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科技,新体验

2023-05-16周丽娜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

周丽娜

北京城市圖书馆效果图

方正外形、赤色陶制墙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恰似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方“赤印”,签盖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画卷之上。

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内部,拔地而起的银杏叶柄支撑起错落有致的银杏叶状铝板吊顶,犹如覆盖室内“森林”“山谷”的超级伞盖。通透明亮的“玻璃盒子”将室外绿心公园的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营造出“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森林书苑”阅读氛围。

作为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图书馆不仅造型新颖,更是充满科技智慧。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建成后,北京城市图书馆将达到三个世界第一:首座2.5万平方米超大开敞式阅览环境、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世界范围内藏书量最大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书库。

目前,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在进行热火朝天地装饰装修,计划今年内交付。同时,上海图书馆、安徽铜陵市图书馆的图书馆机器人正在主动迎宾,为读者提供语音咨询、图书推荐、图书检索等多种图书馆日常服务需求;国家图书馆读者通过人脸识别借还图书;各个城市路边不时看到24小时自助阅读智能书柜……在科技和人文双轮驱动下,遵循低碳、节能、便捷、高效等原则,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在通过智能化设施设备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努力打造人与图书馆资源服务高度融合互动的新型文化空间。

当开启动态调光功能时,采光顶上形如天河的天窗玻璃,便呈现出斑驳闪烁、波光粼粼的效果,这是北京城市图书馆“河谷”区域的灵动景象。陈宏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项目创新应用了电子染料液晶智能调光玻璃的新型设备,应用面积达1350平方米。

据介绍,调光玻璃的应用将智能控制技术与调光技术相融合,相较于传统玻璃,可将遮阳系数从0.45降低至0.28—0.32之间,从而防止强烈紫外线对重要书籍胶粘剂的破坏,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此外,还可将可见光透过率控制在8.7%-32.4%之间,始终为读者提供适于阅读的舒适光线。

除地源热泵外,该图书馆项目还积极引入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系统的补充。结合银杏叶片屋顶的设计风格,在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安装了8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其在优先供应自身用电的同时,多余电量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实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应用模式。

此外,在保证建筑材料质量强度、兼顾实际设计效果基础上,按照未来近零碳建筑的发展趋势,该图书馆项目还广泛引入了多种可再生建筑材料,共计重约2.8万吨,利用率约15.8%。

北京城市图书馆建设体量大、造型飘逸独特、建筑材料种类繁杂,要想把各类创新理念变为现实,离不开智慧管理实施落地、节能设备运用推广,更对承建单位的施工建设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最难的是,项目幕墙要安装276块玻璃,其中最大高度达16米、单块玻璃重达11.5吨,如此大体量的玻璃幕墙生产难度大、安装精度高、密封工艺复杂,且幕墙板块互为支撑体系,板块间采用锯齿形设计,无论从外形还是受力体系上来看,都属国内首例。

中铁建工集团一公司副总经济师、总部招标采购中心主任、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经理丁建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幕墙安装过程中,项目采用新设备电动大吸盘、上顶下底横梁抗震抗滑移新技术、双层打胶技术等,这些设备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项目难题,也突破了行业传统工艺。他表示,该图书馆项目幕墙的实施建设,推动了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胶合及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进入新台阶。

据悉,北京城市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项目投资约17亿元,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建成后交由首都图书馆运营,日接待能力最大为8000人次。

读者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人工服务台使用“粤读通码”借书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城市图书馆以‘亲民、特色、智慧’的功能设计理念,通过楼宇智慧化、服务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和运营智慧化四位一体,打造一座智慧图书馆。将来,我们还会以智慧场景牵引,为5G、8K、大数据、虚拟现实、元宇宙、无感借阅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搭建验证、展示和推广平台,促进前沿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和价值提升。”

“在图书馆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未完善之前,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宜盲目跟风。”

近年来,徐家汇书院、上海图书馆东馆、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等图书馆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点。业内人士预计,北京城市图书馆建成后,或将成为热门打卡景点。

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图书馆建筑受到艺术家和公众的关注,说明公共建筑和文化服务越来越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认可,这对图书馆起到正向宣传作用。但不可否认,建筑外观并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能够让读者保持关注的,是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和读者的使用体验。”

除了高科技武装的“躯体”,北京城市图书馆还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该书库位于地下一层,面积约3400平方米,高约16米,总典藏能力可达到710万册,为读者取书仅需3-15分钟,它替代了原有的人工分拣和运输,实现了图书自动出库、自动分拣、自动搬运。

书库承担图书馆的文献典藏、调剂、借阅、流通等功能,配备承载京津冀一体化文献流转的基础设备,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书箱体积最大、单箱容量最高、书库藏书量最多的全自动智慧化机械书库,将实现图书馆藏书利用最大化、存取自动化、读者操作简便化、服务覆盖扩大化。它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书找人”的服务模式创新,充分体现出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广大读者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

当前,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究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这将是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后,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综合采用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自动分拣等技术,研究和设计了一套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用自动化作业替代重复的人工操作,通过精准的图书识别及数据处理等方式,实现批量图书验收、人机协同编目、典藏加工及分拣等处理。

“我们将它命名为‘采编图灵’,它最大的价值不仅限于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将来更可以作为基于文献相关信息、内容的数据生产系统,服务于更多智慧化场景应用。”吴昊说,目前,此套系统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还有第三期),并投入线上运行。截至目前,系统已获2个发明专利、42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楼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上海图书馆已较早实现一些基础性数字化服务,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电子阅读平台上向读者推荐可能喜欢的书;机器人网上回答读者咨询等。最近,他和同行也在研究基于ChatGPT应用形势下公共图书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场时代变革。如何用数字化推进流程再造,实现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还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努力。”楼巍说。

“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尽可能使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如何实现信息的更易获取和更可用、如何实现系统设计的人性化、如何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才能使‘智慧图书馆’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党委书记、教授张久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科技正在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由此消除馆际间的服务壁垒,推动区域、馆际间各类应用联通、共享协同,实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早在2020年,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便共同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号召各馆通力协作、开放创新,共同实现“借阅办证零门槛,文献传递无边界,个性服务通全域,通借通还重实效”。比如,在浙江省内任意公共图书馆,长三角地区居民可持社保卡办理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和参与文化活动等,与当地读者无差别。随着越来越多图书馆陆续加入,长三角书香更浓。

小讀者在杭州市萧山图书馆里与智能机器人互动

除了长三角,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也在积极推进全省图书馆“一卡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说,广东省馆自主研发的“粤读通”数字证卡,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的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优势,实现全省域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目前已基本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粤读通”数字证卡自2021年4月正式上线,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累积新增读者约900多万。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吴建中认为,智慧图书馆最终要实现的是一个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知识服务体系。它不是数字图书馆的翻版,而是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智慧图书馆真正要改变的是以信息储存为主导的管理思维,通过智慧管理与智能技术将信息释放出来,让信息产生增值效益,并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图书馆增加科技含量的目的,是重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充分释放图书馆全民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在图书馆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未完善之前,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不宜盲目跟风。”张久珍认为,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进程中,须考虑智慧图书馆实践的适应性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经济、文化差异,若一些地区还未能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做好,未能建成系统的文献资源体系,未能满足用户最基本的信息、文化需求,就一味将经费投入到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去,会导致图书馆脱离群众,空有一副‘智慧’的躯壳。”张久珍说。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