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终南文化视域下王维及其诗作中的隐逸观

2023-04-11杜静雯

科学导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诗作王维

关键词:终南文化;王维;诗作;隐逸思想

终南文化涵盖范围广泛且意蕴深厚,从《诗经》至清代皆有題咏者,唐代之终南更是诗人关注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王维的一生与隐居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王维的隐居之所,终南山对其审美心态与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本文以终南文化为切口,结合诗人的诗歌作品与生平经历,试分析王维隐逸观念的成因及其思想内涵。

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山”。在当今,终南山通常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位于西安城南。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终南山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慕名前往,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甚至隐居于此,渐而孕育出包括隐士文化在内的博大精深、余韵悠长的终南文化。终南文化以终南山为载体,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之大成,带有深厚的根性文化特色,是中华文化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多样性为终南文化的特点之一。终南山人文资源丰富,涵盖范围广泛,因众多文人雅士的聚集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立,有关这条山脉的轶闻事迹和民间传说流传不断,最终构成了终南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终南捷径则是诞生于其中之一的唐代社会中的重要文化现象,源自唐朝武则天、中宗时期的士人卢藏用。据记载,卢藏用隐居终南山,以退为进,以此获得了清高的名声,从而被武则天召见,受到器重与提拔。因此,后来人们用“终南捷径”一词形容入仕的便捷途径。

王维很早就有过隐居的经历,但纵观其一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轨迹,相较于中晚年,早期王维的隐逸思想并不完全纯粹——只是以隐居作为“登龙术”,走“终南捷经”。因为此时的王维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具青春活力、焕发着朝气蓬勃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如他在诗歌《哭祖六虚》中写道:“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早期的王维壮志凌云,极具少年意气,进入长安的目的本为谋取功名,在脚跟尚未站稳的情况下,怎会心甘情愿、实实在在地去隐居呢?因此当时王维的“隐”并非真正的隐,更多是想借隐居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除此之外,王维被贬后隐居于终南、嵩山期间,并未与外界彻底隔绝,反而依旧密切关注朝廷的动态,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以待被举荐召回的时机。因此他曾写诗给时任宰相的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言辞恳切地表达出自己想要重回官场的愿望和强烈的入仕之心。王维的一生都与仕途紧密相连,即便是在思想与心境都产生巨变的中晚年时期,他也终究没有决心彻底远离朝野,决绝割断仕途之路。因此,早期的王维进入终南并未望峰息心,最终目的都是要进入仕途。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终南山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中部,侔色揣称,钟灵毓秀,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位置优势,还是代表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地理交汇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终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温床上孕育生长,天然具有一种集天地之精华、与自然合为一的精神高度。终南山不仅是一处拥有优美自然景致的绝佳赏玩之地,亦能为隐居山林的闲逸人士提供清幽住处,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的享受。

开元二十四年,王维的官途遭到了李林甫的严重打击,母亲的逝世更是使得他跌入人生低谷,于是正值壮年的王维再次选择隐逸。辋川属于山林地,自然环境优越,且交通便利,是王维归隐的理想居处。因其位于终南山东北边缘之一隅,按照当时人对蓝田一带地方的称名习惯,亦可将“辋川别业”称为“终南别业”。

从当时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辋川时期的王维已不再如年少时那般意气昂扬,尽管仍保持着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复杂黑暗的官场却致使他身心俱疲。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球》中王维写道:“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表达了他对早年奔波于仕途、追求政治生活的深刻反思,也鲜明地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在《归辋川作》一诗中,“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又体现了其内心的惆怅孤寂与悲凉落寞。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始终有太多的牵挂,致使其无法彻底脱离仕途。此时王维的心态已经不像早年那般个性鲜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束缚,使王维像众多南朝文人一样开始寄情于山水,渴望在自然景物中寻求心灵的平衡和自由。王维此时的“隐”依旧是不彻底的,只不过是他既可逃离世网、保全自身,又可怡情养性、愉悦身心的权宜之计,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亦官亦隐。

终南山地带是儒释道三家的策源地之一,各种文化在此互补合一,相得益彰。西周建都终南山下,确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乐制度,成为封建社会文化的重要发端,直接影响孔孟儒家文化及百家学说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八宗里,有六宗都发源于终南山一带,足见终南文化在佛教史上的重要性。因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终南文化堪称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终南山的佛寺文化对唐代众多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王维的诗作中也可见一斑。

除了上述终南捷径与辋川别业展现出王维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成分,终南山中的佛寺对王维的佛禅观念也具有一定影响,如其在《游悟真寺》中写道:“闻到黄金地,仍开白玉田……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参禅悟道是王维一生特别是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佛禅思想对王维晚年隐居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促使他对人生进行深刻的反省思考,诗人的审美理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佛禅的审美情趣影响至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转衰,晚年的王维被叛军俘获,被迫做伪职。这一段生活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痛彻心扉的耻辱和无法抹去的阴影。这场浩劫无疑使王维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酬张少府》中他写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里,渔歌入浦深。”全诗充盈着一份清冷寂静、闲适自在、惬意淡然的情感氛围,由此可以看出王维在看破红尘后宁静祥和的心境,以及淡淡的孤独和落寞。从此,晚年的王维生活主要是奉佛习禅。在尴尬无奈、孤苦无依的境地之中,佛禅思想给王维纠结痛苦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在《与魏居士书》中,可以观察到王维晚年的心态已是大彻大悟、豁然开朗、心胸澄明,与前期思想潜藏的痛苦郁结相行甚远。因为“身心相离,理事俱如”,所以无论道通与否,都可以做到无往而不适。此时王维内心深处已经失去儒家精神对现实社会的执着追求,转向了对心灵的彻底归隐。

结合终南文化对王维及其诗作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诗人本身的隐逸思想,还有助于重新审视终南文化与华夏诸多民族文化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古往今来,地域空间影响文人心态,文人在其背景下的创作又反馈给当地文化。因此,在与终南文化的相互影响下,王维将自然山水诗的创作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彻底融为终南文化的一部分,为后世提供了其极具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全唐诗》第四册,[唐]王维,中华书局,2008年版.

[2]陈允吉.王维“终南别业”即“辋川别业”考——兼与陈贻焮等同志商榷[J].文学遗产,1985,(01):45-54.

[3]张红.王维的“终南山”:兼论盛唐山水诗的转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5):99-106.

[4]赵玲玲.文体学视野下的隐逸文学考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1):40-44.

[5]谢保杰.关于“终南捷径”——对唐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的考察[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88-89.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杜静雯)

猜你喜欢

诗作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谁是谁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金代女性作家及其诗作考略
浅析加里·斯奈德生态诗作中的自然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