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理论和实证研究

2023-05-10李辰航刘佳高雅

中国市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协同发展乡村振兴

李辰航 刘佳 高雅

摘 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活化乡村的经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根源在于以乡村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以城市为代表的产品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中国城市群呈现区域化、同城化的集聚发展,集聚效应使得城市要素的边际收益率大于以离散分布为主的乡村地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大量农村生产要素流向城市,乡村振兴“要素匮乏”普遍存在。在这一现实制约下,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选取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进而提出产业发展的路径方案。文章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原则抓手,提出以全域旅游的模式促进乡村振兴,论证了选取这种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选取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给出了全县通过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案,以期对全国的相关工作提供实践经验材料。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0-003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0.032

1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乡村社会天然所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要素,与旅游产业融合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乡村社会为游客提供了区别于城市旅游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归属,乡村旅游已然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以融合乡村一二三产发展方式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从而带动全方位的乡村振兴,是拓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路径。

朱世蓉从整体统筹和共建共享的角度把全域旅游阐释为将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作一个整体加以规划统筹的理念。马海鹰、吴宁认为在全域旅游格局下,要求各个政府部门都能对全域旅游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构建全局谋划、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毛峰认为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立足全域旅游充分整合乡村资源、优化资源利用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进业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打造全链亮点等方式是实施乡村全域旅游的有效途径。江海旭、李浩客观陈述大连全域化旅游发展为以旅游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转型做好了前期铺垫,但目前仍存在旅游景区发展协同度低、旅游服务软件设施陈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

2 以全域旅游促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实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难点

乡村振兴农业是基础,但农业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行业,很难获得超额利润。个别新品种推入市场,由于行业壁垒低,随着种养规模的扩大,也会因替代效应失去超额利润。以工业化思维进行农产品生产,虽然能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但随之而来的农业碳排放增加与面源污染,使得这种模式与我国“绿色发展”的国策相悖,具有不可持续性。伴随着自然灾害、内外贸形势,甚至是疫情防控,大宗农产品价格经常剧烈波动,这表明农业还是一个高风险产业。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使得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缺乏吸引力。

当下,人口由“乡”到“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城镇化率是我国评价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过去通过“产城人”的模式,我国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占63.8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这虽然加快了全国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没有人,谁来振兴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痛点。在脱贫攻坚中,外出务工一直是脱贫的重要手段。短期看成效较好,但长期看劳动力外流、消费外流,甚至是新生人口外流,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根据产业经济理论,一个产业生产力增长率只有高于通货膨胀率才能获得实际正收益。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率持续低于通胀率,农业生产获利微薄,导致农民非农化现象严重。

目前,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卫生服务的建设都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乡村的两大生产要素——农产品、人力资源市场长期估值较低,为了获得较高估值,其都自觉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反观城市的资本、技术在乡村获利能力不足,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不愿回流农村。结果直接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要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降低基尼系数、增强社会稳定性,关键还在农村。

2.2 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及步骤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平均增长率超过农业增长率2.84个百分点,超过通胀率1.4个百分点,说明以服务业的思路和理念来谋划农业产业的发展在中国行得通。通过产业融合,用三产带动一产的发展,将农业的外部不经济与服务业的外部经济内化融合为产业内部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益;促进农村消费,“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市场下实现地区从生产制造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

“产业融合”产业选择是关键,“三产”中的多数产业门类因城镇化产生,是资本聚集与城市社会化分工的产物,处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顶端,其与农业的市场化合约成本低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农业会分享服务业利润。它们没有进行产业融合的自觉,但同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个例外,因为旅游资源的天然分布,使得资本不得不往有旅游资源的区域下沉,才能把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中国的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这就为通过旅游实现产业融合从而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条件。

把乡村按资源禀赋,划分为自然风光旅游区、历史人文旅游区、人造景点旅游区、民族风情旅游区4大类,优选一批发展潜力大、迎合当下旅游市场偏好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保证一县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对于传统的4A级以上景区,乡村景点要依托强势景区衍生新景区。最终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務、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改变传统旅游“走点”“串线”的“点线”观光旅游模式。形成空间布局层面上,实现各地理方向上相同通勤距离景点稠密分布,最终形成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愿景,首先要重塑认识,以整体性思维解决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重新认识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之间的关系,把游客视为流动人口,保持在某一时间段内,县乡旅游人口增量与县乡长期在外人口数持平或更高。通过旅游让人口从城市回流到县城再扩充到乡村,实现乡村人口的动态稳定和城市人口的静态稳定,从而解决乡村人口流失问题。根据公式:自由人口流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长+旅游人口输入-人口流失。保证县域人口的“进水量”≥“出水量”,“水池”中的人口水位就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次要以协同性思维解决乡村产业融合,多数乡村并没有知名旅游资源,这使得旅游项目较少落后的农村地区,为了分享旅游业的红利就需要引入“全域旅游”的思維,把旅游规划“点、线”分布的“单兵作战思维”向城乡一体的“协同性思维”转变,形成以县域为单位的横纵交织“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旅游产业先天具有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乡村不只是原材料供应地,更应该是服务提供场所,以旅游业为抓手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经济业态转型升级作用,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至此,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步骤归纳为:全域旅游引入动态人口,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就业,营造乡村生态宜居;活化乡村文化,助力乡村乡风文明;加快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3 实证研究

为验证实践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选取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作为研究样本,这是因为云南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玉溪又是云南唯一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好,社会资本雄厚,民间资本投资欲望强。

全域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投资的下沉。2021年玉溪旅游完成投资同比负增长48.8%,因此,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在玉溪9县区全面开展“全域旅游”是困难的,研究发现元江县具有以全域旅游促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优势。

3.1 元江区位基础条件

旅游“距离”为深度消费创造了必要条件。元江距离昆明200千米,昆明作为全国赴滇游客的集散地,能多大程度吸引昆明的客流,成为旅游成败的关键。只有延长停留时间,才能增加消费深度。元江距昆通勤时间超过2小时,特别是元江地域较广,到其下辖乡镇还需1小时左右,“一日游”时间成本高,“跨过停留”“停留住宿”将成为游客的必然选择。

3.2 元江旅游资源独特

旅游遵循没有差异,就没有注意的行业范式。差异是推动旅游行为发生的第一推动力。独特的民族热带风情令元江全域旅游面临重大机遇。在自然风光方面:梯田、云海、森林、热海点缀全境;在民族文化方面:哈尼、彝族、傣族、白族世居于此;特产饮食方面:热带水果、烟熏制品、古茶野菜风味独特;异域风光方面:东南亚华侨聚集甘庄。这一切都分布在坝区、山区大大小小的村庄,发展全域旅游促乡村振兴资源丰富。

3.3 元江旅游适逢重大机遇

元江处滇南: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旅游线路上,受疫情影响2022年春节假期西双版纳全州接待同比减少32.74%;旅游总收入同比减少32.69%,元江旅游收入却逆势增长71.59%。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消费者偏好选择更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元江旅游对版纳旅游呈现明显的替代效应。特别是中老铁路过境,为将来承接海外游客预留了发展空间。

3.4 元江旅游配套优质

元江的旅游配套资源以县城为中心呈“蛛网”分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旅客可以实现县城“住”,乡(镇)“游”,天然实现了乡镇售卖“景点”,县城售卖“配套”的分工模式,大大降低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可以在有限资金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景点建设,具有小投资高回报的先天优势。

3.5 乡村振兴需求迫切

元江2022年一季度GDP为28.27亿元,居玉溪市倒数第一,作为曾经贫困人口最多的县,群众脱贫标准不高,致贫返贫风险较大,乡村振兴压力大。研究全域旅游促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3.6 模型设计

设乡村产业兴旺的评价可以表示为一个n维向量at, 令a1, a2, …为不同村组织, 在t1, t2, …年中,n个不同评价指标。其中(at)i为第t年地区i的乡村振兴的相关指标活动水平。构建一个地区系统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at+1=Bat,其中B为一个n×m的矩阵,表示旅游资源要素对乡村振兴效果的影响。

进一步的,考察旅游要素对乡村振兴衔接有效性,用一个矩阵表示在t年(t<2)乡村振兴指标的活动量。为体现出多种指标对乡村振兴综合影响的效应,需要构架第二个模型。

考虑一个时变线性动力系统at+1=Bat+CUt,其中状态向量at为n维向量,输入向量Ut为m维向量,假设均为方阵,表明衔接有效性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则可以证明,通过使用Ut的输入序列,存在一个堆叠向量PT使得:

aT=BT-1a1+PTU

式中,矩阵PT为线性动力系统的可控矩阵。

基于上述论证,结合空间规划,设计元江县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图,如图1所示。

4 结论

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有其时代性、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旅游促乡村振兴,又通过乡村振兴丰富旅游产品,进而带动两个行业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 因认知而认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各地区及时启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市县工作专班,同时积极向省、国家层面报告。二是塑造社会认知,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全民营销。在全民“营”“销”中又更加强调是旅游目的地的“营”造,政府与企业全域化旅游产品及服务建设、居民热情好客的参与等构成了游客口碑互动宣传的基础。不仅从客源地(外部营销)的角度考虑宣传什么,而且要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的角度考虑建设什么。特别是针对25岁以下人群设计宣传标语、旅游宣传画等宣传媒介,锁定年轻人“屏读”注意力。此外,利用各种平台发布、更新旅游信息,特别是年轻人聚集的平台投放旅游信息。引导年轻人对这些信息量进行思维建模并完成对该地区旅游定性判断。

4.2 因融合而增值

产业融合是多维度的,以农业为核心,打造农业+6新要素(闲、养、商、学、奇、情)+6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多维融合,对农业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紧抓特色农业资源,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能向产值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①农旅产业体系,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的具体环节与旅游业态紧密结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完善服务配套,实现旅游带动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外部包装、物流运输、线上线下销售的产业链条。②空间整合,整合特色乡村资源,利用特色节日,生态观光型农业集聚区。③融合平台建设,融合传统农业资源,融合互联网产业、高新农业技术,致富带头人,实现农旅融合。

从文旅融合,到产旅融合,再到城旅融合,让农民在乡村实现就地城镇化,辩证处理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这对矛盾关系。随着乡村资源的增值,带动百姓增收,通过增收创造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最终缩小城乡差距。

4.3 因全域而振兴

全域思维下,规划全县旅游,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打造:①农业庄园,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一品一庄园”主题型度假庄园。②特色营地,高标准建设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等新型营地旅游产品,实现营地度假。③研学基地,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红色基地,工农业园区建成游学基地。④自然风光观光产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联动村庄,形成观光游憩产品。上述4大旅游项目,覆盖每个村寨社区,让每个村寨社区都有特色旅游产品。

4.4 因线路而决策

不强调旅游多样化、景区景点多样化,注重核心“锚点”的塑造,围绕核心“锚点”来开发,强调特色项目的联系性而不是叠加性,以“特色”作为全域旅游的“锚点”。通过旅游路线的设计,最终把一个个山区的村庄串联起来,从根本上通过“全域旅游”的模式,完成了乡村产业振兴,进而丰富了地区旅游产品供给,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纪恒.扭住关键 精准发力 下好“全域旅游”这盘棋[N].中国旅游报,2016-04-19.

[2] 唐烨.全域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7).

[3] 毛峰.鄉村全域旅游: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与径[J].农业经济,2019(1).

[4] 方董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

[5] 拜盖宇,王博超,肖哲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协同推进的内涵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21(27).

[基金项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2022年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22YNDXXT10)。

[作者简介]李辰航(1988—),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理论与政策研究;刘佳(1990—),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高雅(1992—),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协同发展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