APP下载

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研究

2023-05-26池芳春杨洪

关键词:革命文学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池芳春 杨洪

摘 要:强起来的时代主题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锻造出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精神。革命文学作品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蕴含着丰富的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精神底蕴,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度契合。建立“一元二维三层四环多主体”的全链条耦合机制,激励学生、教师、创作者与其他主体实现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一元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二维是发挥文学专业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两个维度的合力,三层是指负责管理、组织与实施的三个层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辅导员等负责落实;四环是从创作、推广、阅读与践行四个环节入手;多主体是革命文学作品创作、普及、教育与实践主体等。建议构建革命文学精品创作动力激发机制,提供选题审批、发放许可证、基金支持等一条龙服务,支持改编革命文学精品的影视作品实现经济效益,由此拉动革命文学精品需求,激励作家与艺术家创作更多更高质量的革命文学精品。

关键词:革命文学;爱国主义;高校学生;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1],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2]。习近平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3]。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4]。学习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5],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载体[6]。革命文学作品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红色文学经典[7],以及此后乃至当代的革命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长津湖》)。革命文学作品坚持“文学大众化”方向[8],致力实现革命目标[9],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0]的重要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文学作品曾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与接班人,对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发掘革命文学作品蕴含的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革命文学作品对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革命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发生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革命年代的时代主题是图存救亡,革命先烈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旗帜,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顽强不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1]。革命文学作品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蕴含着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从革命文学作品中汲取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图1)。

(一)新时代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伴随着强起来的发展阶段。强起来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正处于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和矛盾的多重交织叠加期,困难之大、挑战之多、考验之严峻不曾有过[12]。

(二)强起来的时代主题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与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与伟大复兴所需的情感、意志与行为紧密相关。新时代爱国主义具有新的历史内涵,既体现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更突出表现为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11]。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需要高度重视并鼓励创作、阅读、普及革命文学作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青年对国家的感情更为真挚。高校学生涵养与祖国命运与共的感情,全力以赴维护祖国的利益,形成报效祖国的时代洪流。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过程中,需要经受的考验更为严峻,高校学生要主动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涵养更为深厚的真挚爱国情,时刻将祖国置于心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青年报效祖国的意志更加坚定。高校学生敢于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时代之变,以奋斗之志[11]迎接新挑战。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遭遇的风险与挑战,往往要比富起来的过程中遇到的更为复杂,也更为艰巨,对此,青年一代要有充分的认识。高校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学作品,体味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过程中华夏儿女面对的艰难困苦,汲取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精髓,磨炼坚强意志,做好应对挑战的思想准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青年报效祖国的能力更加强大。高校学生学好本领,掌握尖端科学技术,善于迎接新挑战,以更强大的能力服务国家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1]。广大青年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做好准备,随时准备为祖国奉献青春才华,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大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

(三)革命文学作品契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革命文学作品的题材虽然具有时代烙印,但其蕴含的史诗性与英雄品格却具有不可磨灭的永恒价值,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历史阶段的今天,矢志不渝、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品格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

革命文学作品弘扬了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报效祖国的历史重任神圣而艰巨,革命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启迪新时代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丰富营养。革命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精忠报国[13]的革命英雄,这些英雄人物的赤胆忠心值得新时代的高校学生铭记终生。

革命文学作品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文学作品崇尚气节和骨气。《红岩》中的革命烈士江姐[7],将个人生命与安危置之度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高尚气节。长篇小说《长津湖》传递革命军人的精神意志和信仰力量,振奋军心士气,培育核心价值观,激励高校学生坚定信仰,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意志力和忍耐力[14]。新时代处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阶段,革命文学作品蕴含的英雄主义情怀对广大青年具有巨大启迪,高校学生应以革命英雄为榜样,树立自信自强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满怀热情,积极进取。

革命文学作品蕴含着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新时代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高校学生要有永不低头的奋斗精神。《创业史》中遭遇磨难却仍坚持创业的梁生宝[7],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奋斗精神和乐观主义信念,具有深刻启示。革命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7],对于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11]。

二、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一)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价值导向、文化叙事和情感体验功能[15]。

一是价值导向功能。革命文学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价值导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革命文学作品以理服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历史节点的新时代,革命文学洋溢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对青少年产生正向引导,值得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鼓舞青少年英勇顽强、坚韧不拔,需要从革命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把革命文学作品作为唤起青少年爱国主义革命基因的精神食粮,对于打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战役十分重要。革命文学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备营养品和必读书。

二是文化叙事功能。发挥革命文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凝聚力的功用。革命文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虽然带有历史痕迹,但拂去历史的尘埃,那铮铮铁骨的英雄本色却历久弥新,至今仍动人心魄,令青少年一代荡气回肠。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具有高尚品质的革命英雄,具有深入人心的文学魅力,启迪一代代青年为了祖国英勇斗争、无私奉献。整理、挖掘革命经典文学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新一代青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不负时代的贡献。长篇小说《长津湖》以文化人,实现爱国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奋进;支持创作大量这样的革命文学精品,加大革命文学精品改编力度,以极高的艺术品位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文学精品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有助于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发挥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功能与作用,使高校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并付諸实践。

三是情感体验功能。革命文学符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塑造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根深蒂固的影响。高校学生出生在伟大祖国富起来的历史时期,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冲锋陷阵,未曾遭遇过长征抗战的艰苦岁月,对革命英雄主义有天生的崇拜与刻骨铭心的喜爱。适合高校学生渴望获得英雄体验的心理诉求,改编、创作革命文学作品,将革命文学经典复活在网络空间、戏剧舞台、影视屏幕与电子书籍中,唤醒高校学生的英雄基因和英雄情怀。

建议发挥革命文学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推动力的功用。长篇小说《长津湖》以情感人,传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根据长篇小说《长津湖》改编的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心灵的效果,远远超过宣传教育的效果,体现了作品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学习革命文学作品,培根铸魂,明德修身。培育爱国主义的根,铸就革命英雄主义的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品德,修养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使命的身心。

(二)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鼓舞、推动与激励作用[16]。第一,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鼓舞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动力。革命文学作品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给全体中国人民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心与能量。革命文学作品反映了艰苦岁月中仁人志士的坚定信念,鼓舞高校学生学好本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第二,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推动作用。革命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模范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激励新时代高校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第三,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激励作用。革命文学作品激励高校学生不忘初心担使命,勇挑重担善作为,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深入群众,历久弥坚,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三)革命文学作品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特色

在祖国由富转强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富起来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奉献青春,遭遇的挑战和风险局限于经济发展领域。强起来的过程中,高校学子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为艰险的挑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革命文学作品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补钙提供宝贵精神资源。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新要求与新内涵。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伴随着中国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服务祖国强起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内涵与新要求。为了顺利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爱国主义具有新的历史内涵:一是自强不息,高校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祖国才能逐渐强大;二是顽强不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高校学生都要坚强不屈,勇于应对。

新时代革命文学作品蕴含新内涵。革命文学作品虽然主要以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的历史作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其反映的奋发图强、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建设强大祖国所需的精神气质完全契合。

三、发挥革命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作用的激励机制

建议多主体耦合发掘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文学作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四个环节值得高度关注。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与欣赏者。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欣赏革命文学作品的辅导者。作家群体是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家是革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者。其他主体包括革命文学作品创作、改编、演出、教学的支持者。学生、教师、文学家和艺术家与其他主体是推动革命文学作品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力量(图2)。

(一)构建“一元二维三层四环多主体”全链条耦合机制

“一元二维三层四环多主体”的全链条耦合机制有助于提升文学作品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一元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二维是发挥文学专业领域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两个维度的合力,三层是指负责管理、组织与实施的三个层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其他主体负责落实;创作、推广、阅读与践行等四个环节入手,发挥革命文学作品阅读、指导、创作与支持主体的合力。机制耦合是提升文学作品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的根本保障。教育管理部门、文学创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作者、读者、教师、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并高度重视,确保文学作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工作常态化、深入化、见实效、有保障。

构建激励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创作、强力推介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普及、提供有温度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机制,既要发掘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已有优秀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创作契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优秀革命文学作品。新时代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评价作品价值的核心指标。评价革命文学作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指标包括:特定时段爱国主义革命文学作品数量、类型、比例;爱国主义革命文学作品质量:美誉度、普及率、高校读者数量;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功能:思想性、深入人心的效果、觉悟水平、读者的爱国主义实践水平。提升爱国主义革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将爱国主义融入高校学生的内心深处,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激励学生汲取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生汲取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途径与方法丰富多样。学生通过网络汲取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其途径主要是欣赏影视作品与阅读电子书等。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汲取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途径包括:文艺演出活动与阅读纸质版书籍。信息时代,纸质书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阅读纸质书籍的比例逐步下降。为了激励学生欣赏更多高质量的革命文学精品,可以采取多种举措。一是建立相关基金,对学生免费开放欣赏革命文学精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的端口,确保更多高校学生通过欣赏更多高质量的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激发对革命文学精品的阅读兴趣。二是建立对学生免费开放的革命文学精品库。三是开设革命题材影视精品欣赏和革命文学精品欣赏课等,给革命文学作品欣赏赋予学分,鼓励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或自修等方式,广泛阅读革命文学精品。四是在学生入党考察、评选国家奖助学金、保送读研究生等环节,以学生熟悉革命文学作品的水平等作为加分项。四是考查学生学习革命文学作品的效果,以学生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等精神培养效果,作为考查学生学习革命文学作品效果的检验标准。

(三)激励教师实现革命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建议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高质量的革命文学作品,激励学生汲取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是提供更多高质量当代革命文学精品进入课堂与书包的机会。当下热销或热播的革命文学经典,往往具有最佳的教育时效性,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或者作为辅助教材,推荐给学生在小组讨论、集体读书等过程中阅读,扩大当代革命文学精品的影响力。二是教师善于从革命文学精品中发掘有益于高校學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营养。革命文学作品能够提供给革命年代与新时代的精神营养并无不同:革命文学作品提供给革命年代的读者以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图存救亡、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营养,革命文学作品的这些精神营养,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祖国强大目标的高校学生同样急需,恰好是在长期和平年代成长起来、尚未经历风浪洗礼、对惊涛骇浪缺乏感性认识的当代青年最缺乏的品质;从革命文学经典入手,感知革命先烈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铮铮铁骨与顽强拼搏精神。

(四)进一步构建创作更多革命文学精品的激励机制

建议构建激励作家与艺术家创作更多革命文学精品的有效机制。革命文学作品创作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高峰,既与时代因素紧密相关,也与激励机制紧密相关。作家与艺术家受到的激励越大,创作革命文学作品的力度越大。

首先,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耦合双赢的机制。为了促进革命文学作品创作和改编,国家设置激励机制,在评奖、创作资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促进了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积极性。如果缺乏经济效益激励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革命文学作品质量与数量难以满足新时代需要的现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效益不能自动产生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激励,社会效益很难获得更大程度地实现,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长篇小说《长津湖》是201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尽管曾经荣获大奖,但直到2021年,在同名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后,《长津湖》才家喻户晓。在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与市场化紧密耦合的条件下,未能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革命文学作品,很难获得与其社会效益和爱国主义价值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建议耦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如果全国每年能够推出十部左右票房价值堪比《长津湖》的改编自革命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可以极大地激励影视剧创作人员投入更大的精力,高质量拍摄更多革命题材的艺术精品,极大地激活革命文学精品创作的爆发力,吸引更多优秀的文学家倾注更大精力创作更多更好的革命文学精品(图3)。

其次,利用好广大消费者对革命作品的欣赏需求。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革命文学精品的需要和革命文学作品数量与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比较显著。进入新时代后,全国人民对革命题材影视精品的需求激增,这可以从《长津湖》等革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巨大成功窥探端倪。建议充分利用全国人民对革命文学精品的巨大需求,以及庞大的革命题材影视精品消费市场,优化影视作品创作供给结构,有计划地稳步提升革命题材影视精品的比例,用好消费潜力,激发革命文学精品创作动力。

再次,资助将更多革命文学精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建议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再现革命文学作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激励革命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作品。新时代高校学生欣赏革命文学作品的载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更喜欢在线上欣赏根据革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等形式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很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改编自革命文学作品。曾经屡获大奖的长篇小说《长津湖》改编为电影并创造票房纪录后,才广为人知,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影视作品可以扩大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范围。革命文学作品得到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是改编为影视作品。电影《柳青》和话剧《柳青》热播后,柳青扎根陕西农村14年、艰辛创作革命文学经典的心路历程得到广泛共鸣,激发了更多观众对革命文学作品的兴趣,唤起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建议构建革命文学作品创作内在动力机制。建立选题审批、拍摄制作、播出、发行等环节的许可证发放、基金支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支持革命文学精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获得最佳票房,降低拍摄革命文学精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的交易成本,拉动革命文学精品创作,激励作家与艺术家创作更多革命文学精品(图4)。

最后,激励作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革命文学作品。作家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阅读心理,加大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改编力度。长篇小说《长津湖》以契合新时代读者审美视角的表现方式,真实还原了革命英雄的爱国主義情怀,不仅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在拍摄成电影后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作家要发扬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发作家以引领青年的姿态创作革命文学精品。与新时代需求相比,创作新的革命文学精品与改编传统革命文学经典的任务还很艰巨。建议文学家与艺术家高度认识革命文学作品创作的战略性与全局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灵感资源,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更多像《长津湖》一样的革命文学史诗,满足高校学生对弘扬爱国主义的革命文学作品的巨大需求。

作家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革命文学作品表现的时代相比,新时代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加繁荣,读者和观众能够选择的艺术样式和艺术作品极大丰富。以契合新时代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样式展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题材,需要在纪实性与创造性完美契合方面下大力气。革命文学作品反映的历史题材往往与当代高校学生存在一定时空距离,如何将这些发生在特定时代与特定空间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兼具史诗性与时代性,是新时代文学家与艺术家在创作、改编革命文学作品时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大量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何通过契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再现方式,将这些蕴含着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搬上新时代的舞台,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其爱国主义思想精华,融入新时代的审美要素。

作家要发掘与提升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价值。文以载道是革命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革命文学作品主动服务服从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文学性重于思想性、甚至严重忽视思想性,会影响革命文学作品爱国主义功能的发挥。建议从讲政治的高度,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是革命文学作品创作、推介、阅读与践行的主导目标。扭转革命文学作品重文学性、轻思想性的缺钙倾向,普遍提升革命文学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

(五)激励多主体实现革命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建议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发挥革命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作用。一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恢复革命文学经典在大中小学教材中的比例。革命文学经典曾经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为以史诗品格塑造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提供经典读本,较好地培养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脍炙人口的革命文学经典逐步淡出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补钙任务日趋严峻。建议教材主管部门利用教材审查与修订机会,恢复曾经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小学教材中的经典革命文学作品,鼓励高校相关课程中增设革命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唤起高校学生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向往之情。

二是建议高校尽可能营造汲取当代革命文学精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浓郁氛围。革命文学精品创作与时俱进,对于不能选入大中小学课本的当代革命文学精品(如在2021年以影视形式获得巨大成功的长篇小说《长津湖》),可以成为高校学生的必读书。可以将革命文学精品作为高校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随寄给新生的赠书。还可以将革命文学精品纳入高校必读书单,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提升革命文学精品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建议通过组织文艺活动与实施文艺惠民政策,形成阅读革命文学精品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议通过国家专项资金资助等方式,资助话剧院、影视剧院、影视剧拍摄机构等,向高校学生开放场地、器材、时间与艺术指导等各类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在排练、公演改编自革命文学精品的影视剧作品的机会,激发高校学生主动创作、饰演角色的热情,激发年轻学子深刻理解革命文学精品,支持在全国高校巡回公演,激发高校学生阅读革命文学精品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58-61+87.

[2] 佘双好,陈君.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52-58.

[3] 陈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4):67-70.

[4] 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24-29.

[5] 张小枝,王泽应.习近平新时代爱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55-65.

[6] 李琼.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43-147.

[7] 饶翔.红色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N].[2016-07-01].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6/2016-07-01/275457.html.

[8] 泓峻.《讲话》与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的发生[J].上海文化,2022(6):24-31.

[9] 何明霞. 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10] 刘建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9):12-16.

[1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文艺评论,2022(1):4-11.

[12] 陈远章.“强起来”的战略思考—关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考(三)[N].学习时报,2017-11-08(008).

[13] 习近平.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J].法治与社会,2018(10):74-75.

[14] 舒晋瑜.《长津湖》传递革命军人精神意志和信仰力量[N].中华读书报,2012-02-22(002).

[15] 任园,郝宇青.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功能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0(2):56-60.

[16] 张鸣乐.革命美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与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33-3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思政课培养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研究”(21VSZ043);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革命文学作品对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作用研究”(SGH21Y0277)

作者简介:池芳春(1971- ),女,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洪(1960- ),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革命文学爱国主义高校学生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黄埔生”的革命文学实践与革命文学运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
论革命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