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手创作 右手评论

2023-05-25何晓原

杭州 2023年5期
关键词:红船杭州市文艺

主持人:何晓原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受访人:夏强强    国家一级编剧、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近些年,夏强在戏剧、广播剧等艺术创作之路上深耕细作,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可谓是他个人剧本创作的“黄金时期”,无论从作品数量、所获奖项以及个人在各类人才认定方面的收获来说,都成绩斐然。

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红船·追梦》,以情景诗剧的形式引领观众完成了一次“思想寻根”,是當代青年人与革命先辈的“心灵交流”。夏强在“大”选题面前,敢于从“小”处入手,将先烈一首首质朴无华的诗歌、一封封简朴的家信、一个个饱含泪血的故事予以创新编排与艺术加工,用意识流来穿越时空,连贯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品以诗剧的形式呈现,内里却是深厚的历史纪录,容量大,审美冲击力强。

左手创作,右手评论,拥有国家一级编剧身份的夏强,左右开弓,也是个不错的文艺评论家,而且在此方面也颇有收获。文艺评论是与创作共生的,它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在这个意义上,夏强正是通过“艺术的镜子”来提升自己的创作“眼力”,创作与评论,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种彼此借力、相互砥砺的关系。同时,丰富的创作实践,使其更能理解创作者的甘苦,他的评论之笔满贮深情,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何:过去的一年,您创作的作品获得一项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两项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一项田汉戏剧奖剧本奖,还有两个项目被列入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同时,您还被评为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特殊支持人才的人文社科(宣传)领军人才。2022年是您个人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吧?

夏:我在2022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结果。其中既有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也有其他单位邀约创作,当然更有我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创作的作品。

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杭州市纪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六集广播剧《平凡的坚守》,就是我接受上级任务、深入生活、广泛采访,历时半年时间查阅资料,经过大小六次修改的创作。最终它获得了浙江省广播电视节目奖、杭州市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杭州市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我以新中国70年“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教授为原型,创作了越剧《生命之光》剧本,塑造了一个通过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独辟蹊径的智慧,最终成功登顶世界眼科医学高峰的普通外科医生形象。这是一位当代优秀医生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赶超国际先进的缩影。该剧获得中国·东盟戏剧周朱槿花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等多项大奖。

我根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等一代人为实现航天梦、科技梦、强国梦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的事迹创作湖剧《国之守锷》,该剧获第15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第15届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杭州市文联的多任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他们给予我一个适宜的平台,让我有充足的动力和充沛的精力进行文艺创作。

何:您创作了一系列以红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比如情景诗剧《红船·追梦》、广播剧《红船·初心》、舞台剧《钱塘魂》、网络剧《红船·使命》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形成了独具您个人辨识度的一种文艺样式,或者说开辟了一块属于您自己的文艺空间。尤其是《红船·追梦》,更是列当年度杭州市最美文化事迹之首。围绕这一系列作品,能否谈一谈您的创作初心?

夏:百年风雨,走向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非凡业绩。我创作“红船”系列文艺作品,是时代和历史的需求,也是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自我修养和理想追求。

在构思创作《红船·追梦》的剧本之初,我就想寻找一个恰当的与众不同的手法,用发生在中国、特别是浙江这一块孕育了党和红船的大地上的人和事,来展现中国人民近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向今天的人们传递一种强烈信念:人是要有信仰的!人是要有追求的!通过戏剧呈现先辈们生活、理想、追求的“字典”里,除了革命、牺牲,还有夫妻之爱、父子之念、母子之情,他们的字里行间也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和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在选择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剧本主题与内容时,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红船精神”的论述和《之江新语》的著作,让我找到了新的灵感,受到深刻启发。加上《东方红》《复兴之路》等以往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告诉我如果选取一批年轻革命先烈的诗文、书信和故事,用朗诵和情景再现的形式,用意识流来穿越时空,再现过去一批批有理想的爱国青年为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去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艰难征程,将会非常有意义,而且一定能够吸引当代年轻人。因为那一首首质朴无华的诗歌、一封封简朴的家信、一个个饱含泪血的故事,就是一位位革命先烈舍身忘我的家国情怀。

《红船·追梦》是一种主旋律艺术作品的创作探索,它抛开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以诗话情景剧的方法,勾勒了“红船精神”的风起云涌,以革命先烈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书信、散文、故事情景等为内容,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作了全景式扫描,全景之下又有夫妻惜别、父子永诀、师生对话、母子相离等感人片段,完成了对“红船精神”的诗性言说。该剧首演后又多次巡演。

何:我注意到您在文艺理论评论方面也是功底深厚,您的关注面较广,除了浙江话剧发展史研究、杭剧研究之外,您的论文《当前浙江网络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还曾得到省委领导批示。我们说创作与评论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您评判一部作品时遵循什么样的评论价值观和方法论?

夏:文艺评论是一种专门的文化评论形式,它承担着引导文艺创作、促进文化创新、提升文艺作品、增强观众文艺修养、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功能。常言道,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砥砺互进。一切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都有自己独特的范式,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改变。

我理解的文艺评论,是指导、推进文艺创作的一种重要文艺样式,文艺评论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直观评论,如观看、阅读作品以后的观后感、读后感等,充满感悟,便于推广。其二是技术性评论,主要针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如对舞台艺术作品的编、导、演及舞美等创作进行研究与批评,因人而异,呈现文艺评论的多样性。第三层次则是灵魂评论,从文艺作品引申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广义的人生去阐释有关作品原理、人物原型、精神分析等问题,包含社会学、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等范畴,是一种高级的文艺评论。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是网络文化大省代表。“网络文艺浙军”阵营强大,比如浙江特别是杭州的网络文学作家群正在逐步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版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很早就接触网络,一直在关注网络文艺的动态。《当前浙江网络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能得到领导的支持,为浙江网络文藝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也十分荣幸。

何:现在,您又担任了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的职务,这也意味着除了个人创作之外,更要承担起一个组织者、服务者的责任。尤其是当下全省文联系统大力推行“艺术乡建”工作,您认为文艺评论应该如何贴合地气,在助力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大众审美的普及与品质提升方面,发挥文艺评论应有的功能?

夏: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推出了杭州“文艺评论小站”的申报工作,通过严格评选后,将在全市乡村、社区、学校以及各类文化机构里设立一批“文艺评论小站”,让文艺评论走进乡村,走向大众。在小站里,我们让文艺评论工作者能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以对话、研讨等方式拓展主流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何: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在这样的氛围下,《西湖文艺评论》应运而生,请谈一谈您对《西湖文艺评论》在宗旨与内容定位方面的一些思考?

夏:杭州历来是文艺创新高地,也是文艺人才汇聚之地。历览前贤,文星熠熠。当下杭州各类文艺创作势头强劲,数字艺术蓬勃发展,网络文学作品引爆网络,广大文艺工作者担当有为。新时代,呼唤文艺评论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西湖文艺评论》是在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创建的立足杭州、面向浙江、放眼全国的专业文艺评论阵地,计划一年出版两辑。其宗旨是兼收并蓄,涉及全文艺领域,以文艺评论为特色亮点,建设好传统以及新媒体评论的多声道,辨析美丑、区别高下,培养更多的文艺评论新人、爱好者,肩负起为杭州文艺界健康繁荣保驾护航的重担,使浙江、杭州的文艺评论人才、评论家感觉到尊严、信心与“杭派文艺评论”“浙派文艺评论”的不竭感召。

希望《西湖文艺评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品牌,确立标杆,汇聚优秀评论作品和业内人才,总结文艺发展规律、构建充满正气和生气的文艺评论新生态,以文艺之美浸润人心,增强文化自信,为杭州文学艺术发展持续助力。

猜你喜欢

红船杭州市文艺
红船
雕红船
1942,文艺之春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文艺范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