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大河记忆
——“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黄河文明故事

2023-04-22钱欢青

走向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二里头考古遗址

文/钱欢青

黄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蕴藏的深厚文明印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2023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在新晋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就有六个项目来自黄河流经的省份。它们分别是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按考古遗址时间先后排列)。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并宣传当年重大考古发现的重要活动,始于199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获得了业内高度认可,吸引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每年全网直播终评现场,为公众“走进考古”打开了一扇窗,也为考古“走出象牙塔”架起了一座桥,成为文博领域一项现象级传播案例。黄河流经省份的这些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深厚的黄河文明的新例证。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陶片为中国北方地区出土年代最早

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遗址北距齐国故城遗址约5千米,东北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南距淄河约1.2千米。从2021年10月开始,考古人员为配合当地一个基建项目开始在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进行考古发掘。遗址核心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近圆形,遗址两侧有水流活动冲刷形成的浅沟。总计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出土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此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西侧发现了大量的旧新过渡阶段遗存。从遗址发掘的情况看,该遗址保存完整,基本没有遭到破坏,应该是距今1.32万年的一处临时性营地。该遗址遗物丰富,性质明确,年代关键,是华北地区乃至国内旧新过渡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生业模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的穿孔陶片。Perforated pottery shards unearthed from the Zhaojiaxuyao Site, Linzi, Shandong.

在此次发掘的遗物中,陶片标本多达200余件,包括可复原陶器2件。这些陶片均为夹炭红陶,陶片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胎土掺杂着植物茎秆,陶器表面进行了磨光处理,属于典型的夹炭陶工艺,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另见有陶塑100余件,质地细腻,形状各异,塑形随意;经过烧制,但火候一般。该遗址出土陶片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批,也是国内同期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对东亚陶器起源研究有重要影响。同时出土的夹炭陶反映出该遗址是中国早期制陶工艺最为成熟的遗址之一,对研究中国早期陶器起源影响深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发掘对遗址红烧土堆积的发掘与研究扩充了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国内进行红烧土大面积揭露并从考古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首个案例,也为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考古工作提供了崭新材料。该遗址至少说明人与火在长时段内发生了互动关系,并改造了彼此,可能与人们获取特定资源、进行景观管理、彰显领地意识密切相关。将这一发现置于农业起源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审视就更为重要了。对同一区域的反复利用是人类迈向定居的关键;人对资源和景观的管理表明了人地关系模式的转变——从被动适应转向开始改造自然,是走向农业的重要起步阶段;以陶器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不仅满足了资源强化利用的需求,客观上也降低了人群的流动性;不具备实用功能陶塑的出现则代表了人群精神层面的需求。综合这些因素来看,以赵家徐姚遗址为代表的人群处于农业起源的早期阶段,对于从过程角度理解和研究中国北方农业起源具有独特意义,也能进一步明确山东地区在中国农业起源中的地位和独特贡献。

总之,赵家徐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理解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景观变迁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从认识上改变了东亚地区农业起源模式的观察视角,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农业起源路径的差异。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地处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1公里。遗址主体年代以龙山时代晚期为主,下限可延续至二里头时期偏早阶段。截至2022年12月,考古人员基本完成核心区小玉梁及东门址发掘,揭露面积5500多平方米,确认了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石城聚落,借助遗址的天险,在其东部、中部各修筑一道纵贯南北、连接两端河沟的城墙,并设置大型城门,以控制进出入口。外(东)城墙及城门位于东部城墙圪垛地点,内城墙及城门位于中部的石门,核心建筑群则修建于地处内城之中的小玉梁地点。该石城总体随东西走向的大地形布局;各地点建筑(如城墙及城门)在方向、规制、结构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设计者的统一性、规范性。

该遗址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小心设防的城门系统,还有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指向性,强烈表明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特别是其东门址为目前发现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为复原龙山时代城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掘出土的东门址遗存。East Gate ruins unearthed from the Bicun Site, Xingxian County, Shanxi.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东城门瓮城内出土的陶器。Potteries unearthed from the eastern city gate of the Bicun Site, Xingxian County, Shanxi.

碧村遗址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总结的“Y”字形文化带上的重要一环,其占据河套向晋中、晋南过渡的关键要道,规划严密的设防系统,再现了两地文明主体之间存在的互动现象,是揭示中华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和展现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呈现青铜时代大型都市的城市布局

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贵族墓葬和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

21世纪初,遗址里发现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二里头都城划分出多个区域,确定了大致的布局框架。发现宫殿区和作坊区外侧均有墙垣围护。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区域外侧是否也有围墙,里面的内涵、布局和演变情况等更多细节,2019年以来,考古人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新一轮发掘,发掘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取得重要突破。

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出当时有明确的规划,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井”字形道路划分的祭祀区以西网格中,发现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出土铜器、玉器的墓葬,附近还有多座墓主被截肢、砍头,但随葬有陶器的墓葬,还有一座多人乱葬的合葬墓葬,均为以往较少发现。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了二里头文化盛行“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深化了对该网格区域的认识。

二里头都城严格方正的都城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同宫城宫室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制度一起,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同时,二里头都城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城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隍壕里的王国气象

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发现有围沟、祭祀坑、墓葬、灰坑等。其中围沟2个,东西相距40米。东围沟围绕在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大致为246米,南北236米,近正方形。沟的宽度不一,口部宽超过10米,最深处3.5米。西围沟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周围。两个围沟各发现缺口两个。新探出祭祀坑460座以上。在王陵区西南部探明并确认一处西周遗址,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在洹河北岸地区探出南北向干道的路沟,时代早于战国,长度超过1.2千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8号基址、宫城西南与作坊区西北部。The eighth area, southwest of the imperial city, and northwest of the workshop area of the Erlitou Site, Yanshi, Henan.

2022年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第三地点发掘现场。The third excavation site of the royal mausoleum area (Shang) in the Yin Ruins, Anyang, Henan in 2022.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祭祀坑K23出土的青铜器。A bronze ware unearthed from sacrificial pit K23 of the royal mausoleum area (Shang) in the Yin Ruins, Anyang, Henan.

钻探可知,新探明的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发掘发现多组晚期遗迹打破围沟,其中砖室墓打破东围沟,西周早期遗迹打破西围沟南段。尤其是西周早期遗迹打破西围沟的关系,证明西围沟早于西周早期。东围沟南段的底部填土第十层出土商代晚期的陶片,其上六至八层出土西周早期陶片,证明围沟的时代为商代晚期。

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见证西周王朝统治方略

黄土高原的腹地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缔造周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地域。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的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

1943年,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发现该遗址。2018年—2022年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通过区域性系统调查及考古勘探工作,确认西头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同时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

2022年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斜圳地点发掘全景。A panoramic view of Xiezhen excavated at the Xitou Site, Xunyi, Shaanxi in 2022.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与陶文。Carved pottery signs and pottery inscriptions unearthed from the Xitou Site, Xunyi, Shaanxi.

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考古勘探与局部解剖可确认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解剖显示城墙仅残留墙基部分,南城墙东段基槽呈口大底小状,开口宽8.1米、底宽5.5米,夯层厚1.4米。据打破基槽的灰坑出土遗物分析,城墙西周晚期被破坏,判断城址的年代为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建筑基址、冶铜、储粮等遗迹的发现,为商周城邑的功能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西周时期大型围沟墓地及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为揭示人群迁徙及周王室对泾河流域的控制方式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

西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西周王朝的统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为寻找文献所载“豳”与“豳师”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见证大运河及东京城的繁荣

州桥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为持续深入开展北宋东京城大遗址保护与研究、全面实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建设宋都古城中轴线文化带、贯彻实施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研究,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发掘,清理出部分明末洪水遗迹,揭示了桥面1642年淤没于洪水。清理出明代晚期的金龙四大王庙,庙址结构布局清晰,其时代不早于明万历年间。

此外,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有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纹饰通高约3.3米,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北宋东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轴线与汴河交汇处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为探讨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来看,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州桥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开封汴河遗址出土的明代晚期建筑堆积。Building relic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unearthed from the Bianhe Canal Site, Kaifeng, Henan.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出土的明代晚期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罐。A Jingdezhen blue-and-white porcelain po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unearthed from the Zhouqiao Bridge and the nearby Bianhe Canal Site in Kaifeng, Henan.

Awaken Memories of a Great River—Stories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in “Top 10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profound civilization hallmark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proved by more and mor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Meandering eastward from the Bayan Har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runs through nin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 including Qinghai, Sichuan, Gansu, Ningxia, Inner Mongolia, Shaanxi, Shanxi, Henan and Shandong. On March 28, 2023, the List of “Top 10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2022 was unveiled. Six of them come from provinces through which the Yellow River flows. They are respectively the Zhaojiaxuyao Site in Linzi, Shandong; the Bicun Site in Xingxian County, Shanxi; the multi-grid city layout of the Erlitou Site in Yanshi, Henan; the royal mausoleum and surrounding relics in the Yin Ruins, Anyang, Henan; the Xitou Site in Xunyi, Shaanxi; the Zhouqiao Bridge Site and Bianhe Canal Ruins in Kaifeng, Henan (list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Top 10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s an important event supervis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nd co-hosted by the China Cultural Relic News and the Society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for the purpose of recommending and publicizing the major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the year nationwide. Starting in 1991, this event has been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industry, and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rom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after ov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At the site of every year’s live-streaming final appraisal, it opens a window for the public to “Approach Archaeology”, and builds a bridge for archaeology to “Get Out of the Ivory Tower”, thereby becoming a phenomenal promotion cas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s.

猜你喜欢

二里头考古遗址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