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追问技巧,有效衔接课堂*
——以PEP《英语》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

2023-04-28蒋春燕吕青青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案例文本内容

□蒋春燕 吕青青

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方法。追问作为提问的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进行追因,对肤浅回答进行追根以及对错误回答进行追究,它具有深入、灵活等特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实施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以及合理、科学的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小学高段利用追问能较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英语学习。以PEP《英语》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如下课堂追问衔接策略。

一、导入衔接追问,自然过渡教学环节

英语课堂一般从热身导入开始,当学生沉浸在free talk、sing songs或play games等热身活动中时,教师可以借助“导入衔接追问”的方法,使课堂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呈现与操练环节,使语言衔接更为紧密。

【案例1】

Unit 2 Last weekend B Let’s try和Let’s talk的核心句型是“Was it...? What did you do...? Did you...?”。教师先提问:“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然后出示日历,并追问:“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请学生自由评论自己上周末的生活。问题一出,有学生立刻举手回答:“It was busy.”教师马上用本课核心句型追问:“Oh, your weekend was busy.So was it happy?”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教师再次用已学核心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Did you...?”进行追问。当然,也有学生给出的回答是“It was bad.”。对此,教师用“Was it bad?I’m sorry to hear that.”表达同情,并对学生进行追问,引发学生真实的表达。

【案例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自由表达进行及时而真切的追问,延续了正常的交谈,又为语言知识的导入和呈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使得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连接紧密。同时,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真实地表达自我,对新语言的接受与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

【案例2】

教学Unit 3 Where did you go?B Let’s learn 一课时,教师在热身复习环节安排学生观看视频Tell me about your holiday,让他们了解Wu Binbin 的假期生活。看完第一遍,教师提问:“How was Wu Binbin’s holiday?”学生回答:“Wu Binbin’s holiday is good/bad/...”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述继续追问:“Why?What did he do in the holiday?”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一遍视频,找出与Wu Binbin假期活动相关的词组,如went swimming、bought a gift、rode a bike 等。其 中,went swimming 和bought a gift 就是本课所要教授的新词组。于是,教师就以这两个词组作为切入点,展开新课的教学。

【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两个衔接追问提取热身视频中的重要信息,清楚交代了Wu Binbin’s holiday这一话题内容,同时将导入复习和新知呈现巧妙衔接,实现了无痕过渡。而视频中的故事情节也使得新课的导入更加生动、有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分析衔接追问,有效梳理教材文本

高效的衔接追问,一定是在学生语言学习的狭隘处以及思维的碰撞处逐步展开的。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内容较多,篇幅也较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分析衔接追问”来引导学生有效梳理文本内容,准确理解所学语言。

【案例3】

在教学完Unit 1 How tall are you?A Let’s try和Let’s talk 的对话内容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问句“How tall is it?”和“How tall are you?”的语义,并能根据对话内容找出信息“The brown dinosaur is 4 metres.Zhang Peng is 1.65 metres.”,也理解了“Zhang Peng is taller than the small dinosaur.”和“The brown dinosaur is taller than both of us.”两个较难的句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并追问:“Which dinosaur is the tallest in the hall?”学生结合对话内容后回答:“The brown one.”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单元主情境图(如图1),继续追问:“Which dinosaur is the tallest in the museum?”开始,学生有些茫然,因为他们觉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没过多久,学生就恍然大悟,立刻举手回答:“The green one is the tallest.”

图1

【案例分析】

不难发现,本课的插图与文本信息“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有一定出入,对学生正确理解对话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前后贯穿式的过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据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对话插图和主情境图,展开深入分析。最终,学生通过对语言信息的有序梳理和综合考量,正确理解了文本内容,新旧语言知识实现了有效的衔接。

三、链式衔接追问,无痕铺垫教学内容

PEP教材中,Let’s try板块是Let’s talk板块的前奏,有的交代了对话发生的背景知识,有的提供了对话的人物和场景。教师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链式衔接追问”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语言与思维的桥梁,无痕铺垫教学内容,让听力训练真正为后续的对话教学打下基础。

【案例4】

在执教Unit 1 How tall are you? B Let’s try 和Let’s talk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完Let’s try中的两个听力问题后进行追问:“Why does Wu Binbin want to buy new clothes?”要求学生再听一遍录音,找出原因。在问题的引领和文本的辅助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Because he is bigger than last year.”教师顺势过渡:“Of course,Mike is bigger,too.Now,let’s go to the shop with them.”将课堂过渡到Let’s talk部分。

【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链式衔接追问”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Mike 和Wu Binbin 要去购物”这一事件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再次听录音找出答案,使对话学习内容和语言背景信息实现对接。这样的操作不但清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也为对话课的顺利教学做好了铺垫。

【案例5】

Unit 2 Last weekend A Let’s try 和Let’s talk是一堂谈论上周末活动的对话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听Let’s try部分的录音回答问题。接着,教师结合第二个问题和教材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Look! Mike is talking with his grandpa.”然后及时追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on the phone?”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They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hey are doing.”“They are talking about last weekend.”

【案例分析】

教师将听力训练“Mike想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与对话插图“Mike正在给爷爷打电话”这两个语言信息进行对接,用链接式追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整合语言信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其中,“They are talking about last weekend.”这一答案既点明了本课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推进了对话教学的进程。

四、拓展衔接追问,巩固拓展知识

小学高段英语词汇课的巩固拓展环节比较难调控:活动设计得简单,学生会觉得幼稚;活动要求过高,学生会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难以参与,失去学习兴趣。追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拓展衔接追问”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与拓展习得的语言。

【案例6】

教学Unit 3 Where did you go? B Let’s learn时,教师在教完新词组took pictures 之后,进行追问:“What pictures did Wu Binbin take?”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后进行猜测。学生有的关注到静态的花、草和天空,给出回答:“Maybe he took pictures of the grass/flowers/sky.”有的关注到动态的小狗和蝴蝶,给出回答:“I think he took pictures of the dog/butterfly.”精彩纷呈的回答体现的是学生的童真和纯粹。

【案例分析】

教师给出的拓展性衔接问题“What pictures did Wu Binbin take?”很好地对接了学生习得的句型“He took pictures of...”。在图片的辅助下,学生十分愿意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很多学生在这一环节给出了真实而精彩的回答,原本无趣的单词操练环节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7】

教学Unit 3 Where did you go?A Let’s try 和Let’s talk 时,学生通过听录音,完成了三个判断题。之后,教师追问:“Why is John at home? How did he hurt his foot?”学生对此有些迷茫,课堂陷入了沉默。教师马上在屏幕中出示句子“What happened to John?”进行追问,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给出了多种回答:“John climbedmountains and hurt his foot.”“Maybe he ran at school and hurt his foot.”“A snake bit him and hurt his foot.”

【案例分析】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衔接追问的最佳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语言的输入量。以上教学中,教师对“John hurt his foot.”的原因进行适时的拓展性追问。学生瞬间思维涌动,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猜想,丰富了课堂交流的语料,增加了语量的输入。

【案例8】

在教学Unit 4 Then and now A Let’s talk时,教师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What was the school like before?”观看对话视频,学生很快找到信息:“There was no library in my old school.”“There was only one small building on the hill.”“There were no computers or Internet in my time.”教师据此追问:“How could students learn in the old time?”学生一时语塞,不知该从何说起。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描绘看书、听课、询问教师等场景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自由表述。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再次听Let’s try部分的录音,找出问题指向的核心内容“listened to the teachers and read lots of books”。

【案例分析】

课堂上,无论是预先设计好的提问,还是现场生成的问题,都要符合逻辑,合理可信,衔接追问更是如此。追问只有触及学生的内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中,“How could students learn in the old time?”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拓展性问题,也是学生初步理解对话后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追问,无疑为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语言的表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同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和听力信息,让他们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这样的拓展衔接追问,加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促使学生主动、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五、点题衔接追问,深化落实主题

PEP《英语》六年级教材中选编的Read and write 内容,较其他年级有了更深刻的教育内涵和育人价值。但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可以运用“点题衔接追问”的方法,使主题与内容的衔接得以落实,帮助学生逐步感悟文本思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案例9】

教学Unit 3 Where did you go?B Read and write时,教师先出示书中的插图,要求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并提问:“What’s wrong with Wu Binbin?”学生回答:“He lost his cap.”教师立刻追问:“Is it good news or bad news?”学生思考后回答:“It’s bad news.”接着,学生观察第二和第三幅图片。教师追问:“How did Wu Binbin meet Max?”学生组织语言后回答:“A dog found the cap and gave it back to Wu Binbin.”随后,教师继续追问:“Now, Wu Binbin found his cap.So is it good news or bad news?”学生很快给出了回答:“It’s good news.”

之后,教师用问题“What will happen next?Will that be good or bad?”切入主体文本的教学。当学生根据第一段文本内容回答“What did the family do in the morning?”这一问题后,教师立即追问:“Is it good or bad?”学生回答:“Good.”接着教师又一次追问:“Why do you think it’s good?”学生有的从文中找出信息回答,如“Today was a sunny day.”“They took some pictures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等。有的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回答:“Because the weather was fine.”“Because they rode a bike,took pictures,bought some gifts and ate some delicious food.They were happy.”

当学生通过阅读第二段了解到“Mum ate some bad fruit and didn’t feel well.”后,教师追问:“Is it good news or bad news?”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It’s bad news.”而当学生把第二段全部读完后,教师再一次追问:“At last, is it good or bad forthe family?”学生思考后回答:“It is good.”教师深入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证据:“We laughed and laughed.”与此同时,部分学生还不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说明学生已经理解并内化了文本内涵。

【案例分析】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两个连续追问,提前引出阅读材料的主旨内容,帮助学生预知文本核心思想。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又通过“Is it good or bad?”和“Is it good news or bad news?”两个点题式的衔接追问逐步落实本课主题。后续两次补充追问“Why do you think it’s good?”和“How do you know that?”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在追问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自主整合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由此,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总体而言,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追问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要有适时追问的意识和有效追问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多样化的衔接追问中不断碰撞,获得升华。

猜你喜欢

案例文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主要内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