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议非遗技艺融入校园课程

2023-04-10杨军日全国政协委员

祖国 2023年5期
关键词:进校园技艺中华

文/杨军日(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2022 年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都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落实国家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我国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有助于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专注力、协调力,在精细劳动中激发其“手巧促心灵”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深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智慧文明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助力民族自信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具体建议:

精准施策,助力实现融合创新。建议将此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支持,助力非遗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项目在有关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实施落地。这有助于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爱国爱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创新,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沁润到孩子身上,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承载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

杨军日委员

聚焦校园,打造文化传承主阵地。建议在学校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文化传承保护教室,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融合爱党爱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内容,围绕课程建设、工作坊建设、举办各类非遗技艺讲座,展览展示,让学生们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接触了解、学习非遗技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集体验、学习、传承为一体的教育机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融入课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校园”。建议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非遗课程融入思政课、语文综合实践课、美术课、体育课、四点半课堂等课程里,构建多层次非遗课程教育体系,让非遗从“进校园”,转化成为“在校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鼓励传承,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建议鼓励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协会带头人发展壮大,鼓励支持非遗与教学融合的传承人、文化企业,项目支持研发专业课程体系,编写非遗教学书籍,结合当地非遗资源,挖掘地方文化技艺,传承人与学校结对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进校园技艺中华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