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3-05-10翟宗岗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出血量

翟宗岗 陈 飞 乔 华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的组织学亚型由腺癌(ADC)和鳞状细胞癌(SqCC)构成[1]。目前NSCLC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2]。微创化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而胸腔镜手术(VATS)是实现微创化的重要途径[3-4]。对于早期 NSCLC,与传统开胸方法相比,VATS具有明显优势,包括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短期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等[5-6]。VATS具有切口美观、恢复快、创伤小以及对肺功能影响小的优点[7]。本研究旨在探讨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6~79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腔镜组(n=44)和传统组(n=56)。纳入标准:①诊断依据《2018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8],患者经细胞学检查、于本院病理科诊断确诊为NSCLC;②患者术前未经过放、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肝等重症疾患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③临床资料未收集完整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诱导麻醉,给予肺叶肿瘤切除手术。传统组:取侧卧位,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术中尽量避免对正常肺组织的牵拉和挤压,常规选取第5肋骨处作侧后外侧切口,逐层切进胸后,常规行肺叶切除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清扫,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进行止血缝合,采用胸带对切口进行包扎、固定。胸腔镜组:采取气管插管,经全身麻醉。胸腔镜孔一般选择腋前线第7或8肋间;主操作孔选择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切口长度约2 cm,以正对肺门结构为原则;副操作孔位于听诊三角处,切口长度1.5 cm。随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止血缝合,采用胸带对切口进行包扎、固定。术后均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治疗以及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以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肺功能,采用肺功能仪(Jaeger Masterscreen,德国)测量肺功能的主要指标,按照ATS和ERS标准进行[9-10],肺功能检查对象准备如下: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既往史及用药情况,判断肺功能检查的指征,排除禁忌症。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姿势:多为坐姿,松开纽扣,双脚落地,坐直,无靠背,头部自然水平或微仰。检查前,患者观看了测试演示视频,并指导他们夹住鼻夹并咬住接口,以防止漏气,确保胸部运动不受限制。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是指单位时间内最大呼气量,即呼气量从最大吸气到全肺位置、用力最大、速度最快、肺活量到残气量;1 s用力呼吸容积(FEV1):是指肺总体积位置处用力呼气一秒内呼出气体体积;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最大空气量,同时计算 FEV1占 FVC 的比值(FEV1/FVC)。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心肺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胸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清扫数目、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2.3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术前2组 FVC、FEV1、MV 和 FEV 1/FVC 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 2 周两组患者的 FVC、FEV1 、MV 和FEV 1/FVC 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比较

3 讨论

根据2018年WH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发肺癌病例超过200万人,因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70万[1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2013年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73.28万例,死亡例数约为53.07万例[12]。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一位,且近年来患病人数呈现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13]。因其预后差等原因导致其病死率高,患者 5年内的生存率极低,仅为7%~14%[14]。超过85%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至15.9%[15]。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16]。但完全切除仍然是一种针对早期肺癌具有治愈目的的关键性治疗方法[17]。对于中央型肺癌,全肺切除术是过去的常见手术[18]。近年来有几项研究发现袖状肺叶切除术可以替代肺切除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外科医生的经验,VATS袖式肺叶切除术,甚至VATS双袖式肺叶切除术均有报道[19-20]。

传统上,手术是通过后外侧开胸切口、分离肺门血管、切除受影响的肺实质以及完整的纵隔和肺门淋巴结清扫来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21]。然而近年来,VATS 或其他微创方法已成为早期疾病的治疗标准[22]。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VATS提供了更好的术后疗效[17]。VATS已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手术[23]。对早期NSCLC治疗,VATS优于传统的开胸手术方法,优势在于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更快、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少、以及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24-25]。然而,这种技术的发展受到一些缺点的限制,例如手眼协调困难或缺乏器械灵活性等[26]。本研究中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心肺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提示胸腔镜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术后早期恢复。FEV1是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类型和程度最常用的参数和敏感性指标[27]。其降低往往早于FVC,提示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8]。FEV1/FVC是气流阻塞的重要指标[29]。MVV是是反映胸廓是否完整、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肌是否健全、肺组织弹性是否受损的一项重要指标[30]。本研究中术前两组FVC、FEV1、MV和FEV 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的FVC、FEV1 、MV和FEV 1/FVC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肺功能优于接受传统开胸术的患者。可能与胸腔镜手术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胸廓的完整性,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治疗NSCLC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然而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未来计划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并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
两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三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
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