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分析

2023-04-16吕相杰汝南县审计中心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7期
关键词:错报漏报审计工作

吕相杰 汝南县审计中心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以独立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点,在国家治理、经济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也依赖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应用。但从目前来看,有关国家审计、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研究比较少。对此,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经验,就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展开研究,希望能帮助从业人员在审计实务中高质量的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

一、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概述

(一)国家审计的概念

国家审计是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国企等专门开展的一项监督活动,主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作为专业监督的其中一种,在一定时间内,国家审计都被审计机构、社会群体认为接近于零风险,但随着国家财政收支的日益透明化,及对审计结果的研究,国家审计风险也逐渐被人们熟知。作为国家审计的实施者,地方审计局、审计署的权威性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明显高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问题的处理也有很大权限,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给出处罚决定[1]。另外,和外部、内部审计相比,国家审计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即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国家审计工作。总的来讲,国家审计能够快速、正确地识别重要事项,并对风险进行评估。

(二)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审计重要性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中,可能不会影响使用者做出决断、判断漏报或错报的最大限额。根据相关规定,审计重要性的关键在于在特定环境下对错报金额、性质做出的判断。倘若一项或多项错报可能会影响使用者决断的正确性,那么该错报就是比较严重的。从实质上看,审计重要性强调“度”。通常情况下,审计报告是允许有错误数据的,但不能超过这个“度”。若错报、漏报的会计信息给使用者的判断带来不良影响,视其为重要,反之则不重要。由此可见,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可表达出重要性的数量,是一定金额的临界值或数量门槛。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及判断基础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意义

在现代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重大突破,过程中遵循重要性原则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防范审计风险。精准判断重要性水平,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而言有重大作用,在随机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承担未审计部分带来的风险,而风险的严重程度和重要性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风险发生率也就越低。相反,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风险发生率越高。第二,减少审计成本。受审计时间、审计费用等方面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权衡效益、成本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不仅能简化审计流程,削减检测范围,还能让审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影响使用者的判断上。第三,提高审计效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规模逐渐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经济活动随之增加,由此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愈发严格。此外,审计工作中的抽样也越发普遍,账户余额、相关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也能容忍错报。这种情况下,明确审计样本的规模大小,对抽样结果进行正确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决策问题,又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2]。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通常以金额额度的形式表现,主要来自审计人员的判断。《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规定,注册会计师要合理使用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从变动比率、固定比率等层面判定重要性水平。通常情况下,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有净利润、净资产、资产总额等,根据相关规定,判断基础包含四大项,需要注册会计师谨慎、合理的选用。比如,若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趋于零,不能以净利润为判断基础;若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波动大,不能以当年的净利润为判断基础,而是以近几年平均利润为基础;若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员工多,不能以净资产、资产总额为判断基础。

三、影响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因素

(一)影响国家审计的因素

1.审计覆盖面

在国家审计中,不同层级的国企、行政机构等对审计的要求,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与效率。分析国家审计的需求面发现,主要涵盖国企、行政机构和社会公众,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审计是社会公众了解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在社会公众日益关注政治经济的情况下,公众强烈的参政意识使得其越来越关注国家审计。第二,包含央企在内的实体经济,主要依托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的判断,提出对国家审计的需求,从而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促进自身健康、稳定的发展。不论是央企还是社会公众,都要求国家审计有着足够的审计样本与资源,客观真实地发表审计意见,为日后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3]。

2.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研究证实,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评估,主要从质量、数量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基于质量分析,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往往更有建树,原因在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越强,对审计问题的处理就越严格。此类人员敏锐度高,洞察力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有着较强的披露权和建议权,被审计单位也愿意听从他们提出的整改建议。二是基于数量分析,审计人员缺失一直都是国家审计的问题。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有力举措,国家审计主要对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展开审计,这意味着对审计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但从当前来看,我国专业审计人员比较少,工作职能严重失调,个人承担的工作任务超标,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因不堪重负而大量流失。分析我国审计机关的人员组成来看,会计专业、审计专业的人员占较大比重,法律、计算机、金融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这说明审计人员的数量在专业上严重失调。另外,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也影响着审计质量。现阶段,仍有部分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审计工作模式、方式落后,对先进审计方法理解不足。对于国家审计来讲,只有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理解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公平、公正的开展审计工作,发表审计建议,保障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合理性。

3.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分析国家审计的机关设置,审计署是执行国家审计工作的主要机构,审计机关受机行政单位领导,审计署直接向政府汇报工作。可见,国家审计工作独立性强,不仅能执行和监督内部审计,还能为社会审计工作提供指导。独立性是确保国家审计工作客观、公平的基本保障,而国家审计是否遵循独立性的原则,是保证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与工作效率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内部控制有一定缺陷,审计署作为执行审计工作的主体,忽视对自身独立性的检查,使得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4]。另外,若政府机关设置合理、规范,各机关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密,同样也不会存在一人多职的情况,那么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也就有所提高。

(二)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因素

1.审计证据

通常情况下,审计证据越多,审计人员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明确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也就越高。当审计项目被当成重要项目时,为了减少重大错报的出现,必须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数据符合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可以接受重要性水平低的审计项目,这意味着允许出现错报的情况。同样,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也就更多,而且还要获得足够多的审计证据,并对衡量重要性水平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计算,以分析所得的最低标准作为重要性水平。

2.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的判断,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职业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越丰富,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值得信任,审计风险也由此减少。对于此类审计人员而言,无论对一个或多个领域有着怎样的了解,都能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给出公正的建议。通常来讲,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相比,工作经验缺失的审计人员设置的重要性水平较低,以免审计实务中出现重大错报。有着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即便对不熟悉的领域展开审计,且缺少相关的审计证据,也能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能力做出客观、谨慎的判断,给出针对性的审计整改意见。另外,被审计单位对于资历深的审计人员给出的判断会更加信服,更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由此获得的重要性水平更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内容,做出正确决策。

3.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行业

如果被审计单位为高危行业,那么其对审计风险的接受度更低。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一般会运用较低的比例明确审计重要性,由此所获得的重要性水平也就越低。另外,即便错报金额相同,但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而言,所产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而言,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审计重要性的数额越大。需要注意的是,重要性数额并不是无限增大的,对于大规模企业而言,可接受的差错金额明显多于小规模的企业。

四、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和运用

(一)审计准备阶段

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用于审计方案的编制、测试范围和证据数量的明确[5]。而且,该阶段的重要性水平是对重要性数量的确定,需要审计人员结合情况合理选用工作方法,对账户层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展开评估。具体操作如下:

1.报表层次

在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明确与评估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其中固定比率法最为常用,是指在明确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后,和固定百分比相乘,从而得出报表层次是否重要的结论。相关文件规定:审计机关要结合自身情况,科学的制定判断基础、比率标准。由上述分析得知,判断基础有净资产、投资总额、净利润等,其中费用总额、预算收入用于机关事业单位,投资总额用于基建单位,净利润、营业收入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则用于其他行业。现阶段,各个国家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均未明确固定比率,但普遍参照下述数值判断重要性水平:设税前利润处于5%—10%之间,如果净利润比较小,取值10%。如果净利润比较大,则取值5%;净资产1%;资产总额0.5%—1%。

2.账户或交易层次

在审计署5号令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给出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相关规定。在审计工作开展中,主要采用分配、不分配两种方法,前者适用于资产负债账表户,也就是以账户占比的形式将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分给多个账户,通过对各个账户性质、漏报可能性及审计成本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后者是基于各个账户或交易的性质、错报的可能性,在重要性水平上划分交易或账户水平的占比。多数情况下,审计实务中通常很难预判哪些账户会错报或漏报,更无法提前明确审计成本的多少。因此,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困难重重。

(二)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会随着被审计单位工作环境的变化,或对其了解度的增加下,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做出改变。在修订、补充审计方案时,要重新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实际工作中,通常要求比对重要性水平与漏报、错报的总数量。如果未调整的漏报、错报总数不及重要性水平,可对本期末余额进行确认;如果未调整的漏报、错报总数和重要性水平相接近,可告知被审计单对漏报、错报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或适当增加审计程序;如果错报、漏报的数量比之重要性水平增多,但两者相差不大,可通知被审计单位对漏报、错报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或扩大审计范围;如果错报、漏报的数量远远大于重要性水平,同样要调整漏报、错报程序,且扩大审计范围[6]。

(三)审计报告阶段

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可基于重要性水平对差错、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衡量。若一个问题或差错的数量大于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和重要性水平无明显差异,要在审计报告中揭露;若单个差错或问题数量未达到重要性水平,但相关问题汇总后达到重要性水平,同样要在审计报告中揭露出来。若审计实务中出现的差错或问题总量超出重要性水平,而且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准确,要出具完整的审计结论,并给出评价意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审计与审计重要性水平密切相关,在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认定和评价上,国家审计对重要性水平的选用、职业判断的运用都占据一定优势。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影响国家审计、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因素众多,比如审计覆盖面、审计证据、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等,并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3个方面,提出了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及运用要点,以便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助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错报漏报审计工作
“事前震慑”与“事后纠偏”: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错报和重述的跨期监管研究
盈余错报与分析师行为调整的不对称性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各类气体报警器防误报漏报管理系统的应用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本厂商在美漏报事故千余起被指管理疏漏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
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