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鸿响远音
——尚飞林音乐文学创作述评

2023-05-06文/陈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创作音乐

文/陈 真

词作家尚飞林1961年9月23日生于陕北绥德,现为一级编剧、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尚飞林出生于典型的艺术世家,父亲尚爱仁先生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一级编剧,在忙碌的公务之余兼职文艺创作。母亲何金仙女士是一名晋剧演员(一级演员),在戏剧界享有盛誉。

读初中时,尚飞林开始学习演奏小提琴,并逐渐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参加高考时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在二哥帮助下,尚飞林到绥德师专复读备考。在那里,他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应试,而是钻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茅盾、巴金、郭沫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国内外名家的文字引领他走进文学的世界。

1979年,延安歌舞团到绥德演出。演出结束,尚飞林的父母便把歌舞团的小提琴老师请到家中帮忙指导。当听完尚飞林演奏之后,歌舞团小提琴老师就询问他是否愿意到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之后,尚飞林便进入延安歌舞团,开启新的艺术生涯。

在进入延安歌舞团之前,尚飞林对演奏小提琴还较为自信,但进入歌舞团后,他猛然间意识到自己演奏小提琴的水平或许可以混口饭吃,但未必能达到想要取得的成绩。于是,在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尚飞林转变角色,在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从一名小提琴演奏员转而成为“陕北叶赛宁”,并最终踏上音乐文学的创作之路。

一、尚飞林的音乐文学创作历程

1988年,尚飞林调入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进入省音协工作后,尚飞林把兴趣特长与工作相结合,将音乐与文学联姻,创作大量歌词和音乐随笔、音乐评论等音乐文学体裁作品,为全运会、特奥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西安国际旅游节和文化部、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等各类文艺晚会创作歌词,为《毛泽东在陕北》《双枪老太婆》《龙年档案》《岁岁年年柿柿红》《武当2》《黑金地的女人》《梨花泪》《刑警没有浪漫》等数十部影视剧作品创作主题歌词,在《人民音乐》《文艺报》《词刊》《陕西日报》等报纸期刊发表《我读赵季平》《当前歌曲有“三滥”》《传承、感悟与创新》《从歌词的“小”谈起》等数十万字的音乐评论作品。

因为具有创作诗歌的基础,尚飞林的歌词作品中充满了诗歌的诗意美和强烈的节奏感,以致在各级各类歌曲征集比赛中频频获奖。由尚飞林作词的《黄河从我身边流过》(陈大明作曲 王真演唱)获1996年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歌曲类提名奖,《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樊世杰作曲 贺梅 陈向钧演唱)获2001年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圪梁粱上的二妹妹》(贺艺 白秉权作曲 王宏伟演唱)获2003年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陕西省首届文艺大奖,《又到吴起镇》(赵季平作曲 王丽达演唱)获2012年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丝路放歌》(赵季平作曲 殷秀梅演唱)获2014年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西北音乐节歌曲评奖一等奖,《大地芬芳》(赵麟 赵季平作曲 雷佳演唱)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联合开展的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中国时代》(杨一博曲,薛浩垠演唱)入选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的陕北民歌舞台剧《黄河歌谣》在西北音乐节首演并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自进入省音协工作后,尚飞林着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创办《西部音乐报》,先后担任记者、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以及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词刊》编委等职务,编辑发表大量歌词、音乐评论和歌曲作品,培养了一大批陕西乃至全国的词曲创作者。目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尚飞林负责主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陕北民歌大典》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拟出版20 卷27 册。

二、尚飞林音乐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

尚飞林曾在绥德、榆林、延安、西安等多地长期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尤其是他担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不断深入基层生活,倾听三秦大地的脉搏。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得尚飞林的创作体裁涉猎广泛,歌词、音乐评论、剧本、纪录片解说词等均有作品问世,并于2010年出版《尚飞林作品》(三卷),分别为诗歌卷、歌词卷、言传卷。

(一)尚飞林歌词作品的创作特征

1.浓郁的黄土风情

生于斯,长于斯,尚飞林是三秦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汉子,在其歌词作品中,充分流露出浓郁的黄土风情。“窑洞”“秧歌”“锣鼓”“黄土地”“信天游”“宝塔山”“延河水”等作为意象,频频出现在尚飞林的歌词作品中。

在歌曲《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中,尚飞林为读者和听众描绘了一幅喜庆洋洋、热闹非凡的庄稼人欢聚一堂,扭秧歌的热烈场面,侧面体现出黄土地上庄稼人的辛勤劳作与乐观阳光——尽管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劳动,在土里刨食,依旧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尤其是歌词中“白胡子老汉”的艺术形象运用别具匠心,集艺术形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使听者感受到亲和力和真性情。在歌词的结尾处,尚飞林写到“多少年艰苦创业奏凯歌,今天的中国最精彩”,升华了作品主题,以此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壮丽辉煌是依靠一代代中华儿女艰苦创业、不断奋斗的结果。

除却书写社会生活中的主旋律,尚飞林也非常关注现实中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易与辛酸。比如他于1990年创作的《山村里的日子》,诉说山中乡民生活的艰辛:“山村里的日子,就像一条小船,在茫茫的大海里飘荡,要谨慎才不会打翻。山村里的日子,如同吐丝的蚕,在艰难的岁月里耕耘,要辛勤才能品尝甘甜。山村里的日子,浸透了男人的汗,浸透男人汗的日子,闪烁着女人的期盼。”

尚飞林把“山村里的日子”比喻为一艘“小船”,在生活这片汪洋“大海”中航行,必须要时刻保持“谨慎”,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翻”。在早些年的农村,老百姓甚至不敢生病,怕的是生一场病,家中日子就因此揭不开锅。同时,尚飞林又把“山村里的日子”比作“吐丝的蚕”,在生活中默默辛勤“耕耘”,“辛勤”劳动才能体会到日子的“甘甜”。由此可见,尽管山村里的日子需要过得紧紧巴巴,但作者还是鼓励山村里的人要恪守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理念,用双手擎起头顶的一片天。最后,尚飞林用“女人的期盼”折射出男人是山村家庭的顶梁柱,是属于是家中女人和娃娃的一片天。

除以上列举的两首作品外,尚飞林还创作《走遍三秦》《我的家在黄河岸》《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苍茫大西部》《就生在这山沟沟》《信天游一声吼出口》等诸多饱含陕北元素的歌词作品。在一行行朴实真切的文字中,可以一窥尚飞林对三秦大地这块热土用情至真至深。

2.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歌词创作方面,尚飞林坚持聆听时代声音,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新时代的主旋律。2019年10月15日,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召开,尚飞林参会并作题为《坚持深入生活,书写时代赞歌》的发言。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号召,尚飞林为陕西省延川县创作了一首“时代大歌”——《大地芬芳》,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开展的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1969-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度过七年知青岁月,与梁家河的人民群众有着深切情感,尚飞林在《大地芬芳》中以此作为创作的着力点,书写群众与总书记之间的浓浓深情。结尾写“树高千尺,扎根泥土,沐浴春风,大地芬芳,鲜红旗帜,引领方向,走向未来,大地芬芳”,寥寥几笔体现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奋勇向前的优良风尚。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扰乱了全国人民本该喜乐祥和的春节,在这时,解放军、医护人员、志愿者等无数逆行者赶赴抗击疫情最前线,支援武汉,共同“战疫”。全国各地音乐工作者积极行动,为疫情防控斗争创作“战疫”公益歌曲,以期鼓舞军民信心,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精神文化力量。此时,作为陕西词作家代表,尚飞林迅速创作《忠诚》(党红岩作曲,郝萌演唱)。他的词作散发出秦人的直爽与豪迈,注重直抒胸臆,直接敞开心扉,用“忠诚”作为标题,表达对白衣天使和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的敬意。

“当危机四伏的时候,你来了就天下太平。当无路可走的时候,你来了就柳暗花明。一声声呼唤心急如焚,选择了担当放下亲情,收拾行装奔赴战场,付出大爱写下忠诚……”《忠诚》是一首致敬无数“逆行者”的音乐作品,在歌曲一开头就言明当处于特殊的危急时刻,“你”的出现会让“天下太平”、会“柳暗花明”,在求助者声嘶力竭的呼唤中,“你”放下亲情,选择了责任,毅然决然地履行职责,坚守忠诚,体现了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广大一线工作者的大无畏精神。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受中宣部委约,尚飞林创作的歌曲《领航》(亢竹青作曲 殷秀梅 魏松 廖昌永 么红演唱),在7月1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作为主题歌压轴推出。

“无论多远,你都在我们身旁,信念永恒,初心不忘。人民就是江山,写就你使命担当……”当《领航》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署名“集体创作”时,身边许多朋友都为尚飞林感到不平,而他却认为,个人首先要服务于集体,一己之得失终归没有国家的事情大,我们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其实,在历史上的歌曲创作活动中,发生“集体署名”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在我们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处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新时期,这种事情的发生实属不该,希望历史能够为词作家正名。

3.强烈的人文情怀

尚飞林的许多作品通过对世事的叙述与阐释,折射出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不同阅历和修养的和艺术接受者都可以从其作品中得到情感共鸣,体悟到关于人生与生活的哲理和真谛。

《百姓是天》是尚飞林为电视剧《龙年档案》创作的主题歌词,由作曲家崔炳元作曲。电视剧《龙年档案》以市长罗成与市委书记龙福海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主线,前者奉行以人为本,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而后者则大搞政绩、形式主义、一言堂、拉帮结派。正当二者矛盾在常委会上全面激化时,龙福海鼎力支持的一处煤矿发生坍塌事件,100 多名工人困于井下。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罗成主动请缨到事故一线,并且亲自下矿救人,使剧情抵达高潮。

在歌曲《百姓是天》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尚飞林对百姓与当权者依存关系的理解。尚飞林在这首歌词中将百姓比喻为天和地,以此说明官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是依附于人民而生存,没有人民,也就没有所谓的官。尤其是后面写到“无论官和民,都在天地间,无论贫和富,一日须三餐”,则是作者在告诫那些权贵,无论位高权重、腰缠万贯,还是一缕素衣、生活贫寒,日子也不过是仅三餐而已。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化大潮遍及各地,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节奏都在逐渐加快,农村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宁静和美好的向往,农民因此成为质朴、纯净的象征。尚飞林在《乡里的男娃》中就描写了一个农村的男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在土炕上滚爬。知道麦子什么时候黄,晓得小草啥时才发芽。爸爸教他长成汉子,妈妈把温情送给他。哦,像小河一样纯净,乡里的男娃……”

尚飞林拥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其童年记忆中也有一群可人的乡里娃。在他的笔下,乡里娃在家庭生活中无拘无束,熟悉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黄土地上的一切生灵,而朴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没有能够灌输给他们多少文化知识,却把“温情”和“健壮”给了他。当下社会喧嚣繁华,名利场少不了尔虞我诈,尚飞林一首《乡里的男娃》,或许能给我们在过日子上带来些许启发。

(二)尚飞林音乐评论作品创作特色

尚飞林在从事音乐文学创作和领导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工作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等领域具有犀利见解。阅读他的音乐评论作品,或许能够引发音乐从业者的反思,对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主题丰富多元

尚飞林在其《言传卷》的作品中,有音乐家的访谈录、歌词写作经验之谈、音乐事业发展的见解、音乐会听后感以及从事音乐编辑工作的笔谈,主题丰富,笔墨间散发出的哲理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我国歌词创作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同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关于诗歌与歌词的关系、歌词作品档次的“高低”、歌词创作的规律等问题成为音乐文学界热议的话题。在《言传卷》开篇之作《随便谈谈——关于歌词的创作》中,尚飞林便针对当下歌词创作领域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有的希望歌词诗化一些,更具有文学性;有的则认为,歌词诗化,还不如弄诗去。”尚飞林认为,诗歌与歌词的区别在于歌词是听觉艺术,一首歌词必须由作曲家最终完成,而诗歌仅靠诗人就可完成。同时,尚飞林认为,歌词写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十分重要,不应该把歌词写成毫无品味的“顺口溜”。

陕西是音乐大省,具有以赵季平为代表的陕西作曲家群体,享誉国内外。《在自己民族的土地上生根——与作曲家赵季平对话录》是尚飞林受《中国音乐年鉴》委托,于1990年1月15日在西安赵季平家中与之进行的关于音乐创作的对话录。当时,赵季平因创作《红高粱》《黄土地》等影视音乐作品而名声大噪,“飞入寻常百姓家”。尚飞林在文中特别强调了赵季平作品的民族特色和扎实的群众基础,认为聆听赵季平的作品,常使聆听者感到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发起强大的民族精神。

尚飞林还时常撰写一些有关音乐人物的随笔,例如他在《延河》发表的作品《怀念老柴》。他说,有人认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通俗,不够深刻,因此就贬低他音乐作品的价值。而尚飞林却认为“任何创作如果离开生活,没有情感,只从技术上追求,那不过是试验品而已。”在文中,尚飞林并没有像音乐史学家一般详细地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也没有像音乐美学家一样深度探析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美学追求,而是从音乐艺术普及的角度入手畅谈“老柴”,似乎更加贴合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阅读习惯。

2.见解较为犀利

在尚飞林的音乐随笔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当前音乐事业发展中的良言,他针对音乐文学创作以及音乐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予以正面回复。

例如,在如今的歌词创作领域,还存在着不尊重创作者版权的“挂名”行为。尚飞林在《无奈》中,叙述自己为某大型活动创作主题歌,当媒体报道主题歌“出炉”时,词作者竟多出一位官员的名字,后来得知是工作人员为讨好领导为之。尚飞林在文中直言:“可恨这些拍马屁的家伙,搞坏了官员的名誉,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你说作为受害者的我该怎么办?权当是遇见‘鬼’了。”此外,在《有感于歌曲评奖》中,尚飞林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大多数歌曲评奖是为促进歌曲创作,推出优秀音乐作品,而有些评奖却偏离正确方向,以赚钱为目的,这种行为使得歌曲评奖变得庸俗,玷污音乐的纯洁性。

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被生活所迫,不得不转到其他行业,以期挣钱糊口养家。尚飞林在《为音乐悲哀》中写道:“每当看到音乐院校的‘小天才’们,他们在父母的精心策划下进入音乐的圣殿,如果他们知道数年寒窗之后,将换来的是进饭店、舞厅‘一搏’,那他们还有什么心劲学习呢?”

三、研究尚飞林作品对于当下音乐文学事业的意义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音乐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北京到地方,从专职作家到公务员、工人、农民等业余创作者,都参与进歌词创作活动。然而在当下歌词创作、音乐评论等领域,仍然存在着歌词创作缺乏生活体验、套话口号满篇,创作主体文化修养不够、歌词格调不高、音乐评论“火药味儿”不浓等问题,研究尚飞林的音乐文学作品,对于指导普通作者的创作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尚飞林曾在绥德、延安、榆林、西安等地长时间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感性体验。在音协工作期间,他更是经常深入一线,组织参加采风创作活动,足迹走过黄土高原上的许多土地。因此,尚飞林更善于捕捉三秦大地上的风物与人情。而在当下的歌词创作领域中,有些词作者或许并未切身走进生活和体验生活,仅仅依靠阅读媒体报道或文件资料,就开始遣词造句、拼凑文字,作品很容易成为口号语或口水歌。

由于歌词写作门槛较低,在当下歌词创作队伍中有各行各业从业者,除演出团体和文化机构的专业创作人员,还有一大批业余创作者。也正是因为歌词创作门槛低,许多歌词作者并没有扎实的学识和文化艺术修养,造成一些歌词水平低劣,品味不高等现象。王晓岭曾在一篇文章把当代词坛大家分为“风”“雅”“颂”三类,代表人物分别为张藜、乔羽、洪源。尚飞林最为青睐“雅”的作品,因此其作大多文雅,哪怕是从泥土中带出的文字,也有淡淡芳香。

在音乐评论方面,音乐文学界面临着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的窘迫境地,例如开展批评工作的针对性不明确、火药味不够,有些学者在面对现状时,利用晦涩难懂的理论,顾左右而言他,不敢直面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尚飞林的音乐评论作品很少使用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采用音乐随笔的形式,对歌词写作和音乐界有待改进的现象均予以正面回应,对于促进创作实践和音乐事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四、结语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调入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工作起,尚飞林就开启了他从事音乐文学创作的崭新篇章,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大量音乐文学作品,而且应邀为影视作品、大型活动开幕式撰写主题歌词,其中不少佳作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文艺大奖,成为一些城市的形象歌曲。

尤其是担任陕西音乐家协会主席以来,尚飞林更加重视对音乐文学创作的人才队伍建设,经常组织词曲作者下基层采风活动,到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举办歌词创作讲座,普及音乐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担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延安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为中国音乐界培养出多位音乐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如王靖雯、刘杨扬、祁越、段路晨等等,为中国当代音乐文学事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尚飞林在担任《音乐天地》杂志编辑、主编,《词刊》编委时,为大量青年音乐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平台。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2021年农历9月23日是尚飞林老师60 岁生日,友人赠他一幅书法作品,上书“领航飞歌”。笔者以为其中或表达两层含义,一是侧面为《领航》的词作者正名,二是希望尚飞林先生继续在音乐文学界以笔传情,纵声放歌……

猜你喜欢

创作音乐
咱也过回『创作』瘾
奇妙的“自然音乐”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