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誓将红旗插遍天下

2023-05-12包宏龙

铁军 2023年5期
关键词:如皋师范红军

包宏龙

他叫徐名正——从江苏如皋石庄镇江边小村走出来的一位革命英烈。他几乎一无所有,很多历史资料中只有“23岁的红中社秘书长徐名正跟随瞿秋白行动,也在1935年2月突围途中被捕,在长汀英勇捐躯,时年23岁”的记载,革命烈士纪念馆也只有寥寥数语的简介,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近日,笔者找到了他住在如皋市长江镇开杂货店的外甥兼嗣子徐建明,终于探寻到了他鲜为人知的革命足迹。

心里埋下革命火种

1912年7月,石庄镇老坝头村小学教师徐筱峰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小生命,随着他震天动地的哭声来到了人间。虽然时局动荡,但一家人还是十分欢天喜地。

一晃,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为他取名叫徐名正。想不到,这小子天资聪明,听什么懂什么,看什么知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一路走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如皋中学学习期间,各科成绩都一直保持全班前三,且擅长绘画、音乐,尤擅辩论、表演等,曾有老师称赞他在班上“辩才无双”。徐筱峰和妻子徐朱氏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天生异人,必有异志。令徐筱峰和妻子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不知道受什么影响,1930年才18岁的徐名正,不顾初中毕业考试在即,却瞒着父母家人和亲戚,只身前往广州,报考戏剧家欧阳予倩创办的戏剧研究所附设的戏剧学校。据说当时的面试题目是:“你的父亲死了!”。徐名正一听,立刻泪如雨下,嚎啕大哭,其悲悲切切之情,令现场许多老师和考生不禁动容……主考人员当场决定——录取。

徐名正在戏剧学校期间,不仅学到了许多戏剧理论知识,还深受一些进步老师影响,开始参加校内的一些革命活动。令人意外的是,1931年春,学校由于诸多原因被迫停办。

通过一番观察,欧阳予倩认为徐名正是个可造之才,将来必有一番成就,遂将他介绍给戏剧家熊佛西。熊佛西又将他推荐到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继续攻读戏剧专业。

当年暑假,徐名正回到如皋。在革命思想影响下,他利用在如皋师范插班读书的机会,运用其所学戏剧知识,组织导演了《怒吼吧,中国》等革命题材剧目,并亲自担任主角。随后,他带领一班戏剧同学们,先后到丁堰、白蒲及他的家乡石庄等地巡回公演,广泛开展爱国宣传和资金募捐等,大力援助马占山将军开展抗日,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立足家乡开展斗争

如皋,是一块红土地,人称“小延安”。早在1928年至1929年间,经过如泰农民暴动的洗礼,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分别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和如泰工农红军游击大队。后来,由这几支革命武装改编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为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红军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

在这样的革命火焰熏陶下,徐名正的革命热情越来越高。1931年,他在时任中共镇涛(今薛窑)区委书记吴汝连的影响和引导下,积极参加当地的革命活动,并经吴汝连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安排下,徐名正担任了中共如皋师范支部书记。他秘密开展各种活动,经常找进步同学谈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注重发展新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徐名正联合如城知识青年成立了“反日救国会”,领导如皋师范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爱国运动。一次,时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的吴汝连,派人找到徐名正,要他组织如皋师范学生赶制3000份内容为“如泰工农行动委员会”的传单。徐名正二话没说,迅速组织党支部骨干分子发动学生连夜赶制,并亲自设计制作,悄悄在晚上进行油印包装,终于在天亮前出色完成任务,将传单秘密交给党的地下交通员,受到吴汝连书记的高度赞扬。

在如皋师范插班读书期间,徐名正还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一天上午,来如皋师范视察的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发现校园内石灰墙上竟然写着“打倒沈振声”(反动校长)的大幅标语,忙问怎么回事?沈振声一时语塞。事后,他查出是徐名正组织人在周佛海来的前一天深夜写的。因此,他怀恨在心,一直寻找机会打击报复。后来,终于利用寒假,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徐名正开除。

徐名正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学校进步师生赞助下,转至上海私立学校——正风中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和读书。1933年夏,徐名正高中毕业回到如皋。在组织的安排下,以城市民众教育馆馆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活动。

其时,徐名正的处境十分危难,国民党反动派到处通缉他。一段时期,徐名正避住到如皋南乡车马湖范湖洲小学。一位同学将其处境转告了他的父亲。徐筱峰费尽心思终于找到儿子。父子相见,相拥而泣。这一天,这对父子进行了第一次促膝长谈。徐名正坦诚地告诉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参加革命的坎坷经历和今后继续革命的决心,最终得到知书达理的父亲理解和支持。父亲将随身带来的一些盘缠交给他,让他避住上海。

誓将红旗插遍天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1933年10月下旬,上海党组织派徐名正去厦门参加十九路军工作。他化名罗伦,担任十九路军政治部委员,随后又在陈铭枢组织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担任宣传委员。

在血雨腥风中,“福建事变”由成功走向失败,许多革命党人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徐名正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寻找组织。1934年1月,他前往中央苏区瑞金,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到苏区后,他被安排到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工作。该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后改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他凭着自己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做编辑,写评论,采新闻,制版面,忙印刷,搞发行,没日没夜地操劳,还介绍《红色中华》报秘书长任质斌(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加入党组织。1934年春,在任质斌卸任报社秘书长时,徐名正勇敢地挑起了报社秘书长的重任,和时任社长的瞿秋白战斗在一起。他曾在一封家信中表示:“誓将红旗插遍天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徐名正被留在中央苏区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组织编印了《红色中华》报24期,大力宣传红军扩红、征粮,激励苏区军民继续战斗,制造红军没有转移的假象,迷惑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直至1935年1月21日出版最后一期(第264期)后,于2月24日在福建长汀不幸被国民党宋希濂部逮捕。

面对国民党的各种酷刑,徐名正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坚决不给反动派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穷凶极恶的反动派在精神上无法撼动徐名正的革命意志,就反复对他的肉体进行残酷摧残。最终,徐名正同志英勇牺牲在敌人的电椅上,年仅23岁,至今连尸体都不知所踪。20世纪80年代,任质斌来如皋时多次谈及徐名正,称其“为人忠厚正派,工作积极,生活艰苦”。

特别值得一提且不为人知的是,徐名正在革命期间,将自己的父亲徐筱峰发展成农会委员,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将自己的妹妹徐静英和妹夫汪铁君发展成中共地下交通员,为新四军输送了大量药材等军需物资。十分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娶妻生子就被国民党残害了。1953年,徐静英和汪铁君夫妇生下第五子。徐筱峰征得女兒女婿同意后,将其“过继”到舅舅徐名正名下作为嗣子,取名徐建明。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仿佛就是为徐名正写的。徐建明说,虽然没有继承到舅舅加嗣父任何物质的东西,但他坚强的革命信仰和意志,是我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姚定范)

猜你喜欢

如皋师范红军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