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探索研究*
——以豫南大鼓书为例

2023-05-08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豫南大鼓进校园

刘 凤

(信阳艺术职业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一、豫南大鼓书的概况及传承现状、意义

(一)豫南大鼓书概况

1.豫南大鼓书历史演变

豫南大鼓发源于信阳南部地区,俗称说书,相传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年)为大鼓书的祖师爷。丘祖师最早期间以传经说道为主,在烽火战乱中为广大群众传授道教思想。在《元史•丘处机传》有这样的记载:“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①”可见在当时丘祖师传授的道教思想深受官家喜爱。为了让大鼓书流传的更广泛,让百姓也能更快的悟道,丘祖师挑选八个最得意弟子,将自己的修道心得改成诗歌及简单的劝善文,让他的弟子敲着鼓说唱着道经给百姓听,赢得了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自此,大鼓书由诵经改为说善书。历经五百多年的代代相传、口口相授,豫南大鼓书经过从唱段子到演唱正传,从说沿门书到文艺大舞台,经过几代人的坚持传承,我们才能听到有特色的说唱艺术。

2.豫南大鼓书艺术特点

其一:有说有唱的艺术结构,它的说又称之为道白,说在前、唱在后。还有两段唱之间夹着些许道白称之为夹白。这些说的鼓词没有语句、字数和韵律的限制,全靠艺人发挥。其二:唱,大鼓书的唱法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曲牌。但是豫南大鼓书受地方文化熏陶,豫风楚韵比较浓厚,多以“行腔”为主,节奏平稳,如行云流水。其三:启书先说书帽,就是正传前的一个小段子。正传和书帽是豫南大鼓书两大文学载体,正传具有长篇章回体连续的格局,民间传统曲艺说唱称之为传书,表演过程中把他叫正传。其四:豫南大鼓书演出方便、灵活、接地气。属于单人表演的曲种,一人一鼓一钢镰再加一个鼓槌,一人一台戏,从古说到今。

3.豫南大鼓书的文学艺术价值

首先:豫南大鼓书在他的鼓词上有着独特的文学特性,作品分长篇、中篇、短篇、书帽四种。说唱过程中除了开场语和收场语还有喝多套话。她以语言塑造形象,自带妙气横生的俚语。世俗语言简练、生动形象。说唱中起、承、转、合形式运用极多,篇幅倡简忌繁,故事情节紧紧相扣。每每在故事的收尾以人性化的语言来感化人,深受民众喜爱。

其次:在鼓书人物以及故事构造上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豫南大鼓一人饰多角,在没有直观的镜头下,用一种顺口易唱易懂的语言方式描述人物形象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大鼓书艺人善于挖掘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豫南大鼓词话中,树立人物形象不全在于力求形象化,它既要写实,也要写意;既要叙事,也要抒情;它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避免言之无物。

最后:豫南大鼓书有它新颖独特的故事结构。它要求鼓词的故事要有典型性真实性,并非漫天胡说;故事情节要叙事、抒情相融合,避免枯燥无趣;对鼓词中的道白与唱腔有她特有的规律;每首作品要有她所呈现出的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二)豫南大鼓书的传承现状及传承意义

1.豫南大鼓书的传承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子网络产品的不断出现于更新,人们更多地愿意花时间在手机上,甚至一部手机在手在家便知天下事的境界,自然无人愿意外出听说书,听得人少了,说的人自然也会少。

我们团队为了挖掘大鼓书,外出采风走访、追根溯源。豫南大鼓源于光州,光山县和新县是它繁育的基地,也是大鼓书艺人生存的大本营,其中息县、浉河区都有唱大鼓书的。初步走访结果:柴门艺人传至“信”字(第二十五世)辈,现有一人健在,歇业多年。常门师徒传至第二十六世“崇”字辈,南路子(湖北)两人,北路子五人。现有半职业艺人三人,全职业艺人为零。这种情况既是大鼓书无人继承的险境。然而,无人引领是制约豫南大鼓书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虽说当地政府也在号召重视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艺,但是,没有一个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进行参与,仅凭号召,没有实质性的主观带动操作很难将此门艺术传承下去。

2.豫南大鼓书传承的意义

首先,豫南大鼓书作为一门说唱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大鼓书意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意在保护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得天独厚的豫风楚韵风格需要继承与发扬,特别是大鼓书还分南口与北口及花口,不同地域造就不同文化风格。最后,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三个自信相比,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在本土宣扬文化自信想要落到实处,做好豫南大鼓书的传承也是在当地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步。

二、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一)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的现状

1.政策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各地积极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有一些成效。但是,这些成效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自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以来,各省市争先申报非遗传承人。这些宣传都是在设立陈列馆或是博览馆,抑或是作几场展演,这些传承人的“绝活”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授。

为了推动“非遗进校园”,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部针对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号建议给出答复:在“非遗进校园”的具体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给出重要指示,要求非遗工作从源头做起,活态传承。建立非遗基地,培养非遗教师队伍,建立非遗课程教育体系,保障机制等等。这些政策的发布大大提高了非遗进校园的质量。

2.学校方面的现状

由于多方原因的限制,本论文只针对信阳本土的非遗进校园做了调查分析。中小学校开展比较丰富的有新县宏桥小学的民歌社团,该社团由省级民歌非遗传承人陈卉老师担任主教老师,该社团吸纳40多位孩子参加演唱学习。传唱当地非遗民歌,做到了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典型事例。职业教育类学校有我们信阳艺术职业学院成立的《大别山民间艺术研究与传承工作室》。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还成立了《大师传承工作室》。在科研方面做出卓越成效的是信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成功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20年度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学员,学习大别山腹地鄂、豫、皖的特色民歌。这对于非遗民歌的传承可谓是推广最有利的一个项目。信阳师范学院还成立了《淮河文化研究所》。

3.豫南大鼓书进校园的现状

2020年我们信阳市一位国家级非遗老传人的突然离世,引起了我们院长的注意及重视。他召集我们音乐与舞蹈专业的老师下乡采风,整理民间被遗漏的非遗艺术。为此,我们信阳艺术职业学院一行五人采风小组下到信阳市的民歌之乡:商城、光山、新县。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大鼓书的非遗传人张锡辉老先生。他已是白发苍苍的一位古稀老人。但是,当他谈起豫南大鼓书时,他满眼的自信与无奈。自信的是他的大鼓书说的是豫南地区最地道、流传历史最悠久的一门派;无奈的是几近古稀仍无传承人。通过对豫南大鼓书的全面了解,我们打算把张老先生请到学校让学生们去接触与学唱大鼓书。张老师非常的激动,立即动手书写讲课稿。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和听懂大鼓书,我们选择二年级有音乐基础的学生。由于,豫南大鼓书在群众间流传,便于传唱,大鼓书艺人全都是用方言演唱,所以我们挑选20位新县、光山籍方言接近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小组课教唱。豫南大鼓书属于一种口头说唱艺术,全靠张老师一字一句地口传心授,没有特定的唱词唱腔。大鼓书的“手、眼、身、步”就是一门很深的绝学。对于没接触过的老师和学生在初期也只是学会了浅略的敲击鼓槌,对于钢镰的使用都是一项难题。因此,短期的培训唯一的进步就是让我们年轻一代知道了豫南大鼓书的存在,听着也非常的有意思,也特别吸引了我的关注,想把这门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以文字、音视频的形式保留下来。

(二)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的传播困境

1.传播内容及形式陈旧

无论是民歌小调、山歌、号子,还是说唱大鼓、皮影戏,这些都是我们当地有名的非遗传统艺术。由于过去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非遗艺术多数在自己村庄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临近县区间的同一首民歌小调就演变的略有区别。当前社会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传播不能停留在授课、演唱等形式上;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民间艺术进校园只是走马观花,停留在表面。

2.新型文化元素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冲击

城镇化、现代化不仅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影视剧、流行乐、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网络流量时代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成了人民生活的主要内容[1]。年轻一代大多是对民间的传统艺术无从知晓的,这对于传统艺术进校园的传播也是很大的阻力。

三、豫南大鼓书进校园的探索与传承对策

(一)政策制度上的保障是豫南大鼓书进校园的护身符

职业与成人教育方面,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提升学生文化鉴赏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将重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③。为此,整个信阳地区掀起一鼓“申报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的热潮。

(二)学校文化是豫南大鼓书滋生的有利土壤

教育部支持“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在校园文化中生根发芽。院校每年举办的传统文化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学生艺术展演,民族民间艺术精彩纷呈。学生社团围绕民间艺术开展的各项活动,一起为学生营造欣赏学习民间艺术的氛围。

(三)豫南大鼓书进校园的传承对策

以静态保护为辅,活态传承为主,两者相辅相成的保护机制:目前通过采风、调查得出豫南大鼓书的传承人出现断层的危机,我们需要通过静态保护来留存一些对大鼓书传承有利的文献资料。成立豫南大鼓书研究小组是我们院校做出的第一步。走访大鼓书传承人、搜集县区有关大鼓书的县志资料、整理文字材料;录制大鼓书传承人音频资料,进行记谱打谱,整理编纂大鼓书唱腔曲谱。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2]。以教育传承为主要手段,学校为大鼓书传承人提供传授大鼓书的有利环境,鼓励培养专业化的大鼓书人才。定期开展大鼓书展演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参加各界举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循序渐进”的学习及传播过程

李汉桥、杨海涛两位老师提出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四个教学模式,初步了解——技艺指导——创意制作——文化传承[3]。这种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豫南大鼓书在校园的传承。2020年12月份到2021年元月份,豫南大鼓书的传承人张老先生在我校授课近20多个课时,除了基础的豫南大鼓书的起源、演变、发展再到基本的鼓槌、钢镰的掌握都进行了教授。学生由不知道到了解再到感兴趣,张老师做出很大努力。他将大鼓书旧词新唱,运用了大量的当代时髦的词语,让学生们达到一个感性认知。

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挑选的20多名与豫南大鼓书方言接近的师生跟随张老师进行场地实训课程的训练——技艺指导。我们把豫南大鼓书这门民间艺术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张老师学习鼓板的敲击和钢镰的运用。希望以此来培养一批年轻的大鼓书爱好者、传唱者。

另外,张老师为了大家更快地掌握自己说唱技术,他将豫南大鼓书进行了创意性的改编。说美丽校园、说年轻生机勃勃的一代,词语简练易懂,鼓板、腔调用最基础的形式进行演绎。同学们很快掌握,并能独立完整的演唱。

最后,豫南大鼓书技能的推广与传承。这一届大专生很快毕业,要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他们所学的豫南大鼓书成果进行转化。鼓励有天分的学生进文化馆或是拜师继续深造,培养出一些年轻的传承人。鼓励想当老师的学生将他们了解到的豫南大鼓书带入中小学校,让娃娃们也学习学习豫南大鼓书。这样一来,豫南大鼓书推广的面会更广阔。何愁得不到传承呢!

总之,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需要多方的努力。对于比较古老的民间艺术——豫南大鼓书的传承,进入校园需要经过一个规范的、有目标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学习过程。我们有信心将这项非遗艺术保存传承下去。

豫南大鼓书传承人张锡辉老师正在给我校师生授课

注释:

①《元史.邱处机传》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卷.

③教育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教科建议〔2020〕.52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0.10.9.

猜你喜欢

豫南大鼓进校园
大鼓声声
大鼓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简述乐亭大鼓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大鼓敲响基诺山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