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3-05-10刘盛亚刘梦圆梁亚丽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引流术胆汁胆道

刘盛亚 刘梦圆 梁亚丽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是胆管系统长期慢性炎症引发的癌变,会造成胆道狭窄、闭塞,严重损害患者的肝功能[1-2]。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技术日趋完善,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3-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PTCD、ENBD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HCC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4.58±2.65)岁;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12例,Ⅲ期9例,Ⅳ期7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4.60±2.67)岁;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3例,Ⅲ期9例,Ⅳ期5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5]中对HCCA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有放化疗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肝硬化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ENBD:首先指导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确定病灶及引流位置;局麻后常规行乳头插管,成功插入后在造影导管的引导下,将导丝穿过胆管狭窄段置入右侧肝管中;观察引流情况,确定引流通畅后,退出导管、留置导丝,连接鼻胆管与外界引流袋。观察组行PTCD: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常规行CT扫描检查,判断肝内胆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并依据目标胆管位置确定穿刺点为右腋中点第7~9肋间;局麻后,消毒铺巾,于穿刺点做5~10 cm切口,置入8 F胆道外引流管(引流部位首选预留肝叶单侧引流),建立导管操作通路,行胆道外引流,观察胆汁引流情况,确定引流管通畅后,连接引流袋。两组均随访1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效果、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平均胆汁引流量。②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肝功能,分别于患者晨起时,抽取其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离心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水平。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胰腺炎及胆汁性腹膜炎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对比

2.2 肝功能

观察组术后ALP、TBA、ALT、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3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H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系统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呈浸润式生长,预后较差。HCCA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伴有梗阻性黄疸,出现消化和神经等系统的严重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安全[6-7]。根治性手术是HCCA患者治愈的希望,主要通过切除肿瘤的方式进行治疗,但肿瘤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发现时多已达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治疗难度较大,加之根治性手术创口较大,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较高,不利于患者预后。为减轻HCCA患者的肝功能及其他器官的损伤,防止胆道内压增高及胆管炎复发,应选取合理的姑息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TCD与ENDB作为胆道引流术式逐渐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8]。两种术式均为外引流方式,其目的是将患者机体的大量胆汁引流至体外,以达到降低胆道压力、控制胆道感染及改善功能等效果,但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不一,何种方案更具有优先性目前尚无统一定论。ENDB是基于诊断性逆行胆管造影的内镜胆道引流方法,具有手术创口小、可重复进行等特点[9]。但ENDB对患者的要求较高,并不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同时对于晚期HCCA患者,由于肿瘤已侵及两侧肝管,置入导管路径长、弯度多,导管插入难度较高,进而影响引流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LP、TBA、ALT、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PTCD在HCCA的治疗中具有更好效果。PTCD是基于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发展而来的胆道引流技术,具有痛苦小、技术简单及设备要求低等特点,患者接受度较高,适用范围更加广泛[10]。PTCD引流管短粗、置管便捷性较好,便于及时调整,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引流效果,进而提高胆汁引流量,提升肝功能改善效果[11]。ENDB置管过程中会切开乳头、反复注入造影剂,胆系感染风险较高。PTCD无需切开乳头,能够保留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利于避免肠液反流,进而降低胆系感染风险,减少胆系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此外,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相近,说明PTCD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与ENDB相比,PTCD能够提高HCCA术后胆汁引流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引流术胆汁胆道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