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好型人格,该怎么戒?

2023-05-23小百合

看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老好人聚光灯边界

小百合

你可能是一个“老好人”,经常替朋友跑腿,哪怕其实际上很讨厌这件事;而当你有需求的时候,你也不会提出来,因为不想麻烦他人,不想被认为是自私的。

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取悦了他人,收获的却是苦涩、烦恼和悲伤。

讨好型人格,不是社交媒体的时髦术语,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这类“取悦症”患者表现出来的和善,来源于不安全感、恐惧、羞耻感,和觉得自己没用,担心被拒绝、被抛弃,渴望被接受、认可与爱,又总是觉得自己在“被拒绝”的边缘,无比慌张。

同时,为了被人接受,他们总是在为他人服务。在这类患者中的某些人,善于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从来不抱怨任何事,嘴角总是挂着微笑—这容易让那些看透他们的人不适。

这种“老好人”为了跟其他人打好交道,从来不吐露自己想什么,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因为他们不想要成为别人的负担,不希望别人不开心、不满意,于是他们赞同一切,直到火山爆发。

那么,如何戒除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如何形成的?不少心理学家都曾探讨过。

帕特里克·金在《Stop People Pleasing》一书中,揭示了讨好型人格的成因:跟所有心理隐疾一样,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也来自童年。

这类患者寻求肯定,是因为曾被自己拼命讨好的人否定过,那些人可以是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有虐待倾向的伴侣、自我中心的朋友等。而在另一方面,讨好型人格的成因还在于患者的低自尊、习惯屈从和缺乏独立性。

许多讨好型人格患者,都在成年后责怪父母的冷漠,这实际上是有理可据的。父母应该是保护型角色,孩子期待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温暖,后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莱克龙强调,许多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是因为患者幼年在父母处寻求认可与爱,但被拒绝。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如果童年经常经历被否定,他们就会不那么爱自己,认为自己不足以被爱且是有问题的。我们被惩罚了,是因为我们让旁人(父母、朋友、雇主、其他重要的人)决定我们的价值,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

讨好型人格患者总是把自己放置于他人之下,原因还在于他们对别人的过度依赖。伤害了他们的人总是这样说,“都多久了,你为什么还抓着以前的事情不放?”

而有心理医生则说,很多伤害往往持续一生,尤其是在童年的伤害。

人类有一种本性,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被他人观察,一旦犯了错、出了丑,自己会觉得愚蠢和丢脸,这是心理学上的聚光灯效应。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被此困扰,生怕辜负别人的期待。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普通人,生活忙碌,甚至自顾不暇,没有太多时间观察別人。远离聚光灯效应的办法是反观察法,观察其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这样很快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并不在意别人。

讨好型人格有诸多弊端。如果他们一直在讨好别人,就会忽略自己,不太能享受自己的人生。長期把自己置于别人之下,进而对自己感到生气、怨恨,甚至被动攻击(隐蔽地表达愤怒)他人。

远离聚光灯效应的办法是反观察法。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下,可能会使他们罹患其他心理疾病,比如焦虑和抑郁。人们会利用讨好型人格的人(尤其是自私的人),剥削关系在职场上尤其明显。

讨好型人格讨好别人,是期待获得相应的回报,是想在某些方面控制人;如果不能,便感觉挫败。同时,他们也感到不被理解:越是表演讨好,便越是觉得真实的自己不会被喜欢,就更孤独了。

《Not Nice》英文版,阿齐兹·加齐普拉 著

阿齐兹·加齐普拉在《Not Nice》里讲了几个摆脱讨好型人格办法,其中包括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讨好他人,不意味着要当一个自我中心的混蛋,切莫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理想的目标是更有力量、更直接和更自信。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是,当人们更少讨好别人,而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反而更容易惹人喜欢。

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通常决定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能意识到讨好型人格遭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只有戒掉了讨好型人格,我们才能做更真实、更自信的自己。讨好型人格并非一个习以为常就算了的特征,而是须待解决的人格弱点,它是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阻碍。

写清单来提醒自己是有必要的,关于某些事应该怎么做,而不去怎么做。如果有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很好帮助自己反思,今日有没有回避那些讨好的行为。

讨好是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可以用时间去改变它。如果想要合理自己的“非讨好”行为,还可以列关于自己权利的清单:比如说“我有权利不同意别人”“我有权利犯错”“我有权利跟我想聊天的人讲话”。想象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会做哪些,拒绝哪些,坚决不妥协哪些,然后自己对自己赋权,每天对照这些清单,来改变自己。

通常,讨好型人格患者是迫于周围的压力而委屈自己,但要知道,周围人未必更好。“老好人”们要想得到改变,必须做到“了解自己”,反问自己服务他人的动机,在真正采取讨好行为前阻止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建立自主独立性”,不要再为别人而活。还有,要做到“少做一点”—真正良好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付出的,而不是一个人的牺牲。并且,要“学会放过自己”,尤其是面临失去一段关系的时候;以及,“对自己更诚实”。

戒除讨好型人格的过程中,有数个关键点,首先是保持边界感。这点是绝大多数讨论“讨好型人格”的书籍都强调的。边界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要分清“他们的”和“我的”这两件事,尤其是“他们的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他们对我的想法不代表我就是这样的人”。

须记住,当我们有所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拒绝别人,以及应该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想要取悦别人之前,先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设定边界有几个法则:“决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他人冒犯我们的时候维护自己;“设定惩罚”,逼迫其他人接受我们的边界;“将自身边界告知他人”,我们的边界感越清晰,其他人就越不敢僭越;以及“不要放过那些冒犯我们边界的人”,这点有助于我们长期保持边界感。

讨好型人格的错误在于,患者花了数年甚至数十年告诉自己,“我的想法、观点、感受不重要,其他人的更重要”。有些人会对他人情绪勒索,但是我们没必要总是对他人的感受负责,要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责任,什么是自己的。

对于不少讨好型人格的患者,已经厌倦了向他人寻求认同,却不知道如何停止—答案很简单,增强自己的力量,及保持高自尊。想清楚“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相信什么”“我最棒的地方在哪里”“我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老好人聚光灯边界
趋利与避害:聚光灯式运动员发展启示研究
拓展阅读的边界
不做没原则的好人
影视聚光灯集合罩的创新性研究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老好人
老好人
机遇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关于新一代BMW M3、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