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初中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数据分析及思考

2023-04-20曹飞杜文平李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初中学生劳动教育

曹飞 杜文平 李峰

摘要:为分析初中学生劳动素养及其评价的基本情况,对北京市在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积累的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大量数据,运用TextCNN模型进行分析。数据反映了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六方面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观念较多,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较少;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大多是洗扫整理,而农林园艺和模型手工等高技术水平活动较少。交叉分析表明日常家务会比学校值日更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学生在模型手工和农林园艺上所获得的成就感要高于洗扫整理与烹饪餐食。从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活动评价以及典型经验的分享借鉴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学生  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

引用格式:曹飞,杜文平,李峰.北京市初中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数据分析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12):21-24.

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项东中西部六省调查表明:“逾半数学校开展过劳动教育,但系统开展的学校偏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浓厚,但内在兴趣较为缺乏”“生产劳动开展较普遍,但形式单一、科技含量偏低”等[2]。根据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中提出的“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分析学生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反映出的学生劳动素养及其评价的基本现状,对加强劳动教育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劳动实践活动数据分析理论框架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2016年版)的一级指标“社会实践”中包括劳动实践活动这一记录要点,市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上记录着每名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代表性信息,该信息是反映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加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它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主要途径。从劳动素养结构框架入手,对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写实记录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整体把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情况,为改进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提出对策。本研究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界定为学生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整体。劳动素养内涵分析和维度划分参照劳动教育专家卓晴君的观点,她认为应该培育学生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3]。

2.劳动实践活动数据采集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包括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数据,具体的记录要点为“E2.参加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的次数、时间、技能表现、成果及心得体会等情况”。本研究分析的数据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2019年春季学期7~9年级初中学生收集的该记录要点上的纯文本数据。数据基本属性包括:年级、性别、发布时间、活动分类(团体活动和个人活动两种)、活动详情。

3.劳动实践活动数据分析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选用深度学习中的TextCNN模型进行文本分析。深度学习是基于数据表示的一类更广的机器学习方法,它通过组合低级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级表示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4]。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卷积神经网络,它是一类包含卷积计算且具有深度结构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首次应用于文本分类是2014年Yoon Kim提出的TextCNN模型[5],该模型网络结构简单,参数数目、计算量少并且效果良好,有许多学者开始利用该模型进行文本分类。本研究的初始编码阶段从全部数据里随机抽取5000条数据,由五位专家对其在7个维度进行人工编码和聚焦编码,经过分类、综合、整合的工作保留了六个维度的20个编码,以此作为训练数据;之后对每个维度都训练多个TextCNN模型,利用多个不同大小的卷积核来提取句子中的关键信息,从中挑选一个正确率最高的模型备用;然后将全部数据分词、去停用词以及根据训练集的语料库文本序列化后,输入各个维度的模型进行分类,要求每个文本在任意维度下都有相应的编码,如“我热爱劳动,认真努力地做好每一次值日,努力为班级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劳动观念”维度里被分到“服务社会热心公益”的编码下,在“劳动态度”维度里被分到“积极主动”的编码下;最后为验证机器编码的效果,从全部数据编码结果中随机抽出3000条进行人工检查,发现各个维度的准确率均在80%以上,机器编码效果较好。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整体结果分析

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反映了學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6方面劳动素养。以劳动素养7维度框架为初始依据进行分析,发现劳动思维维度编码较少,而且编码含义与劳动技能相近,就将劳动思维合并到劳动技能维度,所以共得到学生6个维度共20个编码(见表1)。这些数据反映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现实样态。

学生劳动素养6个维度中反映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较多,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较少。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大多是洗扫整理,农林园艺和模型手工较少。数据表明,劳动实践活动记录中,劳动技能编码比例为37.2%,劳动观念编码比例为28.6%,二者比例较高;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的比例都不到10%;而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编码比例接近20%,属于中等。

在团体活动和个人活动中,对6个劳动素养维度的收获情况存在明显差别,个人活动中的素养记录明显优于团体活动。数据表明,除了劳动态度外,个人活动中的收获情况都要明显优于团体活动,特别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方面,个人活动中的素养记录要比团体活动高约5个百分点(如图1)。这说明学校统一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劳动态度上有优势,而个体活动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关联更紧密。

2.各维度的结果分析

“劳动促我成长”和“劳动改变生活带来价值”是两种主要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可划分为服务社会热心公益、独立自理分担家务、劳动改变生活带来价值、劳动促我成长四个维度。对四个维度的活动详情文本作词频统计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劳动”“同学”“社区”“环境”“垃圾”等词在四个维度中出现得都很多,这些词大多是集体名词(如“同学”“我们”)和环境有关的名词(如“环境”“垃圾”)。劳动有时需要集体的合作,如学校的大扫除、社会公益活动,这个过程能加深学生对集体合作的理解。

从两种活动类型看,在个人活动中,反映“劳动改变生活带来价值”的比例最高(14.6%),其次是“劳动促我成长”(12.2%)和“独立自理分担家务”(10.8%),反映劳动可以“服务社会热心公益”的数据占比最低(8.7%);在团体活动中,反映“劳动促我成长”占比最高(10.4%),其次是“劳动改变生活带来价值”(6.7%)和“服务社会热心公益”(6.1%),而反映劳动能让人“独立自理分担家务”的占比最低(3.1%)。

劳动活动中反映的高技能活动比例较少。学生参加的反映劳动技能的劳动活动类型主要为4类,其中洗扫整理较多,而农林园艺和模型手工较少。数据表明,学生参加的劳动活动类型包括农林园艺、模型手工、洗扫整理和烹饪餐食四大类,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洗扫整理,占26.0%,比例较少的是农林园艺和模型手工,比例都为3.8%。说明简单劳动占主要成份,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活动占比偏低,这和东中西部六省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在具备劳动技能的劳动实践数据中,个人活动比例将近团体活动的两倍。在四项技能中,个人活动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团体活动。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洗扫整理的占比均为最高(分别为28.9%和23.1%)。个人活动中农林园艺的占比最低(5.9%),团体活动中模型手工的占比最低(3.7%)。

学生体验到“劳动不易关爱他人”的情感相对较多,而感受到“劳动光荣劳动自豪”的比例相对较少。分析劳动情感在活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三种劳动情感的分布情况均为“劳动不易关爱他人”比例最大(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占比分别为16.9%和5.8%),“劳动光荣劳动自豪”比例最小(3.7%和3.2%),排在第二位的是劳动令人愉悦(15.6%和5.1%)。可见,个人活动中反映了“劳动不易关爱他人”“劳动令人愉悦”的比例远大于团体活动中两种情感比例。而在劳动中能感受到光荣和自豪的比例,在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的差异不大。这表明,相比团体活动,个人活动中学生更易体会到劳动不易、关爱他人以及更多的愉悦感。

学生主流的劳动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分析劳动态度在活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三种劳动态度在活动类型上的分布均为“积极主动”比例最大;但在团体活动中,劳动态度为积极主动的比例为17.1%,明显比个人活动多7.5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而个人活动中,劳动态度为认真仔细的比例为8.7%,比团体活动中比例多2.7个百分点。在不怕脏累方面,个体活动和团体活动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团体活动中比例为6.1%,略高于个人活动(3.7%)。

学生的劳动习惯整体上反映较少,主要是学校值日和日常家务。劳动习惯在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的占比均较低,不超过10%,其中在个人活动中日常家务占比较高(8.76%),团体活动中学校值日占比较高(9.25%)。当劳动习惯按年级分布时,七年级和八年级日常家务占比最高(7.0%,6.4%),九年级在校值日占比最高(11.3%)。这可能是因为九年级时家长更加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减少了日常家务劳动的安排。

反映劳动知识的活动记录整体较少,个人活动中的比例稍大。劳动知识在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的占比均较低,其中,个人活動中的中华文化(5.84%)、种植养殖(3.94%)、防火安全(3.84%)、其他知识(3.12%)的占比均高于团体活动(2.32%、3.37%、2.16%、2.02%)。当劳动知识按年级分布时,九年级的中华文化(2.9%)、种植养殖(1.9%)、防火安全(1.9%)、其他知识(1.7%)的占比均比七年级和八年级低,七年级除了防火安全知识(3.8%)外,其他三类知识均比八年级低。

3.交叉分析结果

日常家务会比学校值日更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交叉分析发现,有日常家务劳动习惯与有学校值日劳动习惯的数据在劳动是否能够促进自我成长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有日常家务劳动习惯的数据中,23.9%的学生觉得劳动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而在有学校值日习惯的数据中,只有8.7%的学生认为劳动促进了成长。

日常家务会比学校值日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学校值日和日常家务在劳动情感“劳动不易关爱他人”上存在差异。交叉分析发现,有日常家务劳动习惯与有学校值日习惯的数据在能否体会到劳动不容易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有日常家务劳动习惯的数据中,38.2%体会到劳动的不容易;而在有学校值日习惯的数据中,只有9.4%体会到了劳动的不容易。

学生在做模型手工和参加农林园艺上所获得的成就感要高于洗扫整理与烹饪餐食。交叉分析发现,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在是否感到劳动光荣劳动自豪上存在明显差异。模型手工中,感到劳动光荣劳动自豪的比例最多为12.8%,其次是农林园艺(11.8%)和烹饪餐食(8.0%),最后是洗扫整理,只有3.2%。

三、思考与建议

1.明晰劳动教育的价值

学校要引导学生、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6]。劳动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是全程育人的过程,根据数据呈现,要加强和鼓励九年级同学参与劳动实践,开展跨年级劳动实践,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学习,提升劳动素养,尤其要增强服务社会热心公益、独立自理分担家务的劳动意识。同时,纠正家长和教师用劳动来惩戒孩子的负面做法。

2.構建劳动素养目标体系

目标是方向,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和劳动素养的各维度,分年级段设置劳动育人目标和课程。比如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十二年一贯制),确定分层分类的劳动教育目标:小学低段是劳动启蒙阶段,主题是劳动与生活,目标是劳动自理,培养劳动意识。小学中高段是劳动的实践体验及行为习惯塑造建立阶段,主题是劳动与技术,目标是劳动自爱。初中阶段则注重技术与劳动,技术是主线,劳动是载体,目标是劳动自主;学生要坚持困难的事情想办法做、没做过的事情创新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的理念。高中阶段强调劳动自立,为劳动创业创新、坚持劳动自强作准备。这样形成的具有进阶特征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等素养维度全覆盖,有利于随着学生成长循序渐进提升劳动素养。

3.丰富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劳动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不能仅考虑省时省力,重复性的实践。一是分别在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中有侧重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如整体提高个人活动的比例,加强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及劳动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更加侧重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情感投入,并把这种态度逐步迁移到学生的所有劳动活动中。二是适当提升高科技含量劳动实践活动的比例。比如,除了洗扫整理,更应该增加学生在农林园艺、模型手工以及烹饪餐食上的技能掌握情况,让学生收获更多成就感。三是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特别是团体活动的主题任务设计,比如主题可以包括项目式劳动教育、校园服务劳动、生活技能劳动、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劳动、设计制作类劳动等。

4.改进劳动教育评价

在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融入评价环节,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是明确活动记录要求,发挥指标导向作用。让学生完整记录劳动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思考收获和感受,让这些记录覆盖到劳动素养的各个维度。比如在学生有较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记录时,提示学生更多呈现劳动习惯和知识,以及情感态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丰富情感体验。二是完善成果展示环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劳动收获的交流展示是学生获得劳动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劳动分享活动,通过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受,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劳动素养。

5.加强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的宣传

北京市许多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探索了许多创新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其他中小学借鉴。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构建“1-333”劳动教育体系:“1”是指学校的育人价值,即成就每个人的幸福;“333”分别指“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互联互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探索组织保障、分享展示、督导评价驱动三大机制”。学校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路径,通过丰富的劳动课程和活动,育人目标能够更好地落实,电子平台上的写实记录也更加充实,学生整理记录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12-19.

[3] 卓晴君.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01):14-16.

[4] Deng L,Yu D.Deep Learn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Now Publishers Inc.2014.

[5] Kim Y.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Sentence Classification[J].Eprint Arxiv,2014.

[6]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9-15+26.

[作者:曹飞(1974-),男,吉林长春人,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副研究员,硕士;杜文平(1968-),女,安徽池州人,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研究员,硕士;李峰(1976-),男,河南汝南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关键要素研究”(CDAA1906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初中学生劳动教育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