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引领深度学习 培育法治意识素养
——以选择性必修二“心中有数上职场”为例

2023-04-14王亚蕊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者法治意识

王亚蕊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着眼于培育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法治意识素养是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导向型教学以学科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在完成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习得新的知识,培育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情境变化的素养与能力。

高中生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交替期,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劳动就业与创业经营是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两种主要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法的意愿、提高自觉用法的能力,有助于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就业创业观。下面笔者以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第二框“心中有数上职场”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任务引领实现深度学习,助力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与落地。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真实的学习,人类学习智慧的发挥强烈地依存于情境,而情境是“运用学科知识、执行任务,展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平台,所以只有把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这种被连接起来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深度理解,因此教学创造的要诀就在于情境的塑造。

学习并非存储式教育,并非直接往头脑里灌输正确的知识,深度学习强调在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中建构新知,真正的知识以原有的经验为脚手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坚持生活应用性,将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知识就是在这种真实性经验的梳理与整合中产生的。

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共享经济参与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20 年约为8.3 亿,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 400 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 万,同比增长约1.3%。2021 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 881 亿元,同比增长约9.2%。同时,互联网平台用工引发的劳动用工争议数量也明显增加,2020 年至今,珠海市共受理此类法律援助案件6 件,接待法律咨询45 人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18 764 人次。2021 年,江苏法院新收劳动争议一审案件43 327 件,同比增长了14.79%。

在“心中有数上职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立足于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也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长远发展所需,紧密结合我国共享经济呈现出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的社会实践,以劳动关系领域乃至全社会持续关注的话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创设学科任务型教学情境,选取了“外卖小哥醉驾求抓”“快递小哥被迫离职”和“美团骑手受伤死亡”典型案例,设置任务:(1)说明案例中劳动者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2)请分析这些案例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具体案件聚焦快递、外卖等行业现状的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描述与分类”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活化教材,介绍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成为劳动者所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识,明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二、强化任务探究,提升学科思维

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深度学习从揭示问题开始,是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总称。”应试教育课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问与答的丧失,深度学习的课堂要建立问与答的连接,保持连续问与答的状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在一个个任务的探究中学生学会提问、思考新困惑、解决新问题,产生丰富的智慧能量,提高自己即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同时通过在可供对话的情境中的合作探究、协同学习,培育社会性,提升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

深度学习不是教师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要借助与不同的人、事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在“心中有数上职场”一课的教学中,展示所搜集的案例素材:(1)浙江温州一快递小哥酒后驾驶三轮车被查,主动向交警表示“求抓”。交警反问其原因,该男子称工作太累又无法辞职,希望被抓能休息几天。(2)张某通过网络招聘入职某物流公司珠海分公司,从事快递派送工作,双方口头约定了工资支付标准。上岗后,张某经历了“双11”“双12”期间的超负荷工作,但公司并未足额发放工资。后公司将张某移出工作群,致其无法继续正常工作,被迫离职。张某想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但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在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上存在困难。(3)李某是某商贸公司聘请的“美团骑手”,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约定李某自行准备用于送餐的电动自行车,公司未为李某缴纳社保。2021 年1 月,李某在宿舍给电动车充电时因电动车锂电池故障引发火灾,致李某死亡。公司认为该事件与公司无关,同年5 月,李某家属申请工伤认定,珠海市人社局认定李某为因工死亡,但公司拒绝进行赔偿。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情境素材,进一步提出问题:(1)故意醉驾求抓可行吗?他还可以通过哪些有效的办法达到目的?(2)张某和李某家属该如何维权?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联系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表格,在完成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的学科任务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认知能力,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现实社会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借助于同他人、同自己的对话,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养成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

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律保障问题为探究话题,不断展开“对话性”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活跃在当下,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专业见解。通过剖析实例,明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感受法律的温情与威严;联系依法治理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有效性,增强对法治让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的认同;列举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论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办事的意义,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体验任务活动,指向素养落地

深度学习是寻求意义的学习。在落实每节课的小目标的同时,教师要意识到更大更高阶的目标与意义,考虑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让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意义。第七课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法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知道在遇到劳动争议时要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与建设者,要拓展学习者的自我世界,帮助学生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

2021 年7 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心中有数上职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对当前社会中相关法律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鼓励学生成为胸中有法、心中有爱的人。笔者设置了“我是小小法律明白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任选一项任务合作完成。任务如下:(1)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宣讲行动;(2)联合法律服务援助中心,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法律志愿服务、上门服务。

结合现实需要,设置预测与选择的学科任务,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适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有能感,促使学生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真正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使法治意识素养切实落地。

在完成环环相扣的任务活动过程中,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信仰,使其最终转化为法治行为,为未来学生明明白白工作、清清楚楚维权,心中有数上职场做好铺垫!

2022 年11 月9 日,2022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嘉兴的乌镇开幕,峰会以“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的首届年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网络)

猜你喜欢

劳动者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