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传》导读

2023-04-1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作品简介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包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

作者采取单独成篇的方式,借助大量原始材料(诗歌、书信、日记、转述以及事实),从艺术、生活、思想、价值等方面,分别记叙了俄国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这三位名人苦难坎坷的一生,着重刻画了他们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他们的精神信仰和艺术热情,从而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

托尔斯泰传(节选)

他是正面坐着,交叉着手臂,穿着农夫的衣服,他的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他的胡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多么温和善良啊!它们看得你那么透彻,它们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眶下划着深刻的线条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很坚强,时刻准备战斗。

他有他英雄式的逻辑:

“我时常听到下面这种议论,觉得非常诧异:‘是的,在理论上的确不错;但在实际上又将如何?仿佛理论只是会话上必需的美丽的词句,可绝不是要让它适合实际的!……至于我,只要我懂得了我所思索的事情,我再不能不依了我所了解的情形而做。”

他开始以照相一般准确的手法,把莫斯科的惨状照他在参观穷人区域与夜间栖留所里所见的情形描写下来。他确信,这不复是如他最初所信的那样,可以用金钱来拯救这些不幸者的,因为他们多少受着都市的毒害。于是,他勇敢地寻求灾祸的由来。一层进一层,渐渐地发现了连锁似的负责者。最初是富人,与富人们该诅咒的奢侈的享受,使人眩惑,以至堕落。继之是普遍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欲。——其次是国家,为强者剥削其他人类所造成的残忍的总体。——教会从旁助纣为虐。科学与艺术又是同谋犯……这一切罪恶的武器,怎样能把它们打倒呢?要使自己不再成为造成罪恶的共犯。不参加剥削人类的工作。放弃金钱与田产,不为国家服务。

赏析

这个片段表现了托尔斯泰通过观察思考而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慈悲情怀,描述了托尔斯泰心路历程曲折、痛苦的转变。人民的苦难令他震惊,为了消除这些苦难,他不断思考,终于发现可恶的社会制度是罪魁祸首,他开始了猛烈的批判,并从自身做起,摆脱过去可耻的生活,通过劳作,试图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片段中的肖像描写形象传神、入木三分,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世界,手法高超。

传主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位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未放弃过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奴贫困的根源何在,这都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米开朗琪罗传(节选)

相传:翡冷翠的行政长官皮耶尔·索德里尼(即是决定交托米氏雕塑的人)去看这座像时,为表示他的高见,加以若干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拿了剪刀和一些石粉爬上台架,轻轻地把剪刀动了几下,手中慢慢地散下若干粉屑;但他一点也没有改动鼻子,还是照它的老样子,于是,他转身向着长官问道:“现在请看。”

“现在,”索德里尼说,“它使我更欢喜了些,你把它改得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台架,暗暗觉得好笑。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似乎便可看到幽默的轻蔑。这是在休止期间的一种骚动的力,它充满着轻蔑与悲哀,在美术馆的阴沉的墙下,它会感到闷塞。它需要大自然中的空气,如米开朗琪罗所说的一般,它应当“直接受到阳光”。这个像在他的工作室内时,一个雕塑家想使外面的光线更适宜于这件作品,米开朗琪罗和他说:“不必你辛苦,重要的是直接受到阳光。”

赏析

片段写了明明什么都不懂却要装腔作势的行政长官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提出“批评”。其实米开朗琪羅根本未对雕像进行改动,行政长官居然说“改得有生气了”。对此,米开朗琪罗只能表现出轻蔑和悲哀。这一片段充满了讽刺意味,也体现了米开朗琪罗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直接受到阳光”的坚守。

传主评价

米开朗琪罗的大量作品都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融合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出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带有悲剧色彩的激情,并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贝多芬传(节选)

特·波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说他很高傲,举止粗野,态度阴郁,带着非常强烈的内地口音。但他知道藏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知道。

这种悲剧式的痛苦,在当时的一些作品里有所表现,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的情绪,有些竟反映着一种年轻人的天真。他是那样需要欢乐,当他实际没有快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他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持久地照耀。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D大调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有三次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可是胜利是暂时的,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此时他已耳聋),战胜了他的痛苦。

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他自己也感到。他时常提起,他的责任是把他的艺术奉献于“可怜的人类”“将来的人类”,为他们造福利,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他写信给他的侄子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有力的心灵来把这些可怜的人群加以鞭策。”

赏析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的人看来,那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与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受人尊敬的贝多芬,他最终成功了。

传主评价

贝多芬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他不幸耳聋,但他在肉体心灵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巨大的创造力。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贝多芬是个不幸的人,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但他却把欢乐给了世界。

猜你喜欢

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传(节选)
亦远亦近贝多芬
七颗钻石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米开朗琪罗:无奈造假却成名
米开朗琪罗的画中暗藏密码
忘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