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圣宋玉》与一位风流儒雅的高洁者

2023-04-27李婉珊陈啸

博览群书 2023年3期
关键词:宋玉楚王楚国

李婉珊 陈啸

宋玉历来被人熟知是因其开创了赋体文学,以及在史书中与屈原并称的“屈宋”名号,然李白有诗《感遇其四》赞叹宋玉“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杜甫有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赞美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可见除才子“赋圣”之外,还有诠释其“高洁”品质的其他身份。長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何志汉长篇历史小说《赋圣宋玉》立足史书又不限于史书,在楚国走向衰落、屈原离朝、楚王懒政、朝野谏言蔽塞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宋玉所做的十几篇赋为纲,通过对宋玉“才子”“勇士”“情种”“君子”多侧面、全方位的书写,以及与其他人物形象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宋玉不为功名利禄羁绊、由“知不可为而不为”到“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圣人情怀,一个引人思考,且极具现代感的古人形象。

宋玉能成为一代才子“赋圣”,创作赋作十几篇并为后世所传诵,与自身的虚心好学、见贤思齐密不可分,在宋玉的一生中,他从不以身份地位简单地定义任何一个人,相反宋玉能发现不同人的不同优点,并以之为榜样不断学习。从前辈屈原、老师张鹖、知己春蕙,到王宫中景差、唐勒、庄后等大臣妃子,乃至毫不起眼的贫民黑牛,都能让宋玉发现他们的“善”,从而对宋玉的一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小说以宋玉作为才子的天赋异禀为基点展开,宋玉少时进入学堂之前就对读书识字有着浓厚兴趣,在桐树园教书的张鹖因为宋玉的好学选择去腊树园教书,并对宋玉流露出喜爱之情,进入学堂后,宋玉因天资聪颖、记忆超群被求仙问道的苏老四言为文曲星屈原的踏生。在腊树园村学习期间,宋玉一直把名师张鹖当作自己的榜样,对老师恭敬如父。正是在张鹖所教授的“济济多士,文王以宁”驱使下,让小宋玉有了入仕的最初冲动,宋玉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后也能成为像自己的老师张鹖一样的贤臣名士,入仕为楚国效力,实现自己内心兴楚报国的理想抱负。宋玉怀恩记德,在老师张鹖去世后悲痛欲绝,做《九悯赋》悼念亡师,怀念张先生一生的品德秉性,并以老师“无真学问怎育真才士,有好德行方著好文章”的碑文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老师的教诲,并终生修身养德、不忘本心。

因一篇《笛赋》获得楚王赏识而入仕的宋玉,并未像少时好友周石一般骄傲自满,而是在僻静的士大夫官邸守住心中一方净土,同时向能在朝堂污浊中保持相对独立的景差、唐勒两位大臣以及庄后请教朝中内外局势,向他们学习谏言要道。宋玉欣赏景差与唐勒的为人真诚,与他们在波澜中共进退;钦佩庄后的沉着冷静,在后妃之中保持傲然挺立的姿态。进入文府任职后,宋玉得知文府中有屈原留下的辞作,他虽不曾见过屈原,但对屈原的诗才、人品仰慕已久,早视自己为他的私淑弟子,在景差、唐勒的帮助下整理出文府中积灰已久的屈原离朝前留下的作品,为保留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学习屈原在《离骚》中敢于直言进谏的执着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气度,这也为之后宋玉直谏楚王、失望离开庙堂选择归隐江湖做了铺垫。作为楚国王后的庄后明事理,看到楚王整日迷恋游乐、轻慢国事,没有像云妃那样任由这种状况延续下去,甚至还煽风点火,而是迅速向宋玉、景差、唐勒这几位仅存的朝中贤臣指出要害,“一国之君,如此轻社稷,远国民,离政不归,实乃国之大忌!”并寄希望于宋玉等人的身上,同时,帮助宋玉等人修葺文府。宋玉尊庄后为长者,欣赏她的为人,私下以“妇人”庄后为师,及时向她学习进谏楚王的方法,从而用于与楚王的交谈之中。

宋玉所见之“贤”,不只限于有学养或位居高位的官员,普通乡间百姓亦是宋玉见贤思齐的榜样。因春蕙自戕未果一事而得知农民黑牛所作所为的宋玉,尊称黑牛为老师,正如宋玉的诗中所言“高德无书兮亦能通”,黑牛的许多言行都有圣人之风,影响到宋玉的后半生。比如:不顾自身危险,救落水的春蕙上岸并为她安置居所,悉心为春蕙看病;为尽孝心满足奶奶临终前的愿望与春蕙成婚,却在新婚之夜得知春蕙与宋玉的感情,毅然选择成全二人;在收殓安葬奶奶后亲自把春蕙送回腊树园,并立即返回为奶奶守孝……宋玉在得知黑牛的所作所为后“五内震荡,百感交集”。宋玉读过的所有书卷中都没有黑牛这样的身影,宋玉所了解的圣人言行中也没有黑牛这般的言行。在宋玉看来,世人均应如圣人孟老夫子所言“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般有所舍取,可是黑牛却什么也没有取,什么也没有获,而且这种不取不获的行为还是只字不识、并未读过圣贤书的普通农人所为,这完全是一种本性使然的做法,甚至胜过了圣人。宋玉在百感交集之中发觉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竟然还不如一位农夫,遂以黑牛为老师并仰望其所在的李王庄行三拜之礼,以此将在书中也学习不到的这位活生生的贤者铭记于心。

《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宋玉一生都在不断地虚心请教、获得进步,选择贤者同行并学习他们治学或为人的一面,宋玉不在乎他们的身份地位,无论是官僚、女子还是平民都能作为他成长道路上的“良师”,从而使得宋玉不断反思自己,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实践,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具有圣人情怀的仁者形象的具体化。

宋玉入仕前身怀一腔报国热血,希望在朝堂上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然入仕后发觉所事的楚襄王不务正业、远离国事且闭目塞听。此时襄王朝中景象已与楚庄王时期的称霸中原大相径庭,但宋玉坚信老师张鹖所授的“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的道理,认为朝中只要有贤才并有所作为定能使国家复兴,因此宋玉在明知前路困难的情况下仍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发挥才子“赋圣”的才能,巧妙运用曲谏直谏相结合的方式,“知不可为亦为”地对楚襄王谏言,成为一名“勇士”,为君王和国家出力、报效朝廷,力图挽救危亡之中的楚国,这正是宋玉自身所具圣人情怀的另一种表现。

楚襄王熊横在位太子时就贪玩成性,犹爱狩猎,成为一国之君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因无人管束而更加放纵,在云梦泽开辟出专用的狩猎场并建造兰台行宫用以消遣玩乐。宋玉看到这些景象后,内心的使命感促使他用自己的方式谏言,劝诫楚王明确身份、专注国事。首先,在云梦泽伴君狩猎时,宋玉借用重整文府一事委婉劝导楚王要重视典籍的整理,促进楚国的文化传播,用流传下来的精华教化世人,激励更多文人创作出新的文章,从而将楚文化发扬光大;其次,在被传唤至兰台行宫要求与楚王一同行乐时,宋玉做《风赋》劝谏楚王回归朝政,这篇赋作将楚王的雄风与庶民的雌风做对比,以雄风和雌风的变化离合暗示君与民的贫富贵贱之差别,指出雌风虽起于穷乡僻壤间然气势凶猛可席卷整个楚国,提醒楚王要对民怨民愤加以重视;再次,在被楚王邀游云梦台一起做梦时,宋玉以一篇《神女赋》暗示神女只可遇却不可得,劝谏楚王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梦中“神女”,不如脚踏实地,关怀万方之民,心忧邦国之难,开启贤良进仕报国之路,让他们匡正时弊,重振大楚雄风。同屈原的直谏不同,《风赋》《神女赋》二赋通篇微词,这是宋玉精心设计的曲折隐晦的劝谏方式,这样既使自己免遭同屈原一样被流放的境遇,又能使楚襄王听进劝诫、及时反思。

然而,自古以来的贤臣进谏大多不顾自身危难而采用直谏的方式,例如蔺相如、伍子胥、魏征……在何志汉先生的小说中,对于主人公宋玉所用进谏方式的叙述也有所对比呈现,即宋玉所用的谏术并非都是曲谏,在涉及国家百姓等一些重大問题上,宋玉全然不顾自身安危,采用直谏的方式指陈利害,甚至“顶撞”楚王,使读者看到一位“勇士”宋玉的形象。楚国常年旱灾连连,楚王任用奸臣修水渠,劳民伤财却导致废渠无水,百姓农耕无法引入水源,造成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的惨状,宋玉深恶痛绝,在楚王寿辰之日高唱《长渠贺寿歌》,直谏楚王应实地考察修渠情状,而不要听信谗言;楚王耽于游乐之时,宋玉在众大臣后妃面前公然做《钓赋》直言“小钓钓鱼,大钓钓国”,指出楚王身为一国之君,不负安邦兴国之责,反而大材小用地在水边做“役夫”,并带领楚王亲临修渠之地感受民情,批评以周石为首一众大臣的不务正业与小人得势;在秦国使者章华面前,宋玉直指楚王将“一日一朝”改为“三日一朝”的不利,并要求改回原状;当宋玉看到卢邑的百姓因缺粮而饿死的惨状时,直谏楚王开仓放粮,并请缨赴秦借粮;在借粮后回到楚国朝堂而蒙冤时,宋玉毅然与楚王对峙,直言自己在朝中“明枪暗箭,随时袭来;诋毁中伤,从未间断”,既然小人难除,就要求楚王给自己罢官,以远离是非纷争。这些直谏都是宋玉身为楚国之臣对君王尽心尽力的表现,正因为宋玉爱百姓、爱国家,才不愿看到因奸佞小人的存在而让楚国的境况每日愈下,故化身“勇士”力挽楚国于狂澜。

作家何志汉先生立足史书又不限于史书,以第一手资料即宋玉传世的十几篇赋作为参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终莫敢直谏”不同的宋玉。小说中的宋玉在深知楚王听信谗言、不信忠良的情况下,仍旧直言进谏,展现着高超的说谏智慧,认为“不能谏好君王,国无福日,民无福日!你失察,我今天就设法拖拽你来察,察了再谏!”宋玉化身勇士,为楚国鞠躬尽瘁,这正是由“知不可为而不为”上升到“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圣人情怀的另一种表现。

小说《赋圣宋玉》中对宋玉圣人情怀的书写还体现在宋玉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他对恋人春蕙一生情志专一,堪称“情种”,同时坚守男子贞节,在宫中面对其他女子的诱惑时也绝无非分之处。古往今来涉及爱情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官场和家庭二者无法兼顾”作为文本的叙事模式居多,例如蔡伯喈登入庙堂后抛弃家中糟糠之妻赵五娘,从而突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矛盾性,使得这些人物往往有现实中的无奈挣扎。然而作家何志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限度地进行突破,转变传统的叙事模式,使得书中主要人物宋玉既符合历史真实,又能处理好官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形象也能在最大限度内获得读者的认可与支持。作为历史人物传记题材的小说,这部书中的爱情线虽然不是主线,但是贯穿着宋玉的一生,是丰富宋玉形象的重要侧面,使读者看到一位忠于爱情的“赋圣”。

宋玉一生钟情于他的青梅竹马春蕙,少时他们一同在老师张鹖的教导下求学,是为同窗;二人勤奋好学,倾心交谈,是为知己;宋玉远赴朝堂对抗奸佞之臣、拒绝美色,春蕙在腊树园坚守初心、反抗赐婚,是为战友。宋玉与春蕙自小一同研究圣贤书,相互指导下日久生情,宋玉入仕前在腊树园村以一首《蕙花曲》向春蕙表明了自己的爱慕心意,使春蕙坚定了等待宋玉功成名就后娶她为妻的信念。然宋玉入仕后备受云妃欣赏,他的才华与俊美令云妃几次用药酒甚至身体诱惑,但宋玉不为所动,并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激励自己坚守对春蕙的感情,使得云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周石等小人联合要楚王赐婚春蕙。作家在小说中有意安排宋玉在河边进行心理独白的情节,宋玉在得知春蕙为逃避赐婚不惜投河后悲痛万分,在对爱情责任感的驱使下,于河边发出“春蕙呀春蕙,你在哪里啊……要是没了你,我还怎么活下去……民不聊生,民中女子更难聊生”的内心感慨,突出宋玉忠于春蕙一人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的坚贞,坚定了他“生死都要找到我的春蕙”的决心,同时还有对全天下平凡女子命运的关切。

宋玉对爱情的忠贞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对比体现出来,宋玉的儿时好友周石面对美色时毫无收敛,觊觎宋玉的邻居紫叶姑娘多年,甚至连春蕙他都要想念一番,周石为人浪荡不羁,这也是他一直没有收获真正爱情的原因;邻家美女紫叶暗恋宋玉三年,宋玉毫不动心,而同为朝臣的登徒子,在有妻子的情况下,凡是女人,不论美丑,都不弃不放、须臾不离,贪恋女子不能自拔,实为好色之徒,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言“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因此,周石和登徒子都与宋玉的忠贞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石等人见了美女红了眼睛,甚至以女人为礼物献给大王,以谋求仕途上的发展,全然不顾君王好色误国、致国家和人民于危难的后果。宋玉深恋春蕙而不弃,无论是美艳的紫叶还是身份斐然的云妃,都无法撼动他的内心情感,甚至经历这些美色的诱惑后,反而加深了宋玉的爱情信念。

宋玉与春蕙的爱情更多是一种灵魂上的相伴,寻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可谓是灵魂知己。宋玉在老师张鹖离世后作《师乡》一辞悼念亡师,春蕙能在灵魂上契合宋玉,从而对这首辞作出全面且正确的解读:先叙前往师乡的原因,是因为渴念先生之故;继而叙及先生离世,悲情动己达人;再追仰先生高德,道出先生历经坎坷、遭人暗算、使家人心冷的境况,更加反衬出先生辛勤育人、以教报国的不易;最后触景生情,赞美先生的家乡因有了先生而不凡,悲天恸地呼唤师归,情真意切,从而诉出要永远怀记先生的高恩厚德的衷肠。另外,春蕙还能谦虚地指出这首辞作的问题所在:墓志铭不应在《师乡》中被一笔带过,应当对这等悲壮之事展开描述,从而得到宋玉“你今天就给我当了一回老师啊”的认可。而对比同样倾心于宋玉的紫叶而言,她却只能支吾回答自己没听进去,要求宋玉再重新念一遍。在宋玉辞官而去携春蕙返乡隐居的路上,春蕙疲于多年的奔命而命丧路途时,宋玉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空虚与迷茫,饮泣弹琴祭春蕙整整三日三夜,直到声嘶力竭、七弦皆绝。直到临终之前,宋玉对春蕙为他做的古琴套还念念不忘,向学生陈玉、秋蕙指出最爱弹这把古琴的原因,当秋蕙指出是师娘所做时,宋玉纠正她是“良师”,是才德、眼力都在自己之上的无双良师,最终在坐南朝北地弹奏这把古琴时离世。

宋玉的爱情观有别于传统的男欢女爱,他与春蕙能达到恋人之上的程度,身具“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所以当宋玉面对同周石等人同样的欲望诱惑时能够坚持自我,具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在绝色美女面前,也只是用眼睛稍微去看她的漂亮容貌,心中却想着礼仪道德,所以他从来没有非分之想、越礼之举,如此目欲其言、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的君子风范,正是宋玉值得称颂的圣人情怀的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家国一体”的理念,襄王统治时期的楚国已是国大而贫,各地灾情饥讯纷传郢都,朝野上下正是国事多之又多之时,可是楚襄王每日寄兴于声色犬马、游乐渔猎。宋玉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他跟随老师张鹖和屈原的经历,让他继承了屈原以及前代文人的高尚品德,习到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以小家治大国”的社会体制模式。因此宋玉从未屈服于楚襄王的黑暗统治之中,反而始终身处朝廷与江湖、君王与百姓之间,自入仕后一直心系他人、心系百姓,以“小家”建“大国”,真正达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圣人标准。

宋玉初登官场,在楚王面前做《大言赋》和《小言赋》,楚王对他的才华欣赏之余想赏赐宋玉良田美玉,但是宋玉并没有看重这些身外之物,反而借楚王对自己的恩惠从牢狱中救出了彼时还是好友的周石,使周石免受刑罚之苦,以此显现了他的“仁义”君子之风。宋玉深得古圣先贤的教导,渴望“笃行之”,因此在面对贪官横行霸道、百姓民不聊生的场景时,宋玉悲恸作出《恤民赋》,“早一日借到粮食,就能早一日救一些百姓”,恤民之举片刻不愿耽误,并身体力行主动请求楚王开仓放粮,甚至前去秦国借粮;宋玉忠于自己的国家,在面对秦国重金高官希望宋玉留下的请求,宋玉不为所动,并尽力维护楚国的尊严。“凡民有伤,匍匐救之”,宋玉才高志芳,极尽君子之责,为国之大事建言献策。但宋玉其实也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失望于楚王怠逸之性难改,政事若同闲事,看到了朝中奸人眾众却贤者寥寥,邪念得首肯却良谏受阻,在“沧海之水既浊,我何苦收浊不离”的观念下,宋玉也希望能立刻离开庙堂去过自己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宋玉在多次外出跋涉中目睹了百姓的苦难——苛税沉重、田地无收、灾害频发、饿殍遍野、民怨沸腾,他深知衰相毕露的楚国不只是自己一人的悲苦,还有百姓邻里的万千悲苦,要减少这些苦难,只有向大王谏政,然辞官而去不返朝又如何能谏?宋玉心系百姓家国,强烈的士大夫精神使得宋玉在可以辞官还乡、明哲保身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救国于水火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力挽狂澜。

如果说作家何志汉在小说中塑造的宋玉是以“小我”融入“大我”的谦谦君子,那么在塑造他少时好友周石的形象时,可说是宋玉对立面的写照。甫一出场,就为二者奠定了形象上的差距:一个生得胖乎乎、圆滚滚、浑身是肉,名叫周石;一个生得眉清目秀、端庄文静、不胖不瘦,名叫宋玉。周石衣着华丽,相比之下,宋玉则显得寒酸许多,这也为后文周石奢侈作风和宋玉勤俭作风之间的对比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做了铺垫。

宋玉身在庙堂的几十年,始终如一日地对楚国的变化怀有希望,在“家国同构”观念的指引下,一方面宋玉希望楚襄王遵循“王道”“德治”的原则治国,渴望楚王具备儒家“仁义”的圣人情怀,从而实施仁政、顺从民意;另一方面,作为楚国百姓的宋玉,只是一国中的个体,应以个人的“小家”利益服从于楚国的“大国”利益,为了国家利益甚至可以牺牲自身。然而宋玉一次次奔波在谏君的路上,直奔到六十岁依旧报国无门,宋玉终于选择了辞官还乡。辞官后的宋玉反观被小人占据高位的宫廷,回想自己亲历亲闻的惨状场景,忽觉是不祥之气笼罩楚国所致,这是一种萧瑟肃杀、万木凋零、别生赴死的寒秋之气,宋玉名之为“秋气”,在万分悲痛与绝望之中写出悲秋长卷《九辩》,宋玉把自己多年报国无门、伸志无路的无奈,入仕以来的种种情愫都尽括其中,在彻底绝望之中仍旧担忧百姓的农耕田野之事,最终以兼济天下的圣人情怀回到腊树园村教书育人,将希望寄托在后生的身上,以达夙愿。

综之,小说《赋圣宋玉》在追求历史人物真实的基础上,着力讴歌了宋玉可贵独特的高洁品质与圣人情怀。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宋玉从出生到离世的人生历程为经线,宋玉人生各个阶段经历的重要事件为纬线,双面架构小说的叙事,从多方面、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赋圣”宋玉的一生,书写了见贤思齐、以善者为师的才子宋玉,直言进谏、救百姓于水火、知不可为亦为的勇士宋玉,坐怀不乱、忠于一人许生死的情种宋玉,兼济天下、心系百姓家国的君子宋玉,从多面形象中表现宋玉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乱世朝野中都能恪守自身独立性的圣人情怀。小说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并存,是一部能让读者反复解读并有所收益的新历史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李婉珊,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啸,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宋玉楚王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楚王失弓新编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楚王爱细腰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