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

2023-05-12张小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农牧民畜牧业

张小云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草原工作站,甘肃甘南 747000)

0 引言

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不可忽视。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和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因此,必须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利用力度,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推进草原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草原的高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1 草原生态的重要性

草原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灾害风险,是全球碳循环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发挥着重要的气候调节和固碳减排的作用。草原的畜牧业资源非常丰富,支撑着许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肉类、乳制品等健康食品,也是草药种植的重要基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中草药资源。草原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包括藏羚羊、麝牛、黑鹳、大鸨等多种濒危物种,草原植被和动物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草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许多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遗产,例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藏族的牦牛文化、哈萨克族的骑马文化等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草原上的自然、人文景观,是人们追求旅游和休闲的重要场所,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2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

2.1 过度放牧现象严重

我国草原地区的牧民往往会将牛羊放养在同一片草原上,不进行适当地分散放牧和轮牧,进而导致了过度放牧的问题。过度放牧会使得同一片草原长期被过度利用,致使草原土地裸露、植被严重退化、草原植物物种减少;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大量减少,草地覆盖不足,草原土壤暴露在大气中,极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的破坏,从而使得水资源的循环和储存能力减弱,引起水土流失;由于牲畜密度高,牲畜排泄物的过度集中也会使草原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土地退化问题的加剧。据国家草原监测评价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70%的草原土地面临不同程度的草原退化问题,其中超过1/3的草原退化面积严重。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现有政策对于草原保护建设投入相对较少

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一直是草原保护领域的一个难点,虽然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如《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中长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等,但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实施和执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草原保护建设需要草原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但是现有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许多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或推迟,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损失;草原保护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畜牧业技术等,但是现有的技术支持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2.3 未能建立配套技术服务体系

草原生态修复是草原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但是现有的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技术手段不够成熟、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培训不够等,影响了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服务的质量;草原动植物保护是草原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动植物保护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保护区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野生动物保护不够有效等,影响了草原动植物保护技术服务的效果;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但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畜牧业管理不够规范、畜禽疾病防控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服务的质量。

3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

3.1 强化宣传力度

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而科普是促进民众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强化宣传力度,推动科普向基层延伸。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开展全面的宣传工作,普及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除了宣传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强科普工作,开展草原生态环境知识的培训和普及活动,特别是要向草原地区的基层延伸,提升其草原保护意识。政府还可以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普平台,通过网络、社区、学校等渠道,开展草原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3.2 有计划地封山育林

为了有计划地推进封山育林工作,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规划,明确封山育林的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等,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保护。封山育林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等因素选定适宜的区域,以确保封山育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政府需要加强对封山育林技术的研究和支持,培养封山育林技术人才,开展封山育林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封山育林的技术水平。政府需要加强封山育林的保障措施,为封山育林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封山育林管理体系,加强对封山育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封山育林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封山育林工作。

3.3 加强对草原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

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加强畜牧业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畜牧业管理规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是草原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应通过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草原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和保护。政府需要加强对草原生态产业的支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产业,充分利用草原资源,促进草原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草原资源是草原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需要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防止草原资源的滥用和浪费。政府需要加强对草原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利用,鼓励农牧民发展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整合草原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建设的技术体系

政府需要建立草原保护技术数据库,收集、整理国内外草原保护和修复的最新技术,为草原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政府需要加强草原保护和修复的科研和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草原保护和修复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草原保护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政府需要建立草原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草原保护和修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政府需要加强对草原保护和修复技术的培训和交流,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草原保护和修复相关技术人才的水平和技能。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草原保护和修复的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促进草原保护和修复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5 提升执法水平,强化监管力度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草原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明确草原保护执法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监管和管理。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草原保护执法队伍,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工具,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需要加强草原保护执法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草原保护意识,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草原保护执法工作。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举报制度,鼓励广大民众参与草原保护工作,及时发现和举报草原资源的滥用和破坏行为,实现草原保护执法的全民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对草原保护执法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草原保护执法工作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执法工作的规范和有效开展。

3.6 强化当地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扶持农牧民发展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鼓励他们采取分散放牧、轮牧等措施,减少草原过度放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向当地农牧民普及生态环保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农牧民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过度放牧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社会共治机制。政府需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选取一些典型的草原保护和修复项目,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等形式,使当地农牧民深入深刻了解草原保护和修复的意义。政府需要加强草原资源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牧民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分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和修复工作。政府需要开展草原文化宣传,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通过草原文化的宣传,促进当地的农牧民对草原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4 结语

为了保障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促进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就需要在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完善草原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行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应该认识到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中。政府应该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完善草原保护执法和监管体系,推动草原领域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企业应该加强对草原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推广和应用环保、节能、低碳技术,建立绿色发展理念;民众应该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理性利用草原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农牧民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作用浅析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