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3-05-21谭俊源

种子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

谭俊源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要想实现提质增效,需不断优化传统玉米栽培技术。传统玉米栽培期间存在耕种结构不合理以及水肥效率较低等问题,影响玉米产量。随着农业领域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发挥栽培技术在玉米产量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文章重点分析了影响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众多因素,并提出多元化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玉米增产。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6-0060-03       中國图书分类号:S513;S435.13       文献标志码:B

不同玉米品种生长需求各不相同,生长期间会因环境因素影响产量及养分吸收。为确保玉米栽培各项环节有序落实,需要不断探索新型栽培技术,结合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环境因素影响玉米产量[1]。

1 玉米产量及养分影响因素

1.1 种植密度

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玉米产量的直观体现。从实际角度看,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较多,相比于不同栽培措施及肥料类型,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同一区域内种植密度越大,玉米植株之间的间距越小。玉米植株相对高大,会因种植密度较小而影响群体光合作用,导致大面积玉米生长较为缓慢,严重影响产量。同一区域内若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提高穗粒数,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会因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行粒数、穗行数及粒重等相关参数降低[2]。穗粒含水量、籽粒大小也与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呈负相关。过大的种植密度还会显著降低玉米千粒重及秃尖长度。

从玉米植株吸收氮、磷、钾等元素角度来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玉米施氮量呈正相关,其中玉米穗部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相比于其他部位显著提高。氮素是玉米生长的必要微量元素之一,氮素转运速率与玉米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玉米叶片氮素转运速率越快,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就越高。在探究种植密度与氮素转运量的试验中发现,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干预玉米器官干物质的产生与转运,影响玉米植株内氮素的转运与储藏。为确保玉米高产,不仅需要确保种植密度及田间管理等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密度,才能够进一步发挥氮、磷、钾等肥料的应用价值。从生长周期角度来看,春玉米不同部位的钾微量元素含量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当工作人员对玉米施加钾肥时,玉米叶片中的钾微量元素含量也会随之增加。拔节期玉米叶片中的钾含量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钾含量会逐渐降低,且玉米叶片以及茎鞘中的磷元素也会随着玉米到达灌浆期而逐渐降低。玉米植株养分吸收速率能充分反映出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吸收情况。同一肥料用量在不同种植密度的影响下养分吸收情况不同。即便采取多样化措施有效落实各项肥料施加策略,也需要从种植密度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否则会影响玉米植株养分最大吸收率和最早速率出现时期。

1.2 栽培措施

随着农业领域的发展,近年来玉米栽培技术的多样化有效推动了玉米高产。科学合理的玉米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提高玉米对土壤中各养分的吸收速率[3]。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在玉米种植期间不定期地进行深松或翻耕,能够有效改善玉米根系所在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茁壮生长,并有效提高玉米叶片的酶活性。麦秸还田也是提高玉米产量及促进玉米养分吸收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穗粒数以及千粒重。为进一步防止玉米叶片衰老,可在秋季通过耕耙翻地的方式促进玉米根系继续向下延伸,从而增加玉米植株中的干物质含量。此外,土壤容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土壤容重过大时,会导致土壤中气体及水含量较低,影响玉米植株根系发育。

深松少耕能够增加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透气性及储水能力,最终提高玉米产量。虽然免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育农田,但这种方式会导致玉米严重减产,适用性较低。对比不同栽培方式发现,相比于传统栽培方式,深松覆盖及免耕覆盖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的11%和22%,如表1、表2所示。

1.3 肥料类型及肥料运筹

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氮肥施加量不合理会影响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当氮肥施加量不断提高甚至超出适用范围时,会导致玉米植株中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速率极速提高,致使玉米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玉米期间通常会将氮肥施加量控制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如120 kg/hm2,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至约13 000 kg/hm2。

磷肥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表明[4],合理施加磷肥后玉米穗粒数及籽粒品质显著提高,也能够提高玉米植株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速率。探究氮肥与磷肥对同一玉米植株影响作用分析试验中得出,对2株玉米施加等量氮肥时,适当施加磷肥能够进一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但施加过多磷肥会导致产量急剧降低。

钾肥能够促进玉米植株内钾微量元素的转运速率,提高玉米产量。钾肥施加量与玉米产量和钾元素积累量关系成正态分布。当施加钾肥含量达到15 kg/hm2氧化钾时,玉米产量及钾元素积累量最高,再次施加钾肥时,会降低钾元素积累量,影响玉米产量。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期间会广施钾肥,充分发挥玉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表3所示。

有机肥中富含较多微生物活体及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能够对玉米植株微量元素平衡起到调节作用。有机肥广泛应用于我国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土壤水分能够维持在合适状态,保障玉米作物生长,并节约大量农业用水资源。

从玉米养分吸收特性角度来看,要想提高玉米产量,要根据玉米对各种元素吸收量排定顺序,同时需要参考玉米生长周期,例如玉米在拔节期及吐丝期的养分吸收速率最高,玉米在吐丝期后依旧能吸收较多氮和磷等元素。玉米抽雄后是吸收氮素的最高时期。当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前,氮素积累速率会不断提高,并在吐丝期前一定程度降低,在吐丝期后又会呈增加趋势[5]。玉米在生育后期依旧会出现氮素吸收速率较高的现象,并且玉米在全生育期间会积累一定的氮素。钾素吸收量随着拔节期的到来逐步增加,在抽雄吐丝期达到峰值。

从肥料运筹角度来看,肥料作用于土壤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微量元素并不全部由农作物吸收,而是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挥发或固定现象。例如某种植区域所在地区正处于梅雨季节,导致肥料中营养元素无法得到有效扩散或直接因淋湿及挥发等问题无法作用于农作物内。近年来,我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利用率却无法显著提高,如氮肥在我国农田中的利用率在40%以内,磷肥仅为15%左右。传统栽种期间,工作人员通常会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方式对玉米施加氮肥,但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烧苗现象。分次施加氮肥能够提高氮素的利用率,促进玉米产量提高。

2 玉米栽培新技术

2.1 种植选地

虽然玉米植株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广泛种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但土壤中水分及元素含量依旧对玉米根系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在选择种植区域时,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量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特点,从而调节种植区域中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及土层厚度等相关参数。玉米种植前,工作人员要对土地进行翻耕作业,翻耕期间以深耕方式为主,增加土层有效层的厚度,确保玉米根系能向纵向深化。

2.2 品种挑选

农作物市场中玉米品种众多,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及发芽率各不相同。在玉米栽培前,需要遵循质量效益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挑选多种玉米品种,并从优选取。要注意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周期及对当地气候条件的耐受度不同,选用生产潜力较大的品种,但不能一味地以高产为导向选择不合适的玉米品种。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先由示范基地培育并经过多次推广后,才能够广泛应用于基层地区。玉米品种筛选完毕后,需选择适合的气候处理玉米种子,通过晒种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为有效清除玉米种子表面的病菌,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法提高玉米种子抗病能力[6]。

2.3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需要结合种植区域所在地区气候条件进行调整。北方地区4月中下旬需播种春玉米,小麦成熟后需播种夏玉米。南方地区通常能种植两季玉米,应选择生育周期较短的品种,春玉米种植时间为4月初,夏玉米种植时间为5月下旬。

2.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作为玉米栽培的重要环节,能够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玉米生长期间,种植区域周边会生长一些杂草与玉米争夺土壤中的营养,杂草数量过多会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因此除草工作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7]。除草主要分为人工除草及化学除草等。种植面积较小的地区,可采取人工除草方式。在种植面积较大或杂草较多的情况下,需利用化学药剂除草。化学药剂虽然能够有效提高杂草清除率,但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化学成分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上述环节完毕之后,工作人员需及时观察田间是否缺苗。若某区域出现缺苗现象,需及时补苗。定苗处理和间苗处理分别在玉米叶片生长至2叶和4叶时进行,处理期间需要严格遵循留大去小原则,剔除长势较弱的苗。

玉米苗期对水肥需求量相对较低,无需进行施肥、灌溉处理。若生长期间出现干旱现象,需及时施加尿素。当玉米进入孕穗期时,对水分及营养的需求显著增加,此时需根据玉米长势施加氮、磷、钾肥料,并做好区域灌溉。当玉米进入生长后期,需减少肥料的施加量,避免施加量过大导致玉米倒伏[8]。

3 玉米病虫害防治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具有一定的环保性,需由当地农业专家结合土壤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通过浸泡及晾晒处理种子。

3.2 物理防治

传统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以人工捕杀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紫外线及诱杀装置的应用提高了物理防治效率,且不会影响种植区域及周边环境。但物理防治成本较高,需结合实际情况投入使用。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广泛应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中,需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特点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以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当玉米出现黑粉病时,需在拌种期间加入粉锈宁、40%福美双等药剂去除种子表面残留细菌。玉米叶片及苞叶出现枯叶病时,需利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洒,喷洒时间越早,越能够预防枯叶病发生。顶腐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工作人员可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洒。吡虫啉能够有效防治蚜虫,40%辛硫磷乳油在玉米螟生长初期能够抑制玉米螟生长。干旱地区种植玉米可能会出现红蜘蛛,可利用红白蛹1 800倍液和虫蛹克乳油1 000倍液有效防治。

4 结束语

玉米种植期间会因多种因素影响产量及养分吸收速率。需从肥料选定、栽培技术及种植密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依托肥料及田间管理措施,提高土壤中水分及营养元素含量,为玉米植株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铁全.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8):51-52.

[2]卢柏山,徐丽,赵久然,等.京科糯2000等系列鲜食糯玉米品种选育及应用[J].玉米科学,2019,27(5):1-4,14.

[3]王秋燕,田耀加,陈红弟,等.优良鲜食甜玉米与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50-53.

[4]刘亚利,陈坤,弓雪,等.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桂甜糯2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38-39,46.

[5]黎媛.南方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5):95-96,99.

[6]杜震宇.黑龙江省棚室糯玉米一年两季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J].农技服务,2020,37(3):71-72.

[7]余祖建.鲜食玉米珍珍糯60在顺昌县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21,39(3):64-67.

[8]杨正彪.鲜食甜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9):21-22.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