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现状与对策探讨

2023-05-06顾理琴

科技风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摘 要:作为为社会输出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学校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高职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敢于探索和敢于钻研的技术型人才。本文对“工匠精神”发展渊源进行介绍,结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内涵及其培养的意义和培养现状,提出了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体系

我国“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融入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将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工匠精神”,能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得到高职院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

1 “工匠精神”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工匠精神,以这种精神造就了建筑大师鲁班、铸剑大师欧冶子以及天津的泥人张。最早记载工匠精神的文章是庄子《达生》一章中的“削木为鐻”。从梓庆的角度来看,中国匠人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工匠精神”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达到了近乎道的高度,这就是中国匠人在2300多年前的心境和灵魂。同时,我国在职业分工和流水线作业方面,也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春秋时代,管仲的社会化分工促进了生产的精细发展。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到过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努力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并且要把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战略层面上。如今,重新提起工匠精神,并非过时,它是一种心态,一种传承。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内涵及其培育的意义

2.1 工匠精神内涵

谈到了工匠精神,大多数人会直接想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工匠,比如皮鞋匠、制表师傅等,他们制作出来的产品品质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在国际上也赫赫有名。虽然德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都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工匠精神却让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在此,我们通过德国工匠的实例,来了解其内涵。

工匠精神包括敬业、精益、创新、奉献四大类。敬业是指对当前工作充满热情,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敬意,并视其为自己的第二人生,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海外,还有不少小型的手工作坊,这些小作坊虽不大,不过由于技艺高超,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伍尔特集团自创立之初,便致力于螺丝生产,数十年来致力于螺钉的制造,并且对螺钉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它成为德国的金字招牌。这就是为什么德国的机床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备受欢迎的原因。精益指的是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来进行生产,力求完美。正是因为这样的工匠精神,德国才会坚持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来生产,不向市面出售劣质产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之本,我国也逐渐意识到创新的精神,并为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而不懈努力。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3%,这个国家的人均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因此,创新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备条件。奉献是指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责任感和献身的态度,能够忍受寂寞、清贫、枯燥,为自己的职业而奋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将自己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最大,并且在这个行业中做出卓越的成绩。

2.2 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

2.2.1 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转型和升级,加快构建“制造强国”战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速度也很快,调整结构,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已不仅仅限于一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更多地需要他们的职业道德。所以,“工匠精神”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要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柱[1]。

2.2.2 能够提升校企竞争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立足于为社会、为经济发展而服务的。职业院校要真正做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就要踏踏实实解决问题,才能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可,从而更好地吸纳学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工匠精神”是一家企业长盛不衰的基础。现阶段,各大企业只有发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使毕业生们真正实现与工作岗位的融合。拥有一批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2.3 能够促进学生就业与职业可持续发展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来看,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时存在着职业素质低下、职业理念薄弱、职业责任感低下,跳槽率高、岗位与能力不匹配等問题。不怕辛苦的敬业精神,敢于承担责任,以及乐于奉献等,这些都是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新理念,既能增强年轻学子的就业能力,又能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旧动能的转变,工匠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增值。随着我国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术水平、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地与相关产业的专家、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关系,肩负着培育人才的历史性使命。但是,从目前工匠精神培养的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3.1 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通过对全国几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可以看到“5S”“6S”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等遍布全校,这对宣传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有很大帮助。但是,在宣传的力度和范围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力量,以至于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只有一小部分,很难将其精髓内化。当前,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原理认知、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培养,以及培养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而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素质上,还存在着较弱的问题[2]。

3.2 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如今,全国人民都十分重视工匠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与教学中,也有了工匠精神的影子。当前,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校—企”的合作关系,但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尚欠缺一定的实践。而对于专业老师来说,他们对企业的职业素养需求往往是不符合的,与企业之间的衔接也有一些间隔,从而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有一段距离。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们的思维依然局限于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而忽略了自身的工匠意识,从而导致了素质不高的现象出现。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情况下,必须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使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从而培养出一批既具备工匠精神,又具备高超技术的优秀人才[3]。

4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4.1 构建课程体系

科学的教学计划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出发,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思政、通识和第二课堂等四个层面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表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一要立足于对行业、企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建立“课、岗、证、赛”相统一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二要将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融入学校、企业中,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使“1+X”证书制度的试点内容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坚持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构建保证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为学生的生产实践及顶岗实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精神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将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纳入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遵守法律、法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

再次,为培养工匠精神而开设通识教育公开选修课程。在传统文化课程中,选用体现工匠精神的表达方式和实例,编制校本教材,收集各类优秀技术人员的优秀案例,充实教育资源,并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立体式”的在线教育课程,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要把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作为自己的特色,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一是要建立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专业社团,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出职业化的特色。二是以技能高超、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为目标,开设第二课堂。开展专业知识比拼、技能比拼、劳模进校、行业领军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敬业友善的良好素质。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参加主题的人文实践,提高其专业的审美品位。

4.2 构建教师队伍

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动高职院校实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职业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和优化激励和制约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引进和聘请,实现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型”师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其次,加强对学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积极引进具备行业管理经验、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负责人,推動形成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推动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再次,通过搭建产教结合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整合的专业学习氛围,为广大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一个有利的教学条件。进一步深化与各大公司的合作,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打通人才双向沟通的通道,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在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双师”培养基地,并通过健全的“双师”培养体系,促进教师下基层、到企业锻炼,形成了一种高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实现自我提升。

4.3 利用产教融合

行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职业要求的理解要高于学校的老师,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的具体含义以及专业技术需求。所以,要强化政校行企的合作,加深产教融合,就必须将素质和能力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创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办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顶层设计,让校内外各利益相关方以平等、比较自治的方式参与办学,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和机制,使之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次,打造大国工匠,需要一支高质量、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加强对行业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招聘,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门性岗位。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定期来学校讲课,或深入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会和教师下企业实习等形式,促进教师和行业精英之间的沟通,加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的培养,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促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4 建设校园氛围

首先,围绕“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校校园环境的设计规划要注重专业特色,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环境的设计之中。比如,在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学院的特色,突出建筑外形、园圃设计等,通过浮雕、文化墙等弘扬先进的工匠精神、行业精英企业的企业文化等,在环境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其次,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创业园等实习基地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在创业园区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创业活动,从外观布置、室内装修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创业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工作热情,并鼓励他们申请与其专业有关的创业项目,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技能水平和专注态度。每年,通过创业园区的年终考评及参加市赛、省赛及其他各项赛事,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积极性,使同学们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

再次,要加强对企业、投资者和社会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是向合作企业开放,通过设立企业驻校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将企业文化、系部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和人文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产业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行业发展相联系,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创造素质。二是向投资人开放,帮助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计划,营造一个互相追逐的竞争氛围,为企业培育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向社会开放,为创业园区和学生创业项目聚集人气,营造一个真正的社会氛围,使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社会人格。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能够促进教育体系完善,优化教师队伍推动产教融合,建立学习、拼搏的学习氛围,使高职学生满足当下和未来的市场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杜晶,任颖,赵海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员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5):163165.

[2]王国明,李光远,张媛媛,等.高职药学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6):8183.

[3]杨雯.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03):710.

[4]李晓红.河南省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现状与有效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05):6870+98.

[5]毕妤.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室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科技视界,2021(35):191192.

[6]李俊洁.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21(05):121122.

[7]徐嵩松.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1(06):7276.

[8]赵仓龙,任云烨,陈婷婷.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及现状分析[J].科技风,2020(23):171+173.

基金资助:2021年度南通职业大学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研究课题(一般)“高职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GJS2021006,项目主持人:顾理琴)

作者簡介:顾理琴(1981— ),女,江苏如东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