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3-04-28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小学王娟娟

家长 2023年8期
关键词:概念深度情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小学 王娟娟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素质教育阶段,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要求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抽象的教学内容、严谨的逻辑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都使得数学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解析和教学讲解层面,而是要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以深度学习实现高级思维的养成。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深度学习是指在认识和学习层次较深的学科概念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此时是基本知识、思维、模型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达成如下特点,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其一,注重知识的联结。深度学习之下,更加注重教学与学习的系统性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立足宏观,从不同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更加注重知识间的关联,以及探寻多维学习路径。随着学生学龄增长,学习内容增多,逻辑日渐复杂,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学科方法和多维的知识逻辑去解决问题,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此时,将不同学科方法及知识进行连接,才能为日后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时奠定基础。

其二,指向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相对高阶的思维,跳出眼前的知识,去进行创新与批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将面对的综合性问题以多维的方式去思考和判断,并通过归纳、研究、类比等方法进行分析,进而由不同角度展开挖掘,去思考问题,可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其三,注重反思。深度学习之下,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过程、思维的升级,也是反思习惯的养成。通过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对新知识不再只是机械记忆、重复吸收,而是对批判思维进行理解和反思。在反思中,学生也要举一反三,通过对旧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通过反思,学生逐渐将片段式的、单节输入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关联,将新旧知识进一步融合。

其四,注重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同时也激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学习不再是单向的“输入”和“接收”环节,而是一个需要学生去自主发散思维、展开思考的环节,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这也意味着日常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体思考和判断力。

二、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以此完成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相对应,是人思维的两个层次。低阶思维主要是通过记忆对知识进行理解及应用,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学习,换言之是模仿和记忆。在高阶思维之下,教育工作跳脱出刻板的知识传递与模仿,注重学生对数学学科各项素养的综合掌握,形成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很多时候,学生在试卷或作业中展现出来一些“粗心”的情况,如将大于号看成小于号,对基础概念的记忆模糊等,这些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孩子太小,马虎大意”。实际上,一些教育专家发现,其背后往往是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不够清晰。这一案例也说明,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以较为综合的思维去展开教学工作。深度学习注重复杂的、内在的、逻辑性的思考与讲解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帮助学生养成扎实的思维。

(二)帮助学生养成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个人能力和思想境界乃至精神境界都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而言,深度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也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考的能力,主动将过去的学习经验、知识经验进行迁移,用以解决相应的问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仅仅进行浅层次的学习,加之一些教师为了强化学生记忆,在相应的课堂练习中反而刻意限制学生迁移,机械地要求学生以相应的课程知识对练习题进行解析。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学生仅仅获得了片面的知识,而缺少对知识背后逻辑的思考,也缺少对学习之后的逻辑量化。深度学习中,教师带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主动展开课堂的知识迁移、独立判断等,以此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

三、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思考

(一)在基本概念讲解中增加迁移解析

小学数学学习,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基本概念,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基础概念的处理往往是例题讲解,引出概念后由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并加深印象。而在接下来的问题解析和学习中,则更多的是再次套用已有概念。这样的教育过程呈现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人们对概念的盲目记忆和运用,缺少迁移的环节。而深度学习,在基础概念的解析中注入设计,以更具迁移性、启发性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概念,而非记忆概念。这里,笔者举例阐释基础概念解析中的迁移。

在某节课教学中,“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相关知识点为重点,而对“体积”的概念解析时,教师巧用心思,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教师先拿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方形玻璃杯进入教室,同时拿出桃子和荔枝两种水果。教师将桃子放入水杯时,水杯里的水溢出来;在另一水位相同的杯子中,教师放入一颗荔枝,水面虽然上涨,却没有溢出杯子。实验之后,启发学生理解“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概念。之后,教师借助长方体、容器、水等教具,在反复演示中指导学生去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等基本体积的计算方式。教师在课堂做进一步的延伸拓展时,为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同学们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后,是否能计算出老师手中这颗桃子的体积呢?”这个问题是留给学生的迁移题目,课程结束后不久,一些学生回答了这道迁移题目,教师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迁移式的知识解析,使学生不再通过机械记忆去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理解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二)增加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情境,也能有效推动深度学习的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巧妙的情境创设,如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趣味故事等情境,都能在调动学生学习趣味的同时,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转化原本被动接收的局面。深度学习中,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深度思考的活动,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这种思维或是人文思考,都是独属于不同个体的,是教师或其他同学无法替代的。情境创设之下,学生对相应的知识、逻辑等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也会试图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常见的课堂情境,包括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赛情境等都影响着教学工作。作为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进行设计和思考,为数学课堂巧妙注入情境。

以“计算练习”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计算去完成知识的学习,强调“熟能生巧”。然而,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依然是状况频出,学生对练习的参与热情也不高。此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竞赛情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竞赛形式的参与,去获取积分,最终算作累积积分。班级学生被分为4 个大组,又被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划分成新的小组。既有小组互动竞赛,也有整个大组的互动。竞赛内容有“你出我答”“传数筒”等。趣味性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体验,也加速了学生面对数字计算的反应速度,使学生不用反复进行演练,也能自发地去学习和思考。类似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同时,类似趣味的竞赛环节,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喜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恰当推进校园实践环节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不拘一格的讲解和巧妙设计。观察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可见,其中有很多基础性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数感、基础的定义如方向、钟表、度量单位等的理解等,这些既是由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完成的,也是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知的,如认识钟表、长度、方向等。那么,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教学为何不直接回归生活,带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呢?笔者曾经在校园观察,并选择了一些课程作为试点,转变教学思路,帮助学生体验和完成知识的学习。这里,笔者以“方向”的知识学习为例,记录下如下案例:

在教学中,“认识方向”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理解东、西、南、北的方位概念。对于这一环节的理解,笔者对课堂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布置了任务:“为小红找路”。在这一案例之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地图,告诉学生,本周末小红计划要去体育场打球、去电影院看电影、技术馆看展和到少年宫参加兴趣班。现在体育场在东北面,电影院在东面,技术馆在南面,少年宫在西南面。那么,小红怎么走,或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才更省时,并且还能完成相应的计划呢?这个问题在两天后,课程正式开始时得到了答案。笔者曾观察,两天时间内学生们纷纷讨论、绘图、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最终每个小组都得到了答案。课程正式开始后,学生对方向的相关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教师稍作点拨,就能够快速理解。在当节课程结束之后,笔者则进行了另一项设计:让学生去操场进行实践。教师告诉学生,在足球场埋藏了一份小惊喜,大家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方向线索去寻找。事实证明,类似的实践作业,远比纸张上的反复练习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知识间的逻辑迁移与整理

深度学习模式之下,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逻辑,找到关联。深度学习之下,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课程讲解和解析,而是带着学生去探寻知识点间内在的逻辑和思维。在日常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都是划分单元的,在一个单元主题之下,串联起不同的课程,最终汇聚成一个知识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有逻辑、有结构、有体系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逻辑和知识体系,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在学习之后,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整理,通过归纳总结、类比分析等,对已知概念、定理进行反复思考并建立联系,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设计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以“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学习为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通过对三角形进行旋转、移动等,获得平行四边形,进而启发学生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将两个知识点关联起来的同时,发散思维、迁移知识。在一些课程中,教师能够主动带学生回顾以往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使数学学习形成回路,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网,指导学生去思考和互动,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思维互动,实现对知识的全面建构和发展互动。进而在学习中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思考和互动。

(五)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尽管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之后,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和架构建设,就是一种回顾与反思,是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帮助学生建立起反思、迁移和自主归纳总结的自学能力。例如,在一些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格或是树状图的知识归纳,找到知识间的关键词,去学习和思考。此时,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Excel 表格等工具,去辅助完成相应的知识整理;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养成每天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在每天结束数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写一份数学日记,用简短的话或词,去记录下自己在一天学习之后的收获、困惑,进而去分析、体味、整理出学习思路,为进一步的学习进行分析和探索。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开始的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养成的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深度学习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找寻知识间的联系点,可以真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与科学思维。

猜你喜欢

概念深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幾樣概念店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度观察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