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非遗:秉心圣会

2023-04-17于超

北京纪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石锁妙峰山角儿

于超

石景山古城村的历史有多“古”,很难有人能说得清楚。既有“李自成夜行至此”的讹传,又有史学家提出“古城村是蓟城中殿宇保留最久的所在地”的猜想。然而,历史上,古城村盛行丰富多彩的花会民俗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民俗在流变的过程之中,不仅承载着灿烂的地域特色文化,又储存着古城村人集体的记忆。

秉心圣会“起会”

相比古城村起源的扑朔迷离,秉心圣会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它产生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万历四年(1576)走的会,逐渐发展为京西妙峰山百会民俗中较大的一档,可谓颇具特色,众人皆知。

早期,秉心圣会叫作:“秉心会”,没有“圣”这个字。《妙峰山琐记》中记载:“阜成门外古城村三义庙攒香秉心会”。那么,什么时候演变为“秉心圣会”呢?研究秉心圣会多年的民俗专家马振才老师认为,最晚在民国十八年(1929)就已经出现“秉心圣会”四字名称,至少已有90多年的历史。所谓“秉心”是指守心与持心,寓意秉正虔诚,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秉心圣会在清末光绪年间形成稳定的组织系统,其主要仪式活动有“踩街、扬香、朝顶、还乡”。“踩街”,即在农历四月十一日,全体玩角儿按照妙峰山朝顶仪式,在村内进行献档表演。“扬香”,即在农历四月十二日,全体玩角儿徒步从南道前往妙峰山。沿途中,凡遇到茶桌或者茶棚必须献档。“朝顶”,即在农历四月十三日到达妙峰山,在灵官殿、娘娘廟和回香亭前表演打知、报号、攒香、焚表和献档等等仪式。“还乡”,记载农历四月十四日,全体玩角儿先前往石景山进行“二山朝顶”,祭拜完碧霞元君娘娘后,再返回村中。民国三十年的一张老照片展现了秉心圣会中太平歌会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京西石景山的民俗盛况。

秉心圣会“花十档”

北京民俗中,传统香会一般分为文、武两种。古城村秉心圣会则是文武兼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花十档”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古城村村民重要的文化生活。

第一档“灵官旗”。灵官旗是用白布制成的三角形旗,绘有一尊手执钢鞭锯齿獠牙的神像。旗杆顶上绑有木制红葫芦,下端带有红穗子。灵官旗由一人打着,象征着护法神为朝香民众引路。

第二档“栊框”。栊框供有两副,上插挂着小铃铛的三角插旗,上书“秉心圣会”。栊框分别由两人各挑一担,代表着哼哈二将。

第三档“钱粮筐”。钱粮筐共有四只,全部用荆条编制,内部装着香蜡纸码和行套,外面用黄色遮挡布围绕,布上绘有琵琶、镲、蛇、伞,由此寓意“风调雨顺”。每只钱粮筐装饰三角插旗和小铃铛,由两人用一根竹竿子抬着,边走边颤动身体,足下发出摩擦步的声音。

第四档“石锁会”。石锁代表着娘娘庙的门锁。该会分武场和文场。武场用石锁表演,既可以单人提石锁,又可以双人耍石锁。表演的动作有盘肘、错骨、单背剑、双背剑、腰串、膀串、晃壶、拉线、正反合页手等14 套。武场的绝活是“上脑桩”,即把重达数十斤的石锁轻轻抛起,然后用头接住;文场则是用锣鼓进行伴奏,鼓点分别有单斗、双斗、殴斗、长寿钹、斗钹、十八钹、 爬山、回香八套。

第五档“太平歌会”。该会又称高跷会、秧歌会,共有12个角色。表演时,玩角儿会脚踩绘有祥云图案的高跷,象征腾云驾雾,展现各种跷技。例如,蹲裆、跳蝎子、别黄瓜架、跳八字、蹲行步、倒腰子、搭象楼,等等。

第六档“龙旗牌棍”。龙旗牌棍代表娘娘的半份鸾驾。

第七档“中军”。中军是由四人进行表演,分别两人持唢呐、一人持小镲锅、一人持手鼓。

第八档为四执,即四个人打击四面大筛(铜锣)。第七、八两档合称秉心会。

第九档为娘娘驾。娘娘驾犹如牌位,由底座和木板组成,上书“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之神位”,被古城村一名头顶黄罗伞的男童捧着。

第十档为督旗。督旗为皂黑色三角形大旗,旗杆顶上有木制黑葫芦,底下用两块圆木板夹着黑穗子,飘带上写着会名,旗面上绣有北斗七星。督旗是护驾大将军,为娘娘护驾。

民俗与记忆

秉心圣会是北京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融汇“音乐、服饰、道具、舞蹈和表演”等多种文化元素,渲染着浓郁的乡土韵味,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秉心圣会”又是古城村特定社会群体共享的记忆,创造了相同的价值观和凝聚感,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秉心圣会先后经历了至少3次复会。前两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第三次则是2004年。那一年,在石景山区文委的支持下,古城街道前街和后街居委会联合古城农工商公司,由马振才老师牵头邀请地籍老玩角儿,开始恢复花会。最终,在2004年12月18日这一天,古城村上演了200多人的会档,在当地轰动一时。

同时,为了守护民俗的文化记忆,马振才老师带领玩角儿团队,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和录像等资料,以区文委为单位于2005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秉心圣会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秉心圣会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分”。从2005年至2009年每年的正月初二,古城村连续五年举行了踩街活动。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传统村落的变化。2009年11月,古城村开始拆迁。至2012年,古城村完成了从旧时村巷到现代社区,从低矮平房到高耸楼房的转变。古城村人也搬进了古城现代嘉园社区。尽管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古城村人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初心。2013年,《秉心圣会》一书出版,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古城村民俗博物馆在老古城西社区内建成,用博物馆的形式留住记忆,保护民俗文化。

秉心圣会已经传承400多年,是古城村公共生活的城市内容,弥足珍贵,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正如马振才老师所总结的:“秉心圣会有助于和睦乡里、化解矛盾、自娱自乐和凝聚人心。”显然,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感谢民俗专家、秉心圣会守护人马振才老师对本文的帮助。)

猜你喜欢

石锁妙峰山角儿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角儿爷
少林传统石锁功
登妙峰山
妙峰山写生
登堂入室
妙峰山高山玫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