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大伟:回到家乡写家乡

2023-04-14翁炫

莫愁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宿迁作家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翁炫

姚大伟

笔者与姚大伟相识于江苏文学院举办的青年作家班。

江苏文学院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与南京大学共建。在开班仪式上,江苏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邵峰科介绍,本期作家班中,有两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已入选省级项目。其中就有姚大伟,他的作品《新居》入选第八批江苏省“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

随后,笔者了解到,这位来自宿迁的青年作家,在工作之余,常年“奔跑”于宿迁的老街小巷,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宿迁这座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不断向前“奔跑”的姿势。

家乡情结,他决定回宿迁写宿迁

1989 年,姚大伟出生在现在的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楚街道前庵居委会。随着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他亲眼看见一幢幢高楼大厦从荒芜土地上拔地而起。当年少不更事的他能想到的词是“壮观”“惊奇”,“宿迁一天一个样子,变得越来越像大城市。”姚大伟说。他的家乡情结就这样在心底埋下了种子。

姚大伟的大学是在南京读的。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宿迁,也是第一次见识“大城市”。所以,大学毕业时,是留在南京还是回宿迁?他陷入挣扎,“在别人眼里,回家是不明智的,是在走下坡路,走死胡同。我也问我自己,但一团糨糊,没有答案。”

一天,在图书馆里,姚大伟重新读起了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毕业去与留的问题有了答案,他毅然决然选择回家。“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宿迁。我爱宿迁,一如贾平凹爱着商州。”姚大伟说。

回到宿迁后,姚大伟做过城管,当过记者,后来又凭着一腔热血去乡村支教。支教的第二年,随着最初的热情褪去,他有些彷徨、害怕,怕时间就这么过去。

那时候,他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对其中的一些句子,感到心有戚戚焉。比如,“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的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我不相信,一块好的木头,就这样完蛋了。”姚大伟说:“作者这是在说他自己。我读了,发现也在说我。于是我开始写作。我不能任由自己这块好木头就这样腐烂。”

当时,和姚大伟一起支教的还有一位扬州女孩。姚大伟写了一篇散文叫《支教的扬州姑娘》,发表在了《扬子晚报》上。此后,他一发不可收,陆续在《青春》《楚苑》等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四百多篇文章。

到了2017 年,姚大伟又开始了新的焦虑,“我是不是就这样写一辈子呢?”他给不了自己肯定的答案,但他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写更有价值的内容。

姚大伟开始重新审视宿迁,这就有了后来的《2018:新盛街笔记》《1958:骆马湖移民纪实》等一系列记录宿迁城市变迁与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作品。

回到现场,记录奋斗者的身影

新盛街地处宿迁中心城市老城区核心地段,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提起新盛街,老宿迁人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条泛黄古旧的道路,曾经的吆喝叫卖声、邻里问候声仿佛就在耳旁,它承载着宿迁城市记忆中的历史遗存。

2017 年,姚大伟去新盛街采风时,新盛街正处于改造阶段,各种大型机械在作业,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自此至2019 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姚大伟出入新盛街每一栋将拆半拆的建筑,拍照记录,探访老住户,借他们的视角、经历,来真实还原新盛街街景方位、人文趣事。

姚大伟告诉笔者,那段时间,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在了采访和写作上,光是录音就长达几百个小时,写的稿纸更是用完了两个记事簿。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12 万字的《新盛街笔记》,于去年年底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前进中的宿迁留下了奋斗者脱胎换骨的瞬间。与此同时,笔者在“宿迁发布”公众号上看到,2023 年1 月11 日,承载着传承历史记忆、汇聚宿迁文脉功能的新盛街焕然一新后正式开街。

移民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沂河治理工程,开启了新中国治水的新纪元,奏响了淮河治理的新乐章。说到沂河治理工程,就不得不提骆马湖移民。1958 年,骆马湖区五万多移民,舍家弃田携儿带女奔走异乡。2019 年,写完《新盛街笔记》后,姚大伟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宿迁所有的乡镇,采访了近五百位老人,写就了《1958:骆马湖移民纪实》。“非常大的工作量。一个人采访,一个人整理录音,一个人反复读材料,一个人找叙述方式,一个人调试状态。”姚大伟说。那段时间,他早出晚归,水杯没水,走到谁家,就向谁家续水。

目前,姚大伟正准备写宿迁的“旱改水”工程——20 世纪50 年代,原宿迁县为了改变千百年来该地的旱涝频发、“靠天吃饭”的困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实施了轰轰烈烈的“旱改水”工程。“旱改水”工程,把当初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如今的“鱼米之乡”。“‘旱改水’的背后是宿迁人民的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精神。我们年轻一辈,有责任去弘扬和继承这样的精神。”姚大伟说。

孜孜不倦,寻找打开宿迁的视角

姚大伟的系列作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姚大伟已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021 届青年作家班学员、江苏文学院第九期青年作家班学员。

笔者仔细读过姚大伟的系列作品,有两个深刻感受。第一个感受是,姚大伟有深厚的采访功底。姚大伟记录宿迁时代变迁与蓬勃发展的系列作品,都是来自一线采访,其内容有深度和广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直击深处。但是,他不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姚大伟告诉笔者:“所谓的采访功底,就是提前做好功课,回到第一现场,找到当事人,把自己投身其中,去感知感受感悟……其本质就是花时间。需要多长时间,我可以付出多长时间。”

第二个感受是,姚大伟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创新叙述方式。“我一直在寻找打开宿迁的正确方式。”姚大伟说。

多年来,姚大伟一直在别人的故乡里闲逛:王稼句的苏州、罗文华的扬州、薛冰的南京,还有沈嘉禄的上海、方方的武汉、阿成的哈尔滨、黄永玉的湘西和李娟的新疆,还有虚构的文学故乡,如鲁镇、刘镇、木基市、香椿树街。

在姚大伟的心中,宿迁区别以上所有城市。“它是新的、流动的、少有起伏的。它是一步一步的推进、一点一点的积累,最后,终于大厦筑成,鞭炮齐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宿迁给人的印象,就是撸着袖子,露着干瘦的手腕,一脸精神地打着:当里个当,当里个当,向前进,向前进。于是,我开始实地考察、走访、做笔记,在宿迁的大地上自我放逐。我执着于新式的建筑、城市的扩张、夜市的变迁,我把宿迁描绘成一个奔跑者,就像它在江苏地图上那样,脚步飞扬,双手张开,准备触线。”

但是,姚大伟始终没有找到打开宿迁的正确方式,“打开故乡,或许没有最正确的方式的一本书。让我想到,叙述是有局限的,但局限里也有不一样的精彩。就像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作为作者,我只能提供一个打开故乡的视角,让外乡人或是家乡人,跟随我的视角参观游览。”

猜你喜欢

宿迁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宿迁,宿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