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观察

2023-05-25张雅宁袁展望

贵州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室间隔先天性围术

张雅宁 袁展望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症,其中室间隔缺损在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患儿在胚胎时期出现的室间隔发育不全是其主要病机,导致心室分流走向发生异常交通现象。现阶段,临床针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多建议早期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能有效解除其病理反应和改善临床症状[1]。但考虑到患儿身心均处于发育阶段,加上认知能力普遍较低,以及陌生环境和术后机体疼痛会持续增加患儿身心压力,导致其对相关治疗措施都存在极大抗拒心理,哭闹频率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对患儿术后恢复造成负面影响[2]。因此,临床表示针对患儿围术期护理方法应用,可引导家属参与护理配合来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并促进医护患间的良好沟通,是提高患儿对相关治疗行为依从性和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患儿190例,均取得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观察组男56例,女39例;年龄10~30个月,平均(18.33±2.35)月;体质量8~16 kg,平均(11.35±1.23)kg。对照组男54例,女41例;年龄9~31个月,平均(19.12±1.83)月;体质量9~15 kg,平均(11.14±1.09)kg。本方案所选患儿,均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相关标准相符,符合手术适应症,且家属存在较高认知水平和具备良好交流沟通能力。与此同时,对合并其他类型先心病、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脑组织器质性病变等症状患儿,均予以排除。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患儿身体情况全面检查,确保其机体状况符合手术指征后再安排修补手术;术中加大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理相关异常情况;术后遵循医嘱对患儿进行呼吸护理(予以气管插管辅助、吸痰排痰)、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和饮食指导;根据其疼痛情况予以相应物理止痛干预,必要时遵循医嘱予以药物性镇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配合家属参与式护理进行干预,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联合家属一同安慰患儿恐惧不安心理。(2)精准评估患儿疼痛程度: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异常起立、坐下、翻身等行为,借助其肢体、面部表情变化来评估疼痛程度,通过积极沟通和家属鼓励来引导患儿表达,便于临床明确其疼痛位置、程度及发生规律,及时采取热敷或冰敷等物理镇痛方式来缓解其机体局部不适感。(3)生活护理:病房需保持绝对安静和环境整洁,注意护理过程的干预力度,避免对患儿造成身心刺激而引起哭闹。同时根据其机体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3日饮食计划,家属配合并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患儿营养供给。指导家属为卧床患儿进行适当按摩,避免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肢体水肿,也能有效减轻机体不适感。(4)健康宣教:为患儿家属开设疼痛管理培训课程来落实其健康宣教工作,由责任护士向家属科普关于疾病、疼痛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重点强调疼痛评估方法、物理镇痛措施和家属参与疼痛管理的有效性及重要性,并发放相关手册便于家属日常查阅学习。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治疗护理依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采取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对患儿术后12 h、24 h、48 h的机体疼痛情况进行客观评分。治疗依从情况:包括患儿用药、进食抗拒次数、哭闹频率和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感染、心律失常、出血、呼吸困难等。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FLACC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的FLACC评分分别为(7.44±0.93)分、(3.63±0.88)分、(1.05±0.43)分,对照组术后12 h、24 h、48 h的FLACC评分分别为(7.29±1.14)分、(5.31±0.93)分、(2.93±0.85)分。两组患儿术后12 h的FLACC评分比较无差异(t=0.556,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的FLACC评分较对照组低(t=3.889、4.023,P<0.05)。

2.2两组患儿术后依从情况比较 观察组每日抗拒用药次数、抗拒进食次数和哭闹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t=6.774、7.223、6.448、6.23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后依从情况比较

2.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现呼吸困难3例、感染1例、心律失常4例、出血1例,发生率为9.47%;对照组患儿出现呼吸困难5例、感染6例、心律失常5例、出血3例,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188,P<0.05)。

3 讨 论

本方案针对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患儿围术期护理,主张引入家属参与式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 h、48 h的FLACC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同样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此类护理模式在围术期应用中具有较高可行性。家属参与式护理能有效消除患儿在陌生环境下和面对陌生医护人员所产生的不安感和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借助患儿对家属的信任和依赖感来减少对术后疼痛管理措施的抵抗次数,促进术后护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不仅能有效缓解机体不适,还能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加快患儿健康恢复进度[3-4]。与此同时,临床通过对参与患儿护理的家属积极予以健康宣教工作和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其对心脏手术、疼痛管理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在临床实践中能精准评估患儿疼痛程度,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此时护理人员通过与家属沟通来从侧面掌握患儿准确信息,进而制定对应镇痛手段来有效解决不适,既能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看护难度,又能增加镇痛效果,对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影响[5-6]。

综上所述,家属参与式护理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术期干预中,是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提高医护工作配合度的有效措施,对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加快出院速率有重要现实意义,整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室间隔先天性围术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