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书写者马文蔚

2023-05-20袁宝麟

金秋 2023年3期
关键词:董老原稿题字

※文/袁宝麟

人民币是国家的名片,它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由于人民币的设计、制作是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背后发生的许多故事,给了人们猜测、想象的空间。

1947年4月,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在西柏坡的夹峪村开始筹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原计划在1949年1月1日正式挂牌,并发行货币。由于全国解放的形势发展提速,这个计划也就提前了一个月。当时,中央银行起什么名有两种意见,一是中国解放银行,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后来中央批复定为中国人民银行。

对货币的名称开始也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叫法,有叫人民券的,也有叫新币、人民票的,后来统称为人民币。接下来,谁来为人民币题字呢?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写得一手好字,在华北解放区有口皆碑。而且,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货币的发行,就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请他为人民币题字,顺理成章。但董老知道,我国自古以来,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由著名书法家撰写,甚至由皇帝御笔亲书,这几个字的分量非比寻常,便谦虚地说:“我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写吧。”在候任行长南汉宸一再请求下,董老接受了这个使命,便沐浴更衣,怀着无比庄重和虔诚的心情,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中国人民银行”等几个柳字。字体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这样,董老的柳体字便出现在了人民币上,开启了我国人民币的流通大门。但是,由于这套人民币的面额过大,而且设计、印制又较粗糙,1950年,中央批准了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关于货币改革的建议,开始着手设计第二套人民币。题字是否要换,南汉宸行长请示了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恩来暗示,不采用国家领导人,或名人书家的笔迹为妥。于是,南汉宸便想起了身边的一位素人——马文蔚。马文蔚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6月经同学薄一波推荐,进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他钟情翰墨,临摹“张黑女”碑体很有造诣。“张黑女”是北魏碑体中的精品,书体苍劲端庄,自成一体。

1950年4月的一天,南汉宸从故宫借来一支宫廷用笔,将马文蔚请进办公室,让他写了好几套“中、國、人、民、銀、行、年、佰、拾、伍、叁、貮、壹、圓、角、分”等字。写这些字干什么用,南汉宸没有说,马文蔚心里却是清楚的。南汉宸又请其他人写了这些字,比较下来,还是马的字最好。经上报中央批准,终于上了人民币。就这样,马文蔚一不小心成了当世书法作品流传最广的“第一人”。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公开发行。马文蔚拙朴脱俗、气度非凡的题字,与古朴高雅的艺术设计相得益彰,使人民币洋溢民族气息,彰显中华气派。

那时,马文蔚已调至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工作,后来又回家乡太原阳曲生活。但不管身在何处,对于为人民币题字的事,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83年3月的一天,马文蔚在翻阅《山西日报》时,偶然读到《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冀朝鼎手笔》一文,颇感错愕!为了不使传媒继续以讹传讹,便写信向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作了澄清。当时,国营五四一厂(今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正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拟将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文繁体字改成简体字,但因存档的题字原稿上未留下书写者的姓名,所以,决定请人另写。但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们认为,现在人民币上的题字,水平相当高,也很有特点,不可替代,建议不改为好。就在重写题字悬而未决时,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澋云接到马文蔚的信,立刻派五四一厂设计室主任张作栋等人赴山西走访马文蔚。张作栋请马文蔚再写这些字的繁体和简体,初步认定原稿真迹出自马文蔚之手。回京后,将马文蔚重写的字与原稿作了比对鉴定,从而确认了人民币上汉字书写的真正作者是马文蔚。1984年9月,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给马文蔚原工作的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函中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并一次性发给马文蔚润笔5000元,另拨专款为他建了住房。1984年7月21日,《北京晚报》闻讯,抢先发了一条消息:“题在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为马文蔚先生所书写。”至此,沉默了34年的秘密才为世人所知,耄耋之年的马文蔚,也找回了本属于他的政治荣誉。

遗憾的是, 马文蔚重写这些字时,已是80高龄,又因病手抖,写出的简体字无法用于第四套人民币,后来,经五四一厂设计室刘延年等几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反复揣摩,在保留马文蔚书法风格的前提下,对繁体字“國”“銀”“圓”作了精心挖补、修改,异体字“貮”改为正体字,旧体字“角”改成新体字,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第四套人民币上的简体字。现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上,行名仍沿用挖补、修改的简体字,但面额汉字已改为印刷宋体了。

猜你喜欢

董老原稿题字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为《历史教学问题》创刊60周年题字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庆祝本刊创刊二十周年纪念题字选登
在董必武身边的日子里
谈董老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