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3-05-24王进

科技资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师型产教融合教师队伍

王进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在教育领域逐渐突破原有限制,从以往理论实践分离模式向产教融合方向转变,主张协同育人、良性发展。该文深度分析产教融合的内涵以及“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现实价值,汇总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多个角度给予针对性策略,希望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ANG Jin1,2

(1.Hunan Open University; 2.Hunan Network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41000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 has gradually broken through original restrictions and changed from the previous mode of sepa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advocat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ability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process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gives targeted strategies from multiple angles, hoping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步入21世紀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性目标,并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力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要具有知识丰富、能力卓越的“双师型”队伍,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队伍供给不足情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目标值之间具有一定差距。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应围绕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建立新的培养格局。

1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内涵分析

1.1产教融合内涵

想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当前所倡导的教育背景及内涵,即产教融合,从而了解师资队伍优化的内驱力,再进行针对性引导。针对产教融合模式下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一为工业与教育之间的整合,强调产业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授课资源,而教师则利用专业的指导能力,为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效益最大化。从宏观视觉来看,产业的发展间接为教育指引方向,同时教育反作用于企业,从而刺激转型,主要涉及办学思想和教师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其二为生产与教育的融合,将“生产”也作为一种教育的新形态,无异于情境教学;教学则必须贴合生产,此部分注重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内容。

1.2“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

“双师型”教师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并打破以职业证书和技能证书为评判教师能力的传统格局,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教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2.1 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职业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对于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关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包容度,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为学生带来正确导向,并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1.2.2 掌握实际工作流程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产业实践中重塑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思维转换的能力,将工作过程汇总为具体的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迷失方向,同时将终身学习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其思想得到升华,更加易于掌握学习内容,清晰了解本专业的职业方向,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3 理论向实践顺利过渡的能力

此部分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其认知中形成就业的概念,应用职业教育理论和产业发展方向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课程规划,从而快速定位自身在行业中的价值。

2 从产教融合背景分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针对产教融合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可以从“产教融合”的特点方面进行思考。

2.1 双主体

双主体主要为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在该背景下所强调的两个主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关系,成为生产开发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柱,强调技能和素质的双元提升[1]。因此,在这一模式下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职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2.2 跨界性

当前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以复合型为主,要求将工业与教育相融合,利用教育性活动提升生产水平,保证高职院校学生顺利从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

2.3 互利公益性

产教融合强调利用教育提升生产质量,反之,利用生产为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其中公益性体现为社会责任部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协同育人的责任,以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教师作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纽带,应重点关注“双师型”队伍建设。

2.4 动态化特性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产业受到社会舆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社会需求、技术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产业调整以确保市场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产业来调整课程结构,降低产业动态循环对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以产业为内驱力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拓展与优化。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问题

3.1缺乏认证标准,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定位时普遍以“双职称”或“双证书”为主,这一概念理解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被贴上特定标签,阻碍其在产业融合与实践中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处“二元化”模式,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教师聘任时以考试考核为主,并愿意给予青年教师更多机会,这一制度对于刚刚走出师范校园的储备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尽管理论知识能够达到少部分一线教师的水平,相关经验却严重不足,缺乏实践示范能力。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选择方面普遍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人才,这类人普遍将自己的学习生涯框定在学术领域,造成院校内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证标准问题和师资管理体系问题,很难正确筛选符合产教融合条件的人才。此外,从教师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中,具有“双师型”称号的教師普遍为兼职,这类教师虽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但管理程序和教学培训存在不规范的缺陷,且流动性较大,与专职教师交流机会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

3.2实践平台不完善,培训体系有待提升

从实践平台和教师培训体系方面来看,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并未展现出“产业”和“教师”两个双主体的地位,强调产业与学生的直接结合,忽视教师在中间的过渡效果,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高。这一情况直接影响教师培训,导致理论知识无法通过技能而实现优化,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无法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2]。(2)缺乏成熟的发展平台,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高利润降低培训成本,将大部分的合作精力放在高校学生培养方面,而忽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甚至为了利益不愿为教师提供相关岗位,限制其技能提升途径。从高职学校角度来看,平台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计划等宏观概念,而忽视技能,导致平台存在单一性缺陷,耦合性较差。

针对教师培养制度方面亦存在不健全问题,尽管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已经建立很多师资力量培训制度,例如现代师徒制度、顶岗制度以及脱产进修制度,但在人员进修选择、年限等多项内容存在一定限制,进修机会普遍给予有职称需求、在岗年限较久的教师,论资排辈情况严重,并未将培训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缺乏详细配套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受限。

3.3绩效评估形式化问题无法起到激励效果

由于教学结构和专业背景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与激励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一些教师已经获得企业顶岗实践机会,但企业并未给予其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对于内部教师和外部兼职教师的考评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其评估方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对高技术型人才缺乏一定吸引力,造成高校内部师资团队不稳定的情况。例如一些教师的薪酬待遇不足以支撑其职业理想和生活水平,导致其不安心教学,甚至开始寻找其他兼职,导致正常的教学精力被分散,知道效果不佳,一些兼职的“双师型”教师直接选择辞职。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职称晋升、年度评估以及绩效评估不完善的情况,尽管在企业学到很多实践技能,但学校考评仍旧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技能,必然会影响挂职教师的学习热情。

4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4.1明确评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

针对认证标准和管理制度的问题需要立足于管理角度突破原有限制,给予教师更多机会的同时应完善评定标准,提升在岗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教学考核的重视程度,突出自身发展性,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综合进步,具体可以从专任入职标准、兼职聘任标准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首先需要结合产业情况完善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来说均产生重要影响,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针对教师的选拔,高职院校可以执行“第三方评定机构”,并重点关注技能评估、实操教育以及动手操作等多项能力的培养,从多个维度完善认证标准体系[4]。在实际落实中可以设置多级指标,从而实现对教师能力的科学评判打分。在选择过程中还需注意教师的行业经验,若经验匮乏则要求其接受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岗前培训,最终考核成绩合格即可正式进入岗位。制定这类评估制度的目的在于整肃集体素质,提升入职标准,如此一来能够给予原本内部教师一定压力,使其主动参与晋升计划,提升自身素养,为打造全面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其次,针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标准也需要进行改革优化,化解以往所存在的教学不规范、效果不佳等问题,紧紧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社会实践者,扩大招聘渠道,同时强调对兼职来源质量的控制,调整现有教师队伍,实现全面整改。此外,需要给予兼职教师一定权力和地位,不可将其作为临时替补和次级教师,需要同等的待遇标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队伍中。重点关注兼职教师教学质量情况,有必要建立兼职分类管理系统,形成一定约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做好评定标准。

4.2依托产教融合打造共育平台

从办学模式上来看,产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新的育人途径,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张学校与企业相融合,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在这一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承担学生日常的学业管理,还需要掌握一定企业职能管理能力,深入了解企业规则,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引导[5]。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来看,需要具备综合管理意识,精准把控教学指导,全面落实行业研讨与教学分析。基于这一需求,需要建立校企共同体组织,为师资队伍的优化提供发展平台。

4.2.1构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共赢

校企联合模式是发展产教融合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形式,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由企业为教师时刻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机会,反之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力量。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历年的学生就业率和教育情况展开针对性分析,逐渐认识到“双师型”师资力量对于学校的价值,并积极与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并共同享受人才共育的利益。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共识,除了学生储备外,还争取到一些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但总结后发现,普遍存在挂职时间短、联合效果不佳、平台育人程度不高、形式单一等情况,难以达到“双师型”的程度。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再次进行深度思考,除了挂职锻炼的培养方式外还需进行更多实践思考,实现互惠互利。例如适当延长挂职时间,探索以政府为引导的办学机制,建立“校中场”“校中办公室”等,从而延长内部教师的发展范围,实现对校内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明确平台目标,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抓手,建立多样化平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课程教学研究平台。该平台主要在于根据生产需求分析教育的改进与优化方向,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课程开发工作,要求教师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效交流,明确当前发展情况、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就业标准等,从而真正提升产业与教学之间的契合度,培养教师思辨能力。

(2)校内建立企业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场地、项目等没打造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对特定专业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例如企业可以将校内的场地作为项目培训用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再用此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一些项目。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给予一定奖励作为劳务费用,能够间接提升企业的劳动效益,又能拉动人才储备内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积累相关经验。

(3)企业实践平台。企业实践平台的建立自己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让教师到操作前先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从而提升技能和对专业就业的认知,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积累经验。

(4)技术研究平台。在校企联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让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申报课题项目,从而及时获取一手资料,为企业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帮助,反之企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引导学生。

4.2.2完善教师培养制度

为保证顺利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活动,需要从制度的角度落实相关规范,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强化教师在职培训[6]。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在职培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将培训始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性资源,保证培养方向和质量的综合性。具体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等,利用学位培训、专业培训以及校外交流学习的方式提升能力,尽可能满足在职教师的职业规划目标和发展需求,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理念,建立聘期内培养制度。第二,可以采用校企互聘模式。除了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外,还可以开展双向培养机制,鼓励企业的一线员工或缺乏理论基础的新手员工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改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利用动态组合实现双向流动的灵活培养模式。

4.3完善考评制度实现激励

针对高职院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举措,需要做好评估机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教师展开针对性培养。结合以上所提及的问题,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从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两个角度入手。可以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并将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向挂钩,从而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主动参与实操提升应用水平。针对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模式建立方面,需要从管理水平角度入手,完善考核模式,避免形式化问题。无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在考核阶段均应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入手,优化岗位设置和职称评估标准,并将教育成果和任务完成率归纳到总成绩中。对于兼职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政策,如参与职称评审;对于“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此提升激励效果,降低流动性。此外,还可以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并给予精神嘉奖,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5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内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并借助产教融合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利用校企联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建立教师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活动、职业活动等,同时配备相应的奖励机制,为“双师型”教师争取更多良好待遇,刺激团队内部良性发展,提升积极性和责任感。作为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务必关注师资队伍对校内专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抓紧改革重点,实现对内部师资队伍的全面培养与塑造。

参考文献

[1] 陈竹萍.“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5):47-53.

[2] 韦婷.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23):209-211.

[3] 张淑芝,陶艳玲,周勇,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21(43):39-41.

[4] 张廷秀.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办公自动化,2021,26(20):40-42.

[5] 王永莉,李勇,杨继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实证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126-127.

[6] 樓世洲,岑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7-11.

猜你喜欢

双师型产教融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