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

2023-04-18张静宗丽娜任飞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托育社区儿童

张静 宗丽娜 任飞

2022 年8 月24 日,威海市魏桥社区的孩子在社区儿童生活馆内听公益课堂老师讲授海洋生态保护知识(朱峥/ 摄)

舒适的活动区域、可爱的卡通摆件、童趣满满的墙体彩绘……大到楼层的功能设计,小到云朵造型的灯具,山东威海市环翠区魏桥社区处处可见以儿童友好视角进行的空间布置和环境创设。

“这些空间都是共享的。我们根据社区儿童及家庭需求,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特色沙龙’等专業项目服务。目前已确定七个贯穿全年的护童、科技、文化、课后辅导、家庭教育等项目。”魏桥社区工作站站长张帅克介绍,“魏桥社区从环境、机制、教育、参与四个维度,全时段、全方位、体系化满足辖区儿童家庭早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助力完整社区建设。”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着重强调了“两个聚焦”: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不断探索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老年与儿童宜居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友好社区是培养花朵的“沃土”。打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健康的儿童友好社区环境,是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实现“全龄友好”的重要环节。

每天早上8时,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明州花园小区的李伟准时送孩子去社区“一家托育园”。“我和爱人工作很忙,父母上了年纪,照顾孩子力不从心。好一点的商业托育机构起码每月3000多元,社区托育园是全日托,从上午8时到下午4时30分,与上下班时间基本匹配,每个月1760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园内环境和设施孩子都很喜欢,我和爱人也很安心。二胎计划现在也提上家庭日程了。”李伟说。

据北仑区卫健局妇幼健康与家庭发展科婴幼儿照护工作主管李功俊介绍,作为北仑区卫健局开办的公立托育机构,“一家托育园”为社区办托育提供了一种可复制、有参考性的普惠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王萍认为,当“能不能生”不再是问题,包括托育在内的生好、养好就成为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育龄夫妻生育意愿下降,普惠性托育覆盖不到位、母婴服务缺口大……都成为当下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破解入托贵、入托难,为家庭解决“甜蜜的后顾之忧”成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也明确要求为0―3岁婴幼儿提供安全可靠的托育服务。

许多城市在完善发展社区托育服务上做文章。例如,北京市提出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上海市鼓励利用各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嵌入式的“宝宝屋”等托育场所;浙江省海宁市西山社区直接将睦邻托育中心开在党群服务综合体内……

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中心婴幼儿照护服务处研究员刘金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社区办托育具有先天优势。距离近、价位亲民,且有政府监管保证质量,是年轻父母送托的首选。”

婴幼儿需要托育服务,儿童则需要社区有更多元化的活动场所。王羽说,增加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与社区托育服务,二者以构筑生育环境、生育关怀、生育保障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支撑,从家庭实际需求出发,解决生育养育各阶段的堵点和痛点,鼓励更多家庭乐于生养子女。

2021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正式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管晓蓉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进城,城市居民搬进商品房小区,不少孩子“困”于家中,依赖手机、网络、游戏,产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不利于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应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社区空间,让孩子们在这里相遇、融入,共同成长,同时增强儿童对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管晓蓉说。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妇联通过建设“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带动社区将儿童活动区域建设得更加“适童”。在小区活动中心开辟儿童馆,增加阅读、象棋、才艺展示等室内儿童活动空间;整合小区内碎片空间,增加儿童室外游戏、运动设施,如阳光100艺术馆微剧场、凤凰街游乐场地、运动场馆、无障碍步道等。毗邻社区的商圈还配套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机构,让社区儿童获得学校教育、课后培训、健康咨询、文体活动、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

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根据区域特点和不同年龄层的儿童需求,充分整合辖区资源,成为各城市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高效做法。

浙江省瑞安市将“儿童友好”贯穿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打造瑞安特色“15分钟文化圈”;在社区门口建设浙南首个儿童寓言主题公园,推进“小马过河”“海国公主”等经典寓言IP产业化发展、商业化转型;通过举办瑞安儿童文化节,常态化组织开展少儿书法、亲子阅读、儿童绘画等系列文化主题活动,营造社区儿童友好文化环境。

“保护儿童,普法先行。欢迎收看本期小象电台。”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朱巷社区演播室内,两名小主播正和律师录制“请问‘巷’律师”栏目。作为朱巷儿童友好社区的特色服务项目,“小象电台”自开播以来,凭借新颖的展现形式迅速出圈,受到社区儿童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据悉,“小象电台”包含“天天巷上”“请问巷律师”“方巷盘”“走巷友好”“童声童议”等栏目。社区充分运用社区、学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儿童友好理念,营造人人共建儿童友好社区的文化氛围。

元和街道朱巷社区党委书记陈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苏州市儿童友好试点社区,朱巷社区坚持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搭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架构,引入专业第三方建设队伍,制定儿童友好服务清单和精准服务地图,多方联动创建儿童友好社区品牌。“我们以小象打造儿童友好品牌形象,建立‘奇思妙巷小象議事会’,将儿童参与社区建设落到实处。”

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辖区内工业园区多,街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建成儿童友好实践基地;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借助辖区内华东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联合华师大开展儿童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苏州工业园依托周围公共服务资源,与20家单位共建兆佳巷儿童友好街区,实现友好社区、友好交通、友好驿站、友好医院、友好学校、友好服务的连接,让儿童成为街区小主人。

王羽认为,社区儿童友好服务要长期坚持精细化运营,主要路径有三点: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的儿童项目运营队伍,提高专职、兼职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儿童项目的准入标准与跟踪、评价机制;通过培育、管理、引领,更好地团结社区中的全职妈妈、热心人士,带动更多居民服务于儿童友好社区创建。

江苏苏州市相城高新区朱巷社区小象电台正在录制

实现“一老一小”代际共融,是完整社区的当然之义。江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俏说:“推进全龄友好社区规划,要探索建立‘一老一小’整合服务综合体,实现养老与托育在居住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打造‘代际接触区’,促进老少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幸福乡里共同体,宽敞明亮、整洁大气的共享空间令人印象深刻。楼爷爷在练习书法,不远处的房间是婴幼儿成长驿站,楼爷爷的孙子正在老师陪同下读绘本做游戏。

瓶窑镇幸福乡里共同体的服务内容涉及居家养老、书房、戏曲剧场、陶艺室、舞蹈室等。在这个24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里,“一老一小”和谐互动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公共服务办(社会事务)主任周正荣介绍,围绕“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理念,瓶窑镇打造“朝夕美好”幸福家园,以功能复合的“乐窑窑·幸福乡里共同体”为核心,整合村社老小服务阵地,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老幼服务网络体系。“我们希望为群众提供优质、多元、精细的养老、幼托、便民服务,探索多空间维度下老幼融合模式,打造理念可持续、样本可复制的生活场景。”

王羽团队通过多次深入一线开展社区调研发现,养老与育幼的融合服务,多以双龄驿站、老幼综合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以老幼共享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为主要形式。

在苏州市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朱巷社区,与“小巷电台”同时启动的还有“大巷电台”,包含“巷健康出发”“快乐巷”“夜观天巷”“贪吃巷”“屋里巷”等栏目,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科普、文化娱乐等信息,打破社区老人信息鸿沟,探索以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元和街道妇联主席朱海英介绍,在老年友好社区品牌“大巷”、儿童友好社区品牌“小象”的创建过程中,还成立了区域性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网点——朱巷社区社会工作室。下一阶段,朱巷社区将聚焦全龄友好,持续打造“大巷”“小象”“屋里厢”品牌,以项目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标准推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将拆违空地打造为生境花园,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儿童友好项目为完整社区建设带来多元化的代际共融新场景。”王羽说,“一些社区通过空间场所营造、空间结构复合、功能设施布局、增强空间流动性等建设代际共融空间,为老幼群体提供独立性、共享性、体验性的互动交往媒介,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共同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托育社区儿童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社区大作战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