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安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探索

2023-05-20黄华何振革刘能科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融安县油茶

黄华 何振革 刘能科

摘要 本文介绍了融安县油茶发展状况,分析了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主要包括优良品种更新、高接换冠、科学抚育等,为后续融安县大面积油茶低产林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融安县;油茶;低产林改造

中图分类号 S7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5-0048-04

油茶原产中国,是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之一,在我国已有2 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油茶之所以在近十几年被列为我国重点发展和推广种植的重要树种,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食用油料资源严重紧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接近联合国规定的耕地警戒线,不可能占用耕地来大规模发展油料生产,因而发展油茶等大宗木本油料作物种植推广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决策。2009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单树种的产业发展规划——《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

1 融安县油茶发展状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

融安县地处广西北部,地貌分为中低山陡坡地、低山缓坡地、岩溶峰丛地、沉积平原地等类型。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属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区;东南部为岩溶峰林洼地和岩溶峰丛谷地;西南部多为岩溶孤峰平原;西北部为融江河谷小平原。年平均气温19.0 ℃,春季为10~20 ℃,夏季22 ℃以上,秋季为10~22 ℃,冬季10 ℃以下。年降雨量1 942.5 mm,年无霜期295 d。融安县以低山、丘陵地区为主,气候环境非常适合油茶种植。

1.2 油茶发展概况

融安是广西的林业大县,全县森林面积达29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8.35%,林业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融安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人工栽培历史已超过300年,解放初期融安縣油茶林面积为3.67 万hm2,1973年减少至1.03 万hm2,1993年回升至2.53 万hm2。进入20世纪以后,县内油茶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20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仅为0.79 万hm2,并且80%以上为低产油茶林,产量既不高、也不稳定,年平均茶油产量仅为97.5 kg/hm2,大小年产量差异大,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因此,改造油茶低产林已成为融安油茶种植发展的当务之急。

2 融安县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

2.1 树龄老化

目前,融安县保留油茶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为20世纪60—70年代种植的普通油茶小果品种,树种至今都已超过50年以上。这部分油茶已过盛产期,每年挂果率极低,并且树势树形长势不良,老残林分居多,经常性出现结果大小年,农户种植只保障自家用油,经济效益极低。

2.2 品种杂乱

融安县种植的品种多为当地农户或育苗商自己培育的实生品种或自行嫁接品种。农户良种意识普遍不强,用于造林的品种多且混乱,未经过正规的选育和产量测定就大规模造林,造成造林后分化和林分差异性极大、开花授粉期不一、品种不适应、坐果率低、苗木提前老化等问题,导致目前融安大面积油茶低产林的存在。

2.3 管理粗放

融安县当地农户种植管护方式,多采用传统的“人种天养”靠天吃饭的方式,未及时进行除草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很多油茶林长期杂草丛生。若油茶种植管护不到位,很容易使种植的品种提前退化,茶树树形极差,树体养分供应不上,同时油茶炭疽病、烟煤病、茶黄毒蛾、油茶尺蛾等病虫害高发,造成油茶林极易低产。

2.4 立地条件差,土壤肥力退化

油茶虽然耐贫瘠,但土壤肥力也不能太差,否则难以保障茶树的营养供应。目前,融安县油茶造林很大一部分选择低山或丘陵的上坡或阴坡位置造林,而阴坡栽培难以满足茶树生长所需光照,影响花芽分化及结实;同时,在高海拔山的上坡栽培的一般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并且处于风口位置,积温也相对较低,该区域油茶林相对于山中下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长势较差。并且油茶是南方喜酸性土壤树种,造林适宜pH 5.0~6.5的土层深厚的酸性红、黄壤地区。另外,融安当地油茶基本上不进行施肥管理,每年果实采收后都会带走一部分土壤养分,由于未能及时进行养分补给,造成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2.5 采收不当

融安县当地农户种植油茶常用的采收方式是等到茶果自然开裂落种之后,人工捡拾油茶种子。然而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油茶果未能做到应收尽收或者过时采收,如遭受不良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容易出现烂果、沤果现象,最终影响加工茶油的品质。

2.6 前期成本高

目前茶油虽然价格居高,融安当地茶油价格长期价位在100 元/kg以上,但是单位面积产量仍偏低,目前融安县单位面积茶油平均产量仅为97.5 kg/hm2。油茶造林后,进入盛产期时间长,一般造林后7年才进入盛产期,而油茶是对管理要求较高的树种,农户前期长时间管护过程中无经济收益,而成本付出又很高,很容易影响到农户继续管护的积极性,出现大面积茶林撂荒,即使是新造林地也可能成为低产林的现象。

3 试验地选择与规划

该研究针对融安县油茶低产林大面积存在的现象进行了低产林改造技术探索,根据区域分布,分别在融安县北部的雅瑶、板揽、大将等乡镇,中部的长安镇、大坡、浮石等乡镇,南部的大良、潭头等乡镇按照低产油茶园的具体成因,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18块农村集体的和农户的油茶园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试验,探索当地可行的技术措施。

4 融安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4.1 使用优良品种更新造林

目前,融安县存在油茶树龄在50年以上的大面积林分,针对一些立地条件较好,但树龄老化,林相不齐,常年茶油产量45 kg/hm2以下的衰败老油茶林,使用优良品种更新造林。油茶林地要想获得高产,首先应需要坚持“良种+良法”原则,而其中合适的良种的选择又是关系到造林成败的关键。融安县根据地方种植经验和推广试验结果,主要选择岑软2号、岑软3号、长林40等在融安县种植表现较好的几个良种用于低产林改造替换品种。

4.2 高接换冠

当地部分树龄在15~40年的油茶林,林分品种混杂,基本上是低劣品种造林,但树势生长良好,而挂果率极低,营养生长过剩。针对该类林地,在当地使用优良品种穗条建立高接换冠试验地。首先,选择试验地内生长良好的植株,伐除过密的植株,使整个林分区域均匀分布;其次,对保留植株进行树体整理,去除弱的分枝,保留3~5个比较健壮的分枝,并且兼顾树形;再次,使用岑软2号、岑软3号等优良品种穗条进行高接换冠处理,高接换冠后加强林地管理。

4.3 科学抚育

一些近十年来使用优良品种造林,由于经营粗放、农户管理不到位而造成低产的林分,虽该类林分品种优良,但树势偏弱,出现提前衰老现象,并且当地农户习惯密植,植株间存在竞争。针对该类林地,在当地也建立试验地,通过科学抚育的方法提高油茶林产量,具体措施如下:

4.3.1 清除杂草、杂灌及修枝整形。对管护不到位,基本处于撂荒的一块试验地,进行全面的清除杂草、杂灌,保持林地内清洁卫生。对树体进行修枝整形,剪除弱枝、病枝、徒长枝,每株保留几个健壮的分枝,基本上遵循向阳坡轻剪,阴坡多剪;密林适当重剪,稀林轻剪;冠下和内膛适当重剪,中上部和外缘轻剪或不剪;幼林轻剪,老树重剪;强树轻剪,弱树适当重剪,逐步恢复其树形和生长势。

4.3.2 合理密度。针对当地造林比较密的林地,选择一块试验林进行间伐处理,使植株之间叶片不过于重叠,不拥挤,保持合理密度株行距在(3~4) m×3 m,同时兼顾植株在整个地块均匀分布,避免植株间存在养分和光照的竞争;如果是过疏的林分,则采用2年生以上优良无性系大杯苗进行适当补植。

4.3.3 深挖垦复。针对比较有发展前途,但由于前期管理不到位或不管护的低产油茶林分,采用深挖垦复作业,对坡度在25°以下的油茶林地,采用在树体周围块状垦复和带状垦复措施。树冠外深挖20~30 cm(翻大块,底朝天),冠内浅垦10~15 cm,坚持“树冠内浅、外深;熟山浅,荒山深”原则。

4.3.4 配方施肥。当地农户在管护油茶林时基本上未进行过施肥管理,每年收获果实都会带走土壤中一定的养分,造成油茶林地土壤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油茶产量无法保障。因此,建立配方施肥试验地,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下方开环沟或者树冠两边开沟各开0.8~1.2 m长的沟施入,沟宽25 cm、深15~20 cm,施肥后肥料先与土壤拌匀然后再用土覆平。在11月份茶果采收后施富含有机复合肥2 kg/株,次年3—4月追施油茶专用配方肥1 kg/株保果壮果肥。

4.3.5 控梢保果。油茶花为两性花,靠虫媒传粉,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孤雌不能生殖,自花授粉不孕或可孕率低[2]。油茶一般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花,花朵授粉受精后形成幼果,以幼果形态过冬,至3月中旬子房才逐渐膨大,3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膨大期,但此时茶树也处于抽春梢时间,如春梢过多、营养生长过剩,会影响到生殖生长,即出现大量落果现象。因此,需要适时控梢、适当控梢,具体采用药剂防控和人工修剪2种方式相结合,也注意保留一部分春梢,确保树体生长及坐果率双兼顾的原则。

4.3.6 加强病虫害防治。油茶常见的病虫害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煤烟病、油茶毒蛾、枯叶蛾、油茶尺蛾等[2-5]。

(1)油茶炭疽病,通常4—5月开始发病,该病多发于高温高湿季节,7—9月蔓延最快,造成落果多,直接影响产量。防治措施:加强油茶林发病植株管理,结合修枝整形,清理病枝、病叶、病果等以减少病源;同时,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百菌清、多菌靈、咪鲜胺1 000倍液喷施防治。

(2)油茶软腐病又称落叶病,当地发病时间4—6月多雨季节,是油茶软腐病的发病高峰期,具体表现是发病叶片在晴天呈萎蔫状下垂,植株逐渐失去生活力,引起植株叶片软腐和脱落,严重时成片林分叶片落光。防治措施:使用有效成分为30%恶霉灵1 0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粉剂400~600倍液喷施防治。

(3)油茶煤烟病主要是由油茶刺绵蚧、粉虱、蚜虫等虫害引起,主要症状为枝干、树梢枯死;叶片煤污、斑点、落花、落果等,严重时全林漆黑一片,引起整片茶林尽毁。防治措施:喷施90%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或溴氰菊酯1 000倍液防治。

(4)油茶毒蛾,当地又名毛虫,幼虫取食油茶叶、嫩芽、嫩梢及果实外皮,虫害发生时间一般为5月至10月中旬。防治措施:主要采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或虫螨灵10%乳油3 300~5 000倍液进行防治。

(5)油茶尺蛾,幼虫取食叶片为主,受害轻时影响茶树生长,造成早期落果;大面积发生时,可将新、老叶片甚至嫩梢全部啃食,导致大量落果,严重影响林分2~3年开花结果。防治措施:采用9%敌百虫2 000~4 000倍液或采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每单位1亿~2亿孢子的菌液喷杀幼虫。

4.4 适时采收

融安当地现已种植的油茶采收时间大体情况:小果油茶于寒露到霜降;普通油茶霜降种和岑溪软枝油茶由霜降到立冬。油茶如果采收过晚,融安县当地经常会进入阴雨绵绵的天气,影响油茶采收及晾晒,容易出现沤果现象,影响茶油品质。因此,需根据时节适时采收。同时,油茶果采收时避免伤害树枝、花及花苞,以免影响下年的产量。

5 改造成效

经观测统计,油茶低产林经改造后,产量及树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6年使用良种岑软2号进行更新造林的试验地,于2001年测产,茶果产量达到2 050 kg/hm2,出茶油392 kg/hm2,在未进入盛产期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已超过当地油茶平均产量的4倍。在进行高接换冠的油茶试验地,3年经高接换冠的油茶树形已开始进入挂果期。针对前期使用良种油茶造林的低产试验地,经科学抚育措施,树形树势已经恢复,单位面积茶油产量为420 kg/hm2。因此,融安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探索已初见成效。

6 讨论与结论

油茶属于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同时也是我国具有战略地位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生长周期长,产果期长,但由于从种植到进入盛产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在造林上更需要讲究“良种+良法+良地”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级财政前期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农户种植和管护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油茶林地都能获得高产、稳产,从源头上避免低产林形成,才能更好地解决油茶低产的问题。

7 参考文献

[1] 彭邵锋,陆佳,王湘南,等.油茶采穗圃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2] 庄端林.中国油茶(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罗健,陈永忠,彭邵锋,等.油茶低产林改造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1):109-111.

[4] 黄日正,玉肖芬,陆荣民,等.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乡村科技,2021(4):79-80.

[5] 梁志勤,张丽萍,温黄菊.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1(11):89-90.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黄华(1978—),男,广西融安人,工程师,从事林业生产管理工作。

何振革*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2-05-09

猜你喜欢

融安县油茶
完善并延伸香杉产业链在融安县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油茶花开茶子红
油茶价值观的转变是发展油茶产业的一个关键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桂北端午药市红火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融安县安监局举办烟花爆竹经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班
融安县高发出生缺陷流行病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