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街往事二题

2023-04-15

鸭绿江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萝卜行当讲究

王 往

穷大方杜愚诚

宋街的人和浴客们都晓得杜愚诚是个穷大方。

杜愚诚喜欢侃,喜欢交朋友,聊上几句就不把你当外人了,结账时抢着付钱。他侃什么呢?奇闻逸事,历史掌故,南北风情,都是浴客们闻所未闻的。据说,他还会武功,但没人见他亮过招,只是知道他会玩石锁,七八十斤重的石锁,两手交替着,前后左右能转几圈。有爱讨小便宜的,会故意跟他多侃一阵,混个好感,他就把账一起付了。

袁林清走近杜愚诚,就是从杜愚诚给他付浴资开始的。袁林清说:“老大,你这个人呢,义气,做大事的料!”袁林清此前就是做大事的,走南闯北,经手的都是大买卖,很看重人的气魄。他比杜愚诚小一岁还不到,却叫他“老大”,颇显尊重。

杜愚诚一笑:“我就没想过做什么大事,我的想法是,一个人赚十个钱,要有三个给家里,六个给朋友,一个给自己就行了。”

袁林清说:“给朋友的六个也是给自己的。”

杜愚诚想了想,笑了:“你到底是见过世面的,这话越琢磨越对!不过呢,我没想那么多,我就是穷大方。”

杜愚诚的确是穷大方。他父亲是从山东潍坊过来的皮匠,在宋街落脚后就再没回去。父亲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有乞丐过他的铺子,他必然要施舍几个。杜愚诚记得,他十几岁那年,有一回父亲给乞丐钱,旁边卖肉的黄四对他父亲说:“这些人都是装穷,家里说不定住瓦屋楼房呢。”父亲对黄四说:“我看还是穷,有钱人家的老父老母不会装要饭的吧。”黄四说:“这些人就把要饭当个行当了,别可怜他们。”父亲说:“就是把要饭当行当,也要体谅,你卖肉是行当,我修鞋子是行当,就不准人家把要饭当着行当?我看要饭的也是风里来雨里去,也辛苦。咱给人家一点,是人情,不给是本分,你不给,还反对别人给,过分了。”黄四就闭了嘴。

父亲也是个穷大方,在市场买菜时,从没还过价,卖菜的那些乡下人差点把他当菩萨了。有一回,慈云寺修缮,方丈来化缘,他一个外乡人,把一年手艺钱全捐了。他在宋街人缘极好。父亲的这些事,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杜愚诚像他父亲。他原来是木器厂的车床师傅,后来,一只手掌让机器绞了半截,厂里让他去收发室,他不干,跑出来开了油漆店。生意还不错,但是他大手大脚的,好交朋友,存不下什么钱。他小舅子不孝,对父母不好,岳父岳母来他这里哭诉,杜愚诚听完,二话没说,让两位老人直接搬到他家,连他对象都吃惊了。杜愚诚说:“不就多两双筷子吗,我们不管,难道让老人上街要饭?”每年春节前,他就早早去了银行,换一大把五块十块的新票子,等着大年初一的街坊孩子,上门拜年的也好,门前遇到的也好,嘴甜的叫他叔叔或伯伯的,性格腼腆不好意思吭声的,他都给一张唰唰响的压岁钱。他在宋街的人缘,和他父亲一样好。他的朋友多得没法说,三教九流、四面八方都有。他好交往,到了几乎荒唐的地步,有时想请一些朋友吃饭,没有钱,就跟另一些朋友借钱,然后再请他们吃饭。朋友多,找他帮忙的人就多,他也总能想出法子帮上,因此,他老不闲着。

那天,袁林清在文庙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套明代的日文刻本《史记》,心头一震,中华宝物为外邦所掠甚多,在此小城如何有此奇书?说不定是孤本。此前,袁林清在一桩大买卖上让人坑了,亏得一塌糊涂,这会儿觉得翻本的时候到了,于是他佯装平心静气地讨价还价,从十万讲到六万,卖家就再不让步了。袁林清找了几个生意场上的朋友,想凑一笔钱,没有结果。

袁林清闷闷不乐,昏昏沉沉,就拐到了杜愚诚那儿。

“你真看准了?”杜愚诚问。

“看准了。这个东西到了上海那边,至少翻两倍价钱。”

“真想下手?”

“想啊!急死了!”

杜愚诚想了一会儿,说:“我没有余钱,这样吧,我原来买过一个小房子,或许能值五六万,租出去了,现在我就把它卖了。”

“这……不是太为难你了吗?”

“我成全你一回。”

杜愚诚的房子卖得急,对方出价五万不到,他一咬牙出手了。

最终,袁林清做成了那桩生意,一进一出,发了笔大财,还杜愚诚钱的那天,顺便请他吃了饭,饭后去泡澡,临了,还是杜愚诚抢先付了账。

袁林清说:“老大,你过分了啊,这点钱也抢我风头。”

杜愚诚道:“我哪能抢你风头?我就是顺手结了。”

袁林清说:“老大你穷大方的毛病是改不了。”

二人大笑。

穷讲究袁林清

袁林清早上醒来,必然要喝一杯红茶,他说早上喝红茶能祛除体内寒气,让脑子一天清爽。他都是坐在床头,拥着被子,叫女人鲍芹现烧,隔夜的水不用。鲍芹一边烧水,一边听他伸长脖子叮嘱:“烧到蟹眼泡就行了。”

鲍芹就嗤他:“蟹眼泡,蟹眼泡,螃蟹眼到底多大,你量过吗?穷讲究。”

中午喝绿茶,他说绿茶去肝火;晚间喝黑茶,说是暖胃,助消化。鲍芹忍不住笑了:“你晚上吃的棒面稀饭,就的萝卜干,有什么消化不了的?”

袁林清自己也笑了:“这个……主要是暖胃。”

说起来寒碜,不管早中晚,鲍芹在他的茶杯里只放一两片茶叶。

好茶喝不起了。

袁林清做生意亏了,从天上跌到了地下。

他是做古玩玉器的。二十几岁入行,从南到北,赚钱无数,在宋街,在淮城,没有几个不知道的。有钱的时候,他养鸟养鱼养花。他养的观音鸟,要去几百里外的南京夫子庙购专用草籽。养兰花只养翡翠兰,一盆上千块。前几年,去了一趟缅甸,被人下套子,买了一块赌石,一榔头下去,却是“败絮其中”,并无翡翠。所谓“一榔头下去”,是宋街人随嘴瞎嚼的,他们哪里知道,翡翠是用刀锯切割的。这话传到袁林清那儿,他就止不住地笑。

那次一赌,几乎让他倾家荡产。

几年了,就在家歇着,什么也不干。幸好,手头还有些留着把玩的小物件,实在缺钱了,就拿一两样去文庙古玩市场换几个零用。

有了钱,先去花街的仙鹤池。他喜欢泡澡。有意思的是,泡澡时,他从来不去太早,估计上了不少人才去,说开始时的水“刮人”,伤皮肤,至于什么道理,他也说不出来。泡到微微出汗了,开始搓背。搓好了,伙计用热毛巾捂到背上,用力一拍,一旋,再随手往下一抹,快速递到他手上,他嘴上说着“舒坦舒坦”,迅速在前胸一抹,就歪到躺椅上,盖上浴巾,叫伙计泡杯浓茶,“杀杀口”,然后,再叫伙计“丫”(剖)一个青萝卜。淮城澡堂里的青萝卜都挑大小差不离的,论个儿卖,一个价。伙计一手握着萝卜,一手握着弯头小刀,“咔咔”几声,裂开一个“井”字口,里面也是青碧如玉。他吃的这种萝卜,叫钵池山青萝卜。汪曾祺在《萝卜》一文中写过:“我在淮安头一回吃到青萝卜。曾在淮安中学读过一个学期,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来我到天津吃过青萝卜,觉得淮安青萝卜比天津的好。”汪老强调“青”,就是指里外皆青,这种萝卜只有淮安钵池山才有。青,脆,带着丝丝甜。清人袁枚吃青萝卜也有讲究,只吃中段以上,说靠后的地方水分少,不甜。

喝了茶,吃了萝卜,就睡上一两个钟头。别人醒了穿衣就走,他起来再叫伙计上一杯茶,这杯茶他只喝一两口,说是为了“醒迷”。

这天,出了浴室,袁林清碰上好友杜愚诚、于际云,于是叫上他们去车家老馆喝点小酒。车家老馆是车桥的老板车人顺开的,淮扬菜正宗,最有特色的是大煮干丝和青萝乌仔羹。据说,车人顺的祖辈接待过河道总督靳辅、军阀孙传芳,父辈接待过国民党要员韩德勤,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但是,馆子并不大,价钱也适中。

几杯酒下去,袁林清就有了愁绪,眼睛朝着窗外,似乎就他一个人在喝酒。

杜愚诚说他:“林清,你这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袁林清说:“愚诚,你不晓得,人呢,想的那样东西得不到,反而不怎么愁,愁的是,有了以后,又他妈没了。”

杜愚诚接过话来:“嘿,不就是做生意亏了嘛,遇上好买卖了,如果缺钱,我和老于帮你想想办法。”

后来,袁林清真的遇到了一桩好生意,还真的是杜愚诚和于际云帮了他大忙,让他东山再起了。

十几年后,杜愚诚驾鹤西去,袁林清在桃花坞陵园为杜愚诚买了一块墓地,那是本地最好的陵园,只是价格昂贵,连地皮加造墓,得好几万。袁林清眉头没皱一下,把钱都出了。

清明时,袁林清、于际云相约去桃花坞扫墓。黑色大理石上,“杜愚诚之墓”几个字,遒劲,端庄,是本市最有名的书法家庄德晖的手笔。那是袁林清特地上门求来的。庄德晖没收他润格,袁林清以一份厚礼代替了人情。

于际云感慨道:“林清啊,你这讲究人让老大也讲究了一回。”

袁林清说:“其实,老大才是讲究人。”

袁林清越来越老了,生意上的往来基本断了。他说做他这一行的,老了固然更有经验,但是老了也容易犯糊涂,到了一定年龄,错误就犯不起了,不如在家玩着,安安稳稳度晚年。

每次去桃花坞,他都要带上一瓶好酒。老伴说:“上坟要这么好的酒吗,你也是太讲究了……”

猜你喜欢

青萝卜行当讲究
平凡的孩子
卫青萝卜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研究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青萝卜护绿与热泵干燥动力学研究
健康吃饭有讲究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津翠”青萝卜新品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