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路径下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价值

2023-05-11王玉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医护人员

王玉婷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深圳市 518052

膀胱功能障碍指脊髓受到损伤后,损伤平面涉及排尿反射的中枢神经以及邻近神经的髓核上,因此也被称为神经源性膀胱。该病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其中以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引起膀胱过度充盈、输尿管反流、尿失禁以及尿路结石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进行。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在给予相关护理操作的同时,还应当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间歇性导尿是改善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在间歇性导尿的过程中,为确保治疗效果,患者应当掌握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医护人员过度注重健康教育的实施,而忽略患者的情况以及自我管理,加之健康教育内容的不完善,无法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基于路径下的健康教育可以让整个护理流程更加标准、科学以及规范,联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从而获取更为理想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故本文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纳入研究,现对结果进行说明。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2~53岁,平均年龄(39.27±4.11)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52岁,平均年龄(38.96±5.12)岁,所有患者中,颈脊髓损伤26例、胸及腰脊髓损伤33例、圆锥及马尾脊髓损伤21例,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晰、认知正常、双上肢功能正常;疾病稳定,且已度过脊髓休克期;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定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肾等脏器病变;尿道解剖结构异常;尿失禁严重;大量液体摄入后依旧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流程为:患者在入院后,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并对间歇性导尿的方法以及饮水计划进行说明,介绍膀胱功能训练计划,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健康教育路径下联合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①医护团队培训:对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进行综合培训,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以及理论水平,经过考核筛选后,正式参加患者的护理工作。②健康教育路径计划:均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至出院前最后1d:在患者入院的1~3d,对每位患者下发健康教育路径表,旨在促使患者提前了解护理内容以及各个详细环节,并介绍每环节实施的重要性,以此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患者的配合。在整个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开展尿常规、尿培养检查,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功能障碍性质,结合心理评估结果,制定整体的护理计划。入院4~7d,医护人员重点说明间歇性导尿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技巧,可早期移除导尿管。当导尿管移除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其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指导患者准确记录排尿日记。入院2~3周,检查患者的饮水计划是否合理,并及时发现问题,对计划进行修订和改正,保证患者的残余尿量处于稳定状态,每周按时检查尿常规,以此方式明确不同患者的不同障碍类型,为其提供针对性功能训练,包括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盆底肌训练、肛门牵张技术等。入院4~5周,再次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并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间歇性导尿操作的进一步培训,确保患者在居家恢复的过程中,可以正确操作。入院6~7周,按时检查残余尿量情况,预防尿量过多所引起的感染,针对尚未完全掌握间歇性导尿操作的患者,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保证其完全掌握[1]。(2)康复护理贯穿于患者在院治疗全程,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因为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此医护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识别负面情绪严重的患者,并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要求医护人员主动关心并尊重其内心感受,说明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的必要性,重点强调患者的配合和治疗效果的关系,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患者,开展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端正自身态度,正确面对疾病,学会处理和调节自身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治疗和恢复。②间歇性导尿护理:当患者膀胱充盈且残余尿量>100ml时,需选择导尿管引流,以此方式促进膀胱排空,在引流完成后移除导尿管[2]。要求医护人员严格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经尿道口缓慢置入导尿管,注意动作轻柔。每周开展1次尿常规检验,对患者的尿量、颜色等进行观察,明确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查明感染原因。③饮水计划和饮食计划:针对进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应当制定合理的饮水计划,养成按时排尿的习惯,合理控制导尿时间和次数,适当开展功能训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建议饮水量在1 800~2 000ml/d,建议饮水时间在6:00—20:00,2次饮水间隔1h,三餐饮水量控制在500ml。④膀胱功能训练:通过收缩、挤压盆底肌等自主排尿训练,促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尽快恢复,若患者发生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等症状时,需立即停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效果,评估标准:临床症状消失,自主排尿恢复,超声显示膀胱残余尿量<50ml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自主排尿改善,超声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在50~80ml为有效;临床症状以及排尿无改善,且残余尿量>150ml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统计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3)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312,P=0.001<0.05),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

2.2 两组护理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观察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0.013<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对比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会引起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以及肾积水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肾衰竭,需要注意的是,肾衰竭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下,间歇性导尿作为干预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措施,在导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提供相应护理措施的同时,应当给予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尤其是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不仅完善了传统健康教育内容,也使得护理工作具备规范性和预见性,有效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4-5]。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脊髓损伤患者中的严重并发症,前期症状主要为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减弱症状,随着时间的发展,疾病将会进一步进展,引起严重后果,在提高治疗难度的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恢复[6-7]。需要注意的是,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很容易受到治疗周期的影响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影响生活质量。故在给予治疗的同时辅助以科学的护理方案十分关键[8]。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且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随着健康教育路径的落实,结合患者在院期间的情况开展护理工作,常规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健康教育的完成性,而忽略了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基于路径下的健康教育,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获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联合康复护理措施,其中随着间歇性导尿的实施,能够促进患者规律性排尿,重建膀胱反射,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建立排尿意识、排尿反射,加快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充分获取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讲解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说明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的必要性,明显提高了患者以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也得到了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时间较长,也可能会终身存在,故在日常管理中,患者以及家属不仅要当具备相关的知识,还需要遵医嘱正确落实各项操作[9-10]。在心理干预环节中,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性格的患者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方案,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端正患者的治疗态度,做到正确认识疾病,调整自身情绪变化,在治疗以及康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膀胱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发生[11]。由此得知,基于路径下的健康教育可以对患者的行为起到积极影响,加之康复护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基于路径下的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膀胱功能,并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改善尿路感染,值得研究和借鉴。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医护人员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监测尿量能否预防急性肾损伤和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