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2023-05-22席银联

互联网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如今“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遇,但受社会经济和行业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就业竞争强度在“互联网+”背景下急剧攀升。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运作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融合,对众多产业提出全新要求,促使各行业改革创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互联网+”视域下要依托新時代背景,努力补齐传统培养方式的短板,以互联网为平台优化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大力培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精准高效的就业指导。因此需要高校全方位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效引导大学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1. “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意义

1.1 丰富就业教育内容

学校开设的就业创业类课程是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1],依托互联网具备的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就业创业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丰富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2],不断提升学生兴趣,让大家在主动参与就业类活动过程中充分理解就业相关知识,积累相关经验,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1.2 延伸就业教学空间

通过互联网充分将就业创业指导和教育教学空间广泛延伸[3],补齐传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短板,采用新形式多渠道的模式进行实践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就业辅导,从而加强就业指导内容和途径相贯通,使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课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4]。当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类相关问题时,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搭建的线上指导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时精准地为学生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1.3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企业招聘信息,全面了解招聘公司的规模、企业文化、公司福利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得到越来越多准确的就业岗位信息。同时高校还应利用互联网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指导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创立实践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和全面的服务,以此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和社会价值[5]。低年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自身能力提升方向,不仅通过互联网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和内容等资源,以此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

2.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内容不完善

虽然高校大多创建了针对就业的指导类课程,但从整体情况而言,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重点常侧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就业实践方面涉及较少,这使就业类指导课程在学生日后求职和面试过程中指导性不足,未能较好地提升学生自身实际求职能力,影响学校培育就业创业类优秀人才。同时,就业指导类课程与学生日常专业课安排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就业指导类课程的任课老师通常是快速地将就业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与学生课程互动的时间较少,缺乏了解学生实际接受程度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最终无法充分学习到有用的就业知识。

2.2 就业帮扶力量不足

高校承担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对于就业指导理论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刻,就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通过调研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类课程教师现状,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由其他非就业教师授课,缺乏长期且完整的聘用以及培养流程,缺少对就业教师精准有效的专业培训,因此削弱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实效,从而导致学生获得的就业知识不够全面。

2.3 社会对接不够

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帮助,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深入度不够的现象,缺乏精确的对接公司招聘需求,缺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就业指导理论知识与就业实习实践结合不足,因此对关键时期提升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和培养积极正向的就业意识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学校培养优秀就业创业人才的质量,对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未能提供较完整的就业指导和帮扶。

2.4 个性化指导不足

互联网中存在较多就业资源,其中包括公司发布的岗位信息、学校整合的就业资源,“互联网+”就业培训课程、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等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支持。但目前出现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人性化指导不够、网络就业信息不全面、网络就业创业资源与个体融合较少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不全面。学校目前的网络资源停留在线上企业招聘和发布相关就业知识和政策的层面,缺乏对学生就业特点的个性化分析,缺乏学生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分析,缺乏精准的就业压力疏导等方面的指导和帮扶。

3.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

3.1 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3.1.1 完善就业课程体系

要不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相结合,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要在就业课程内容改革、就业任课教师专业培训、备课方式及就业指导内容上不断提升,寻求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

3.1.2 多种形式就业指导

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将日常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就业报告会、就业咨询等多种模式贯通起来。通过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尽早认清目前社会形势,树立积极就业观念,转变慢就业心理,提高综合能力,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3.1.3 做好就业分类指导

面对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要坚持早研判、早谋划、早行动的“三早”原则,应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进展台账”及“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台账”两大台账,将升学、考公、参军入伍、困难群体、建档立卡、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为重点关注群体,做到“三个底数清”:一是求职意向要摸清,二是就业困难要搞清,三是指导帮扶需求要厘清,从而做到点对点动态掌握就业进展状态,一对一开展个案帮扶指导。同时要根据两大台账反馈出的就业进展,将重点群体毕业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已有就业意向、求職中但尚未明确就业意向、无就业意愿毕业生。

3.2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3.2.1 采取三级就业帮扶

学校可构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级帮扶,三级联动,促进就业工作任务共分、责任共担,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就业工作。通过就业动员大会、校友企业招聘、就业辅导等形式,动员鼓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校友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

3.2.2 健全就业规章制度

要实施就业动态台账、就业进展周通报、月通报,确保工作有效开展。要定期召开就业工作周例会,通过讲评回顾、通报进度、经验分享等,加强对就业工作的调度指导。

3.2.3 开展就业政策宣讲

在落实就业创业类国家相关政策时,应结合学生个人实际和特点,主动寻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通过正向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保障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考研、基层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要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征兵现场咨询等活动,邀请学校征兵宣讲团退伍学生进行政策宣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2.4 重视就业心理帮扶

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帮扶,扎实推进全过程职业生涯指导、高质量就业服务、高水平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力。同时应在就业心理帮扶上下功夫,要在情感层面对他们予以大力的帮扶和指导,要实施精准心理指导帮扶,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应及时调整相对应的指导。

3.3 加强个性化指导

3.3.1 提升效度和精准度

依据不同求职意向,可将已有就业意向毕业生细分为已有接收单位但尚未签约等帮扶群体;将求职中但尚未明确就业意向毕业生细分为考研、升本失利并开始求职等帮扶群体;加上无就业意愿毕业生,形成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全过程参与就业的“三级联动,三级帮扶”的高效精准对接模式,强化点对点服务,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重点帮扶,提升指导服务实效。针对就业意向学生,开展就业创业类讲座,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主动电话联系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大力邀请用人单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校举办宣讲会。

3.3.2 做好困难群体帮扶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特殊毕业生群体的重点帮扶,进行精确就业指导,为就业困难学生组建由党政领导干部、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就业帮扶团队,做到“包干到人”,帮扶到位。建立就业困难群体信息库及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用心用情帮扶。掌握每位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求职进展,持续跟进,确保困难群体毕业生“底数清”“需求清”“意愿清”“去向清”,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全程关注提升工作实效性。

3.3.3 坚持就业服务不断线

通过班主任就业工作交流群、学校就业栏目、学院班委群、毕业生群、班级群等平台,搭建全方位云端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将就业招聘信息和重要通知公告精准推送给毕业生,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各平台不定期发布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岗位。

3.4 积极连接社会发展

3.4.1 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在已开拓的市场基础之上,要继续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向多家企业沟通他们的用人政策,经常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和技术主管为学生做报告,使学生不断了解最新社会发展和招聘需求。

3.4.2 聚集校友力量

要适应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新要求,增进学校与校友、社会的联系,邀请优秀校友为学子作报告,聚合提高校友资源,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升。

3.4.3 搭建“双选”平台

可通过制作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展板、公众号展示就业技巧;积极邀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老师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优秀校友就业故事分享专题讲座;举行中型招聘会及线上招聘会,举行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等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机会。

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一方面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另一方面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当今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得到众多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让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当前高校最需急切解决的问题。高校在日常就业指导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重要性。要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加强个性化指导,积极对接社会发展,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在就业形势严峻时,应积极开拓就业帮扶途径和拓宽思路,为大学生提供最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毕业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就业意识与能力,从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好地成长和就业。

参考文献:

[1]赵雅媛,李凤兰,彭红秀.论“互联网+”风险社会中大学生就业行为策略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 71-73.

[2]崔小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3):146-148.

[3]刘军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的探索[J].就业与保障, 2022,(9):100-102.

[4]陈利霞.后疫情时代工科院校大学生“慢就业”原因探析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38(4):46-53.

[5]张慧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有效策略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1):4-6.

作者简介:席银联,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企业英才俱乐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