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2023-04-17李忠涛李先伦李晓培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逻辑中国共产党理念

李忠涛,李先伦,李晓培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拓进取、接续创新的实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内核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提炼了我们党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深刻论证了贯穿历史全程的坚持人民至上主线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新时代蓬勃伟业的首条举措。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属性,坚持立足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勤劳智慧,以实际行动造福人民群众。本文在梳理现阶段人民至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全局、系统的文献梳理视野,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核、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和经验启示,既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观念认同,又对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为民情怀具有积极影响。

一、回顾:关于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研究现状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在百年辉煌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经验。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国内学者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逻辑,探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核心内涵和主线逻辑的嬗变历程,进而探寻站稳人民至上根本政治立场在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深入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逻辑架构严密——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架构,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整体来看视角虽各有不同但整体模式大致相仿,多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视角为切入点,主要包括学理建构模式、治理话语体系、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

首先,从人民至上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三重生成逻辑进行研究。朱哲等以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为切入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内生发展逻辑的角度阐释了扎根政党制度的人民主体特征,认为其内核的人民主体特征正是其彰显中国特色的主要原因[2]。万光侠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经验有着交织复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深入探析其理念的内核架构,有利于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走好新时代复兴之路[3]。其次,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角度研究人民至上的演变模式。刘佳认为党在近代中国特殊社会语境中不断赋予“群众史观”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群众路线”的政治引领性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是群众路线植根新形势的当代表达[4]。韩延明梳理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演进过程,认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群众史观的中国化“人民”属性[5]。

(二)内在主线清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脉络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牢牢确定的信念宗旨和实践原则,是贯穿百年奋斗历程的主线和主题,也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紧紧围绕工作宗旨、工作方法、发展目标等方面不断进行建设与探索的理论成果。学术界大多对党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发展阶段、历史脉络、价值旨归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从党的奋斗主线来划分人民至上的历史发展阶段问题。关于人民至上的形成脉络和百年党史耦合联系的问题,燕连福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于处理人民矛盾的探索过程映射着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主线[6]。陈曙光认为,回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回应人民诉求,聚焦人民群众切身环境,贯彻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基本执政理念,正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在探索和奋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7]。李敬煊等认为,党的人民观在四个历史时期逐步完善[8]。其次,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人民的论述角度研究其发展历程。唐献玲等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视角出发,对历代领导人关于人民的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由于不同历史任务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其呈现出鲜明的内核嬗变逻辑,经历了毛泽东提出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主体论,邓小平强调的“以人民满意程度作为工作准则”的人民标准论,江泽民提出的“代表人民群众根本立场”的人民利益论,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化发展”的人民本位论,习近平立足治国理政格局提出的人民至上论五个阶段[9]。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李佑新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10]。

(三)研究视角多元——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研究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终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实现民主的个体平等性和总体完整性。当前学术界对坚持人民至上核心内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总体来看解读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者大多从党的执政根基、价值旨向、执政目标和初心使命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从党的执政力量来源和根本政治立场角度对人民至上展开探讨。部分学者认为,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在于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1],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对于党的根本执政立场,任映红认为,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人民立场、主体、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和政治立场中所包含的人民性特征[12]。韩振峰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崇高使命[13]。卢黎歌等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对我们党执政立场、利益准则和主体信念的三重逻辑诠释[14]。其次,从党的价值取向的视角对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展开探讨。侯衍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价值范畴,从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论证了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享用和评判的主体[15];王虎学等从“人是尺度”“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三重维度阐释了坚持人民至上内含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尊重[16]。最后,从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目标的角度对人民至上展开探讨。秦宣、杨彬彬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党和社会的伟大革命三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有助于将党的领导优势和群众力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17]。对于我党的执政目标而言,杨煌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国人民美好期盼的逻辑统一,要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处理好关于所有制、分配制度等多项关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18]。

(四)总体内容完整——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谋划和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战略的主引线。国内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维度出发,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

第一,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实践运用。国内学者围绕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协商规范化水平以及打造民主政治建设新格局等方面进行研究。黄寿松从“人民至上论”提高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程度入手,认为我国在鼓励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黄建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它在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制度的“硬核”优势和价值基础[19]。第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实践运用。学者对意识形态领域“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议论颇多,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福祉的实现进行了深刻解读。邓纯东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新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表现[20]。王明生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性理念,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引与重要遵循,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而不断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21]。第三,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运用。学者围绕文化建设主题,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满足人民对精神境界的需求、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维度探讨其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效能。王丽平认为要紧抓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这个关键点,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以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文化领域迁移等方面来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22]。崔庆君、张士海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实践理念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整合力、批判力生成过程中起着根本性作用[23]。第四,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实践运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抓手的社会建设方面,学者主要聚焦在基础民生建设、精神文化服务、收入分配方式、医疗资源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龚维斌认为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基础民生保障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好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制胜法宝[24]。李重、毛丽霞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在脱贫伟业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精神动力,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精神支撑,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25]。苑晓杰等从医疗卫生、保险等相关社会制度建设入手,论述了我们党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着眼点,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26]。第五,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运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节点,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形式、解决途径、政策制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刘甜甜、赵静祎认为,人民立场是党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主线和根本价值立场,党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到实践,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27]。张富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遵循,是对人民生态利益和福祉的关照[28]。

二、评价: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现有研究成果的整体价值

现有研究成果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或人的本质属性为理论基准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系统探析党的伟大事业与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内在逻辑联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历史脉络、核心内涵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诸多研究成果对于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把握人民至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衍生态势

其一,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成果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其观点阐发的逻辑起点,以党的百年奋斗脉络作为映射人民至上为民主线的历史依托,研究视角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信念宗旨、执政话语体系阐释、内核价值理念等方面,总体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分布特点,对于从理论层面深入解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视角较为多样,大致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中蕴含的为民造福主线内容等,总体呈现出视角多样、逻辑连贯、贴合性强的研究特点,对于从实践层面系统解读百年历程中我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以及经验启示如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时代如何继续践行和创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世界、未来具有什么实践价值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清晰的逻辑理路和可靠的实践依托。

(二)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重大价值

其一,系统建构了人民至上的多重生成逻辑。多数学者从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三部分进行分析建构:在理论逻辑方面,学界普遍认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现实的人”作为理论解构的前提,着眼于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实践主体作用,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不渝的奋斗指向;在历史逻辑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自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起,贯穿百年,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持续丰富、发展和创新;在实践逻辑方面,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的内生动力,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立国救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兴国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富国利民,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为民,一切奋斗实践的最终旨归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二,总结梳理了人民至上的基本历史主线。多数学者立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现实环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要面对的复杂交织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展研究。一百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奋斗初心和历史使命从未改变。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信仰、人民群众是血脉源泉的奋进理念始终作为历史主线脉络贯穿其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依靠人民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依靠人民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依靠人民创造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带领、依靠人民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一部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光辉历史。

其三,系统阐明了人民至上的核心内涵底蕴。当前学界对人民至上这一问题展开了多视角、深层次的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硕。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核正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正是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中国化印证表达,是从群众史观出发,肯定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活动的具体实践主体、价值创造主体和活动评价主体的地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集中凝练表达,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党的伟大事业和为民执政思想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体现了我们党贯穿百年为民守初心、谋幸福的坚定立场。

其四,融合提炼了人民至上的具体实践路径。坚持人民至上为处理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理论指引和目标导向,同时也为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贯彻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最终要落脚在涉及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站在人民主体、国家总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为人民造福。

三、展望:持续深化对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相关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坚持人民至上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这些成果对整体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话语概念意蕴过于深厚,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

(一)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下潜

当前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解读还需进一步深入,对历代领导人有关人民至上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未来应当立足深入研究经典文本,在学理思维的基础上,对二者内生逻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解析,对该执政理念的内生价值意蕴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的人民至上重要论述汇集,进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关于人民至上的学理框架。

(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有待进一步聚焦

理论阐释的最终归宿在于指导具体实践活动,整理现有研究成果可知,部分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为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提供部分路径方案,但一些路径的阐述较为宽泛、宏大且与现实结合得不够紧密。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能将其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要着眼于提高具体实践路径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问题导向,紧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衍生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有待进一步总结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也可以鉴今,善于回顾历史,深刻总结经验,才能时刻保持生机活力。从现阶段研究成果来看,对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今后要坚持历史思维,全面总结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而形成的宝贵经验,从其中提炼出系统逻辑、特点鲜明的现实启示,为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提供典范遵循。

(四)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开阔

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度较低,亟待扩展。因此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厘清人民至上研究领域的细小分支,力求以全新的学科视角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助于开拓学术视野,挖掘全新的专题成果。

综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完善了人民至上话语的生成逻辑体系,梳理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演进历程,探寻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理念内涵,总结出其内在规律和现实启示,形成了当前研究领域的相关价值。但目前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实践路径宽泛、经验总结不多、研究视野局限等问题,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核心概念学理剖析和汇编整理,提高相关路径方案与现实的耦合程度,提炼出系统、鲜明的历史线索,注重对相关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得到更具系统逻辑、内容新颖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逻辑中国共产党理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创新的逻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