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

2023-04-16李思睿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丝巾

李思睿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我国南方地区影响深远,其精致的造型、精美的画面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还是展现吴地民俗风情、研究本土历史文化的典籍之一,甚至对日本及欧洲的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近年来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难以再现昔日的魅力。因此将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融入丝巾图案设计,既是对丝巾图案设计的一次创新,也是将桃花坞文化带入当下时尚生活的一种尝试。

1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1.1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内容广泛,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类。其一是传统年节的题材。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年画艺术,一大功能便是祈福求安。过去人家图吉利,年、节时会购买相应题材的图案张贴抑或焚烧,木刻年画独特的印制效果与较低的成本深受民间百姓所喜爱,这一类别的木刻年画就大量出现了。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一团和气》便是属于这一题材的,通过将“和和美美”的祈愿具象化、形象化,一个团坐的老妪形象由此诞生,并为大众所喜爱。此外还有求“福”求“寿”的《福字图》《寿字图》等;驱鬼镇宅的《钟馗》《鸡王镇宅》等;以及祈求养蚕得利的《逼鼠蚕猫》《群芳胜会》等[1]。

其二是风景名胜。苏州历史上文人荟萃、商旅繁多,“寂寞”的文人为风景名胜的描绘提供了丰富的蓝本。而苏州自古以来风景秀丽、风光宜人,城内道观林立,加上宋代以来文人竞相在此择居、造园,苏州城从不缺景致,这些丰富的景致也启发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姑苏万年桥》《姑苏阊门图》等作品便是此类的代表。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展现异地名胜的,如《西湖十景图》《金陵胜景图》等。

其三是市井生活相关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既出自民间,对百姓生活的描绘便是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富特色的内容之一。《街头谈笑图》《俗语笑谈》《虎丘灯船胜景图》等苏州风俗画即是对清代苏州市井生活百态的展现;《花卉博古图》《菊花双蝶图》等以花卉为画面主体,侧面展现出了百姓生活中的情致;犹有一些“彩选格”(古代民间的一种骰子游戏)内容的,如《明季贤佞之图》《苏州名桥彩选格》则是民间娱乐生活的见证。

其四则是故事插图。一方面,清朝初年戏曲插图式版画进入衰落期,木版年画便应势成了这一题材的重要载体[2]。如《全本西厢记》,作品将《西厢记》中的重要场景摘取出来,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呈现。另一方面,诸如《二十四孝图》《雪中送炭图》等木版年画主要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再现承载了伦理教化的重要功能。

1.2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图特色

在版式上,受到苏州版画插图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出现了外方内圆的“月光版”形式,典型的如《桐下美人图》:方形的纸张内,人物、景物都被归置在一个圆形内,视觉上颇具形式感;此外,受版画插图“双屏”形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中还出现了诸如《西厢记》式的双面连式构图。

而身处文人荟萃的江南地区,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呈现出不少文人画的特征。在大场景的营造上,不少作品遵循了“三远法”的构图法则,体现出“高远”“平远”“深远”的意趣;许多作品还将文字作为画面构图要素,有如《老鼠嫁女》,在画面空白处配以诙谐的文字增加趣味;也有如《寿星图》,将“寿”字环绕画面四周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呈现;又有如《寿字图》《福字图》等,索性在字形中构置图像元素,颇具趣味性。

此外,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出现了具有强烈透视性的构图,典型的如《池亭游戏图》,画面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意境为先、前后层次不分的排布,而是让人物、器物均服从于大的空间,结构线在画面中有着明显的汇聚,因此呈现出很强的空间感;

在画面的经营上,桃花坞木版年画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画面中时常会采用大面积的纯色色块作为缓冲,给人留有“呼吸”的空间,疏与密的对比有致,画面张弛有度;而元素的安排也讲求“对称”与“饱满”,画面大多丰富热闹,少有大面积的留白。

1.3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造型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对于元素的勾勒十分细腻,墨线也更为纤细、匀称,人物的头发往往会用细密的线条表达出来。画中人物的面部光洁圆润,面部轮廓线均匀流畅,眉眼许多呈现“眯笑”状态,尤以《一团和气》图为典例:画中人物表情夸张生动,眼睛眯作弯月状,皱纹被归纳为几条夸张的曲线,嘴唇咧开,呈和气、美满之态。

在形体的表达上,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吸取了西方的造型理论,采用阴影晕染来突出物体体积,在衣褶处有时还模仿西方铜版画的技巧,施以细密的线条来增强服装层次。但进入发展衰落期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面便极少再呈现这样的特征。

1.4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色彩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相较于其它木版年画,其色彩更为调和,色块之间的冲突略微弱化,当一种颜色较为强烈时,周围往往搭配冲击感较弱些的色彩,因此视觉上较为温和。一幅画中通常采用五至六套颜色,以青莲(或蓝色)、大红、深绿、淡黄、桃红、淡墨为主,施色时讲究“四重两轻”[3],即紫色最重,红、绿、黄次之,桃红较轻,若有淡墨色则淡墨色最轻。此外,由于淡墨色的使用,画面在重与轻之间又多了一个中间层次,看起来也更为柔和。

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用色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传统年、节、祈福题材中,红、黄等热烈的颜色出现较为频繁,而对于市井生活的表现,浅黄、淡墨色运用更多。而时期的不同,其用色也有显著差别:康熙雍正年间桃花坞发展全盛时期,其套色较为丰富,颜色层次较多。而后随着桃花坞的衰落,其画面套色也明显减少许多,为了迎合民间审美,用色更为明艳,尤其以同治、光绪年间明艳的桃红色为特征,桃红的使用也因此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大特色。

2 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2.1 桃花坞元素的应用对于丝巾设计的意义

丝巾作为一种时尚商品,其图案的精美程度很大意义上影响着丝巾产品的附加值。丝巾最早以用来御寒的布巾形式出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丝巾早已脱离单纯的实用物品而转向实用与装饰性兼具的配饰产品,丝巾表面的图案样式便成为了丝巾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一幅设计精美、意蕴深刻的丝巾图案,不仅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还可以让消费者与设计师、设计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诞生一种身份认同感,在丝巾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连结,增加丝巾本身的价值与意味。

而对于丝巾图案内容而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促进了其文化内涵的传播。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过去承载着普通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前途未来的愿景,人们张贴或者焚烧刻印的桃花坞作品来为自己或家人祈福。但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相信此般物化了的鬼神,快捷的数码喷印技术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智慧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失,许多精美的图案长此以往便不复出现。丝巾作为平面图案的良好载体,对于承载这一文化有着天然优势,伴随着人们的购买行为,桃花坞文化得以传播。将桃花坞元素融入丝巾图案中,不仅可以借此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为丝巾图案设计贡献新的方案。

2.2 桃花坞主题丝巾图案的设计法则

2.2.1 设计构图

丝巾图案作为一种平面装饰性图案,应遵循平面图案的设计规律。无论是单独式构图还是角隅-中心式构图,都应注意画面的节奏感,疏与密相互搭配,图与底互为依托[4],在二维的空间内营造出层次,才能在画面中形成视觉流动感,更耐得住欣赏。

其次,作为一种“角隅图案的艺术”,丝巾图案还应特别注意角隅部分的图案构置。无论方巾、长巾还是三角巾,边角往往都是最常显露出来的部分,角隅部分图案的构思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丝巾的整体穿戴效果,因而设计时应当留意放置在角落的图案样式。此外,角隅的图案还应与中心的图案相互协调,不能因为强调角隅图案而导致个别元素的突兀,影响整体感观。

2.2.2 元素应用

丝巾中桃花坞元素的应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选择、主观地进行应用。元素应有主次之分。桃花坞中的元素有繁有简、有具象形态也有几何纹样,在选取时应当有目的性,元素本身的搭配要讲求秩序感,不能相互冲突。在元素的形态不符合画面整体安排时,还要对元素进行主观处理,或是增删一些细节,或是将不同元素进行主观融合,让元素为画面服务。

在元素的选取上,还应注重主题性。一方面,既为“桃花坞”主题的丝巾,抓取的元素就当有桃花坞的特征,无论是年、节祈福题材、风景名胜题材、市井生活题材还是故事插图题材,都应从一到两个特征入手,选取相应元素进行组合,否则经营出的画面将缺少辨识度。另一方面,针对单幅丝巾所要突出的特征也应当对元素有所取舍,要突出风景建筑,则不可能保留人物的主体地位;要采用几何风格,则不可能大量添置具象元素,如此才能使画面更统一。

而在元素的搭配上,还要注意均衡性。均衡是美的基本法则之一,无论采用何种元素进行搭配,都不能给人以一侧轻、一侧重的感觉,否则就会打破平衡,给人不适感。因此,元素的“软”“硬”感、体积感都应考虑在内。

2.2.3 色彩搭配

丝巾佩戴在颈间,上接面部,下接服饰,丝巾的色彩便具有了一定的功能性。一方面,丝巾的颜色需衬托面部妆容与肤色,过度接近面部颜色时便会显得面部没有气色,而与妆容风格差异过大也会带来视觉上的不适。另一方面,丝巾的配色需考虑受众服饰的色彩,丝巾中只要有所搭服装的同类色,整个搭配便会显得协调舒适,若丝巾颜色与市面服装风格均无法统一,那设计再精美也只能算是一张好的画作,而不能算是一幅好的丝巾图案。

除此以外,丝巾色彩营造出来的风格特色也值得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受众对于丝巾色彩的期待也不同,中年受众往往更青睐颜色浓艳的丝巾来凸显气质,而年轻群体则更多喜欢清新淡雅的配色显示青春活力。丝巾界的翘楚“爱马仕”更是将男士丝巾以更沉着的配色区别于女士丝巾[5],也为主题丝巾色彩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思路。

3 桃花坞主题丝巾的创新设计实践

3.1 设计灵感

本系列丝巾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桃花坞木版年画中频繁出现的窗框结构。苏州的花窗精巧雅致,曲直之间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审美趣味。窗框入画,以或虚或实的形态展现在画面中,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一大耐人寻味的特点,也是笔者兴趣之所在。而以窗框为架构,又可以串连起桃花坞中的种种意象。透过花窗,欣赏者看到的将不仅是花草、山石、器物,更是吴人的生活情调。

3.2 元素提取

受苏州一代文人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面中呈现出区别于其它多种木版年画的浓厚文人画气息,晚年归隐桃花坞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的画作更是成为不少桃花坞作品的参考母本。笔者正是抓取了桃花坞木版年画中“雅致”的特点并加以放大,进行选材,选取了桃花坞“市井生活”题材中的雅趣元素,结合唐寅画作中的植物素材进行构置,试图解读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新一重意蕴。

轮廓线较为自由的植物、器皿元素因起伏感强,更适合作为主要元素,而视觉感较“平”、较方硬的花窗元素作为次要元素被分配。主要元素中,以取自唐寅《陶榖赠词轴》中的芭蕉元素为最重。芭蕉叶宽大、厚重,碧翠如丝,常在文人画或年画中以“家大业大”“繁荣富贵”的暗喻形式出现,桃花坞作品《合家欢》中正呈现了这一元素,因此笔者将两者结合,精细刻画芭蕉叶的纹理脉络与鹦鹉等搭配元素的形态轮廓,将其作为画面的第一层元素进行展现。而桃花坞的器物形态方中有曲,适合作为植物元素与花窗元素间的缓冲,故笔者选取了桃花坞木版年画“花卉博古”类别的几种器物造型,放置在画面中作为第二层元素。在第三层,笔者分别选用了唐寅的《墨竹图》和《班姬团扇图》中的竹子与棕榈,以弱层次的曲线元素与第一层的芭蕉叶形成呼应。对于次要元素,笔者则主要采用主观变形的方式,参考桃花坞作品中的花窗图样,根据窗格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此外还抽取了《一团和气》图中牌匾的底层纹样作为画面最弱层次的纹理,让画面更耐人寻味。

3.3 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上,由于窗框造型本身的架构,丝巾采用了条块组合的方式,通过纵向与横向框线的分割,方形的丝巾被划分为大小、形状各异的小窗格。窗格之中放置了抽象出的植物、器物等多种元素,通过添加简单的几何花窗装饰结构,轮廓圆润的元素与方正的框线得以融合,与整个画面更为协调。

几何框架上,笔者还吸纳了国画卷轴的形式与桃花坞木版年画“月光版”的版式特征,在窗框之内又进行方、圆的区别。在斜对角框格中,笔者各选取一个进行“外方内圆”式的构图,将芭蕉元素归置在圆形图案之内。而对应位置则替换为方形卷轴结构,在产生视觉上的均衡的同时又制造出些许不平衡感,增强视觉趣味性。

3.4 色彩风格

作品采用的条框式构图决定了画面整体气息平稳、厚重;均衡散布的雅趣元素也使得图案整体纵深感不算特别强烈,因此颜色的配置不宜过于跳跃,应以和谐为主。考虑到受众主要为女性群体,丝巾选取较为鲜亮的颜色来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在具体颜色的搭配上,丝巾图案遵循“整体统一,局部对比”的原则。画面大面积采用类似色进行铺设,框架结构性的线条颜色最深,以便“压”住整体画面,边框颜色最为鲜亮,如此对整体图案更具有衬托作用,折叠于脖颈间时也更容易衬亮肤色。画面第一层元素应最为突出,因此颜色对比也最为强烈,四个窗格均以蛋壳粉为底,也是画面中的最亮色,而窗格中的芭蕉叶则以鲜粉色出现,与底色对比鲜明。器物元素采用低饱和、中低明度的橙粉色,并点缀跳跃的浅红色来保证其丰富感。其余的弱层次均被赋予中明度的色彩,每个窗格又以偏黄或偏红的色彩倾向进行相互区分,增加画面的起伏感。最后在底纹窗格采用重色、弱对比形式给画面留有呼吸空间。

虽同为雅致元素,但针对不同年龄阶层,又可依靠丝巾色彩营造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本系列丝巾共设计五套配色,分别以红扇贝色、脏橘色、香芋色、藕粉色、奶灰色为基调。红扇贝色饱和度最高,搭配浅黄色,明艳而喜庆,迎合中年的受众群体;脏橘色与香芋色前者色调偏暖,以橙色为主,后者色调偏冷,以青绿色和浅紫色为主,饱和适中,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而藕粉色、奶灰色饱和度、对比度均比较低,针对喜爱低饱和色搭配的群体而设计。由此,一条丝巾的设计便具有了风格性与针对性。

4 总结

桃花坞木版年画不论从取材、构图、塑造还是用色来看,均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画面所展现出的民俗特色、市井风貌,对于今天而言,既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也能为我们回溯历史、传承文化提供直接素材。笔者在总结了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内容及画面特色用以参考的同时,尝试将桃花坞特色融入丝巾图案创作中,为桃花坞文化的传播及桃花坞纹样融入当下时尚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猜你喜欢

桃花坞木版丝巾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瞬间打结的丝巾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丝巾
桃花坞与梅花岭
漂亮的丝巾
丝巾发带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