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纪录+的未来想象 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

2023-05-13黄贞

综艺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纪录虚构纪录片

黄贞

日前,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打开纪录+的未来想象——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台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各大广播电视机构、网络视听平台的行业嘉宾,以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论坛现场,共话新时代纪录片的融合发展,探讨非虚构影像的创新路径和创新方法。

中国纪录片高质发展

在论坛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李忠志发表致辞,详细介绍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成果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和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纪录片与时代一起进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从2018年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以“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为统领,通过政策效应激发纪录片发展活力,题材规划、精品扶持、评优推优、公益展播、播出调控、人才培训等政策举措有力推动纪录片繁荣发展。李忠志指出,新时代十年也是网络视听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纪录片和网络视听“互促互融”“双向奔赴”。他认为,不管媒体格局如何变革,对于纪录片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强化思想引领,用思想力量凝聚人心;担当文化使命,用文明之光温润心灵;把牢审美趣向,用艺术追求彰显风范;推动融合创新,用创新创造引发共鸣。

李忠志介绍,今年,总局宣传司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工作主线,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着力推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打造“思想力量”“文明之光”“壮美山河”“奋进旋律”“平凡英雄”五条节目带。这五条节目带,也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方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一级巡视员董年初在致辞中提到,作为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兴形态,网络纪录片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独特使命。近年来,网络纪录片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重要实践,在整体发展中呈现“异军突起”的发展样态:创作主题上,逐渐形成主流新媒体视频平台与互联网平台多元共创的良性发展格局;创作题材上,包罗万象,多元的观测视角与独特的聚焦场域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创作模式上,凭借“小”切口、“轻”体量、“厚”内容、“强”情感及灵活的交互玩法,吸引大量年轻用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颖认为,要推动构建现代化大视听发展格局,离不开纪录片行业在新思维、新领域、新渠道等方面的延伸和泛化,离不开纪录片产业向“纪录+”的拓展和挖掘,离不开纪录片人才向全媒体人才的转型和提升。她在致辞中表示,对于“纪录+”的未来想象,广大纪录片人要充分围绕“纪实”这一载体,增强新时代中华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上纪录片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服务构建现代化大视听发展格局积极贡献。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静在致辞时表示,作为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兴形态,纪实元素与其他节目形态融合,呈现出短微体量、年轻受众、跨界融合特点,促进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IP运营、品牌建设,以多元多样的形式载体丰富了纪录+的内涵。

开启“纪录+”和“非虚构影像”新格局

在主题演讲环节,七位来自国内外的纪录片从业者,结合平台布局思路或个人创作经历,分享了他們对“纪录+”和“非虚构影像”的最新观察和前沿思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三部牵头人、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回顾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的改版历程和近年发展。结合《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经历和传播经验,她认为当前优质内容依然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优质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年轻群体在新时代展示出更具包容性、更理性的收视习惯。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视协纪录片委员会副主任陈宏带来《泛纪实时代纪录+与不+的思考》的主题演讲。纪录片及纪录片人如何做好加减法,值得认真思考,他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纪录片+”的理解:一是纪录片+专家,提升纪录片的思想价值和知识含量;二是纪录片人的专家化,提升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出有分量、有价值的作品;三是纪录片+全民,提升全民纪录片素养。

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朱广皓的演讲主题为《融合创新推动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他结合四川电视台的纪录片案例,分享了在区域题材挖掘、影像技术运用、融合传播探索等方面的思考。在他看来,面对虚拟影像的大发展和技术成本的持续降低,非虚构影像应思考如何更好建构内在价值。

纪录片的核心和生命之本是“非虚构”,芒果伯璟纪录片工作室负责人李东珅畅谈《非虚构影像的无限可能》。在他看来,“非虚构”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创作理念,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它会让作品拥有丰富的题材,贴合时代的脉动,从而具有真实的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认为,传媒产业的特征属性决定了纪录片价值链的特性,纪录片还有浩瀚的星空和宇宙有待发掘。她对于“纪录片+”的未来想象是,发挥延伸产业链条和联动相关产业功能,将影响力资源转化为大电影产业那样的“大纪录片产业”。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以《探索数字时代下的真实娱乐生活》为题,带来案例分享。他表示,年轻观众对节目内容期望更高,他们不仅需要更多娱乐,也追求更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叙事结构,推动叙事质量和洞察深度的提高,探索更多有趣的新型叙事形式。”

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结合网络视听平台纪录片实践,分享了她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和思考:小而美的纪实内容受到市场青睐,“内容为王”正谱写新的旋律;圈层文化蓬勃兴起,深耕优势和垂直赛道,才能精准击中多元受众需求;以“短精”重塑纪录片的话语体系,打造长短视频的内容差异将成为新常态;用户人群结构年轻化,90后、00后已逐步成为非虚构内容品类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满足他们对内容的需求是下一个机会点。

“纪录+”内容创作与融合传播趋势

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师大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主持。围绕“纪录+”内容创作与融合传播趋势,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Bilibili纪录片中心高级顾问朱贤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唐俊、央视网视频生态事业群内容总监张昊、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负责人侯振海、抖音集团文化纪实制片负责人吴璇等展开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之下,新题材、新语境、新技术正合力打开“纪录+”的未来想象。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发布环节。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代表课题组发表《2022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解读过去一年纪录片行业的五大特点:一是纪录片内容创作题材多样、类型丰富,持续打造出一系列聚焦主题主线、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的精品力作;二是纪录片制播主体多元化差异化布局趋势明显;三是纪录片充分运用影像技术与信息技术最新成果,通过智能化、虚拟化、移动化赋能表达创新;四是纪录片向“纪录+”拓展,持续打造纪录片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样态;五是纪录片融合传播已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细分化新格局。

猜你喜欢

纪录虚构纪录片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出版纪录
虚构的犹太民族?
《科教·纪录》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