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代币制在学生行为管理上的运用

2023-05-18孔成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孔成萍

摘要: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而且缺乏持续性,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做好自我管理,明确进步与退步所带来的结果,代币制被广泛应用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本文介绍了代币制的简单运用,并通过案例展示呈现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代币制 行为管理 行为评价

特殊教育是人类社會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特殊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递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神圣使命。做好特殊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就要坚持全面发展,注重特长,坚持以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把育残成才作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锐意创新,以适应特殊儿童发展需要。学校三年多的争章集卡实践活动,证实代币制无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学生各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代币制运用背景

某班级有13名男生,3名女生。2名学生属于轻中度智力障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能基本生活自理;5名学生属于中重度智力障碍,学习能力较差;1名学生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书写以及语言表达困难,学习能力良好;5名学生属于自闭症,与人交往困难;2名学生属于重度多重障碍,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上不具备,完全依赖照顾者;还有1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情绪易失控。这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案。目前所有学生由家长入校陪同,辅助他们学习。学生出勤率较低,日常的课堂教学较为混乱,学生的行为习惯难以按照统一标准去规范,其课堂常规很难培养。复杂的班级情况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觉得压力很大。

班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看待事物以直观观察的方式为主,有物质需求,家长荣辱意识较强。针对班级情况,班主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进步,尝试实施代币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代币制班级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

代币制是一种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程序。主要以代币为中介,通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良好行为。代币本身不是具有增强个体行为动机的物体,它是一个符号,只是起着表征的作用,在学校里通常是以小红花、贴纸等为代表,或者以积分卡等形式呈现,其运用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近年来,代币制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应用,有应用于班级规范、课堂管理,也有应用于矫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塑造良好行为。

专家曾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机自主性普遍不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外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动机。

二、代币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代币系统的线下使用

结合代币制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的实践表明,代币制的使用增加了期待行为,培养了学生行为的自主管理意识,逐渐减少了不期待行为。

在班级单独设置“争章集卡”专题板块,按时到校的学生将获得“出勤章”。早读课堂上,以学生的朗读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坐姿、音量及情绪为辅助评价标准,颁发相应的奖章对学生进行激励,课下学生可以将一节课累积在桌角的奖章粘贴在有自己姓名的“争章集卡”墙上,这样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强化积极行为。

学生每出现一种良好的行为,教师就可以奖励对应奖章进行行为强化;如果出现问题行为,将扣除对应的奖章作为惩罚。

本班级所使用的代币为与学生行为保持一致的“勤奋学习”“劳动卫生”“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和“勤俭节约”五种磁性奖章。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为不同智力障碍程度的学生确定强化物,选择学生所喜欢的强化物进行行为激励。班主任可以和学生约定一个时间作为节点,对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奖章进行统计,根据数量兑换礼品,帮助学生认识代币与强化物之间的联系。时间节点间隔刚开始时可以短一些,如一个星期就进行统计并兑换一次,以此增加强化物对学生行为改善的强化作用,后期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延长兑换的时间,这个时间必须和学生约定好。

涉及数量关系与实物的兑换,需要代币系统的支撑。可以将奖章的数量与每个实物相对应,形成一个兑换约定,让学生兑换心仪的物品。

(二)代币系统的线上运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最常见的信息技术课程、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和体育课程等,这些学科的教学通常在专用的共享教室和功能教室,无法设置专门的“争章集卡”墙。此时,由信息技术支撑的代币评价系统可以满足线上、线下数据的同步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本校所使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一套在代币系统理念下对学生行为进行矫正的系统,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按照代币系统的要求设计,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系统运用于服务器端,教师通过电脑进行操作,评价流程简洁。

课堂上教师登录自己的账号,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评价。例如,对于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进行相应奖章的奖励。它操作简单,减少时间浪费,家长通过手机短信能够实时接收到评价者的评价结果,效果显著。

2.“师生通”校园卡

学生随身携带的“师生通”校园卡附带有二维码,教师根据学生在户外课堂以及课外表现,对其进行扫码评价,学生获取(扣除)奖章。教师评价时可附上评语,家长一目了然。在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需要矫正或需要强化时,使用者通过手机扫描该学生“师生通”校园卡上的二维码,进入行为评价界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操作简单,减少信息搜索时间和线下奖励实体“小红花”的等待时间,进而影响评价效果。

例如,当学生在校园内活动时,看见地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扔进了垃圾桶,这是学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良好的行为应该被及时强化。教师可以及时拿出手机扫描该学生“师生通”校园卡二维码,现场给予奖励评价。经过实践可知,现场教育是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育方式,这个行为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学生再次出现这种行为的频率将会提高。有了代币系统的线上支撑,教师可以拿出手机,尽管他是其他班级的陌生学生,也只需要扫描学生校园卡上的二维码,即可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附上评语,评价结果将实时传送到家长手机中,因为什么原因被表扬而获得代币,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而扣除代币,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成为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避免了因为缺少交流所致的教育信息空缺。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学生行为强化的等待时间,减少了教师核对学生身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效率。

3.网上商城

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上网兑换币数,在网上商城兑换礼品,自主下单后,由班主任进行核对,并领取兑换的礼品。

学生根据自己一定时间段所获得的奖章(代币)数量,兑换相应的礼品。通过兑换系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动手能力,学生得到了心仪强化物的同时,想要获得更多的代币的动机也会明显增强。

三、个案实施

个案一:

研究实施对象为孤独症学生翔翔。翔翔,男,15岁,四年级一班学生,典型孤独症儿童。其认知能力较好,语言发展能力一般,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课堂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捶脸、撞头等行为。

将学生在课堂中自行进行“捶脸”和“撞头”定义为目标行为。首先学生要理解“捶脸”和“撞头”,是否理解的判断标准为:学生可以执行“拍打”“撞击”这个指令,或者描述“捶脸”“撞头”这个行为等,懂得“捶脸”和“撞头”属于自伤性行为,在课堂中要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不能“捶脸”和“撞头”。

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及个人喜好制作表格,作为记录学生行为表现的工具,先确定一个初始目标:翔翔在1分钟内不打自己即为表现好,奖励给他“文明守纪”奖章(代币)。通过调查确认其所喜欢的强化物。

通过教导者的教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辨别目标行为。逐渐延长时间,翔翔在5分钟内不打自己即可获得奖章(代币)。每间隔五分钟评定一次,没有出现“捶脸”“撞头”行为,就奖励给他奖章(代币),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给予其实物奖章(代币),对于在校外期间,则可以通过“扫码评价”奖励其对应的奖章(代币),家长根据他在家的表现,扫码奖励。最后强化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技能课程中,翔翔在5分钟内不打自己,即可获得奖章(代币)。同时,告诉翔翔:“如果你在一节课内,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不打自己,累积获得7个奖章(代币),就能得到自己选零食的机会。”随着逐渐提高他获得强化物的行为标准,学生能够渐渐脱离教导者的协助,完成目标行为后可增加自我管理训练的时间,直到学生自我管理行为的时间很长,长到可以在课堂中不捶脸和撞头,即为完成目标。教导过程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代币制的使用效果明显。

个案二:

研究对象浩浩,多动症孩子,最明显的缺陷表现为极其好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影响,别人一个较大的动作,或者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抠鼻子等,常常随意离开自己座位去和别人打招呼。即使给予批评教育,也只能维持一两分钟,效果不明显。

通过课堂上奖励小红花,课下让学生自己将小红花张贴在墙上,或者课堂上进行线上操作,以此提高其课堂参与积极性;当出现跷着双脚东张西望、神情游离不定、掀衣服、咬手指等行为时,给予扣除小红花的惩罚。当他的行为经过评价之后,告诉他,得到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就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自己喜欢的礼品,你表现得好,小红花的数量就会增多,表现不好,数量就会减少。有针对性地对该学生的行为制定相应改善制度,经常性地对他进行小奖励。一段时间后,教师不用再直接纠正他的行为,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及时阻止正在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而良好行为的频率逐渐提高。随着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获得小红花的标准,减少奖励频率。

教育主要以正强化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使用奖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进步。奖励方法及形式千差万别,任何一种形式,贵在运用。只要是运用得好就可以达到激励孩子的良好作用,运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误导孩子,偏离教育初衷。仅仅依赖于单一的物質奖励,很容易让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强化物上,会削弱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若只是依赖于精神奖励,就像给孩子画大饼一样,容易使孩子产生精神疲倦,最终也将失去表扬的意义和强化行为的目的。

代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仅方便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打破了空间教育的局限。应用行为分析中表明,代币制可以作为一种改变行为的途径,并且具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最终追求,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与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胡佩诚.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边玉芳,邵春辉.用代币制矫正——小学生课外作业潦草行为的个案研究[J].心理科学,1995,18(3):176179.

[5]蒋晓晖.代币制在中小学生行为改善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8):2122.

[6]张引.西方课堂气氛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89(1):17.

[7]李丹.孤独症干预的关键性技能训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