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浅予在上海时期的职业实践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2023-04-10

大众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速写中国画漫画

芮 毅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1925至1937年在上海时期的职业实践,是叶浅予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叶浅予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主要靠自己边工作边学习,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逐渐深化,总结出“目识、心记、臆测”的写生规律和“漫画-速写-中国画”的创作体系。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叶浅予的职业经历、社会背景、艺术观念,探讨多种职业实践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叶浅予在上海时期的职业经历

叶浅予上海时期的职业经历主要是围绕美术相关行业,这个过程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借鉴学习(1925-1932)、民族化改造(1932-1935)、应用创新阶段(1935-1937)。具体步骤是:以工作中学习到的美术知识为借鉴,建立初期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聚焦真实的社会生活,研究人物形态,开始转化为用写实手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表达;探究本民族文化自身的艺术价值,在漫画和速写中应用中国画笔墨,创造出中国画的新形式。

一是1925年到1932年的借鉴学习阶段。初到上海的叶浅予,由于考学和家中产业经营的失败,迫切需要工作解决生计。因此这一时的艺术实践基本上是为了自身温饱,不得不按照社会的需要而安排的。在工作中叶浅予艺术语言和形式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造型能力提高很快,为之后的漫画创作打下基础。

童年叶浅予受家庭影响和熏陶,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利用“一技之长”得到了三友实业社广告部的工作,成为他走上美术道路的起点。1926年,经介绍又进入中原书局,从事小学教科书插图和门市部橱窗广告绘制,正式进入文化行当工作。其后还画过舞台布景和花布设计,一年后开始创作漫画并向《三日画报》投漫画稿,结识了主编张正宇、张光宇兄弟,并通过张氏兄弟进入了上海文化圈,同黄文农、王敦庆、鲁少飞等一同活跃在漫画界,开始了职业漫画生涯。此外还画时装设计图,并被聘为设计师。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经历,叶浅予接触到了广告业和印刷业和服装业,在创作形式上明显受到了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叶浅予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工作中的所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为之后民族化改造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是1932年到1935年的民族化改造阶段。1932年叶浅予开始为《晨报》创作《王先生别传》,意识到写实的重要性,开始取材社会生活,彻底从模仿西方艺术形式中跳脱出来,造型能力开始深化。到1933年秋天,墨西哥画家柯弗罗皮斯访问上海,叶浅予学到了速写的本事,并且将西方的速写改造为深入生活记录形象的手段,开始对事物更加本质的探索,是叶浅予艺术道路的一次重要转变。叶浅予将西方的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改造,创造出符合中国社会现实与大众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和语言。

三是1935年到1937的应用与创新阶段。从1935年为《庸报》创作《王先生北传》开始,北上的见闻让叶浅予认识到社会更加丰富和真实的一面,为此画了大量速写作品并结集出版《浅予速写集》《旅行漫画》。叶浅予将工作中所学内容广泛应用并不断创新,使得速写的影响开始扩散,开辟了“速写漫画”这一门造型艺术。1936年在南京举行画展中结识张大千,艺术道路出现了新起点,叶浅予对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有了认识,在漫画和速写中开始运用中国画笔墨,使得速写与中国画紧密联系并互为影响,这一创造性的写生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画的改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表1 叶浅予在上海时期的职业经历统计

二、职业实践对叶浅予绘画题材的影响

近代城市发展,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当时中国的其他区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初到上海的叶浅予只有十八岁,对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社会面貌充满新奇,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两毛钱饱眼福》源于对这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初印象。之后叶浅予以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借鉴美国漫画《Bringup Father》,创作了长篇连载漫画《王先生》,表现都市中小市民阶层的生活,成为社会有闲阶层茶余饭后的笑料。因生活经验有限,题材始终局限于表现家庭小纠纷,画来画去总逃不出王陈两家之间的男女关系,有时不得已还需向《笑林广记》之类的古代笑话寻求帮助。在此阶段的艺术创作以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形式语言为主,创作题材还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简单描摹,为了谋生而迎合娱乐大众的需要。

叶浅予成为《上海漫画》编辑和《时代画刊》的主编后,编辑部逐渐发展成为“海派文艺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中心”,叶浅予接触到了社会中各色人士,眼睛逐渐转变视角,内容涉及社会的多方面,同时他意识到漫画的力量和社会责任,开始探究社会阶层里的复杂人性,表现社会的弱点和矛盾,题材上开始批判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黄茅是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王先生》:“描写典型的小市民生活百态而加以尖锐的嘲讽,作者创造王先生,小陈等几个角色的典型,也就是代表当时社会上若干人物的个体,从每一角色的行动,生活环境,习惯上看见社会的群体,单这一点,在当时的连环画中已是进步的了。”②

直到1930年前后,叶浅予接受了《晨报》画《王先生别传》的任务,思路才开始活跃,这一时期叶浅予接触到了社会的上层,才真正意识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目光逐渐走出家庭,表现社会大关系,揭示社会成分之间的矛盾,题材从描绘小市民的生活转向对旧社会的政治批判,扩大了读者圈子。叶浅予的创作题材开始立足本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比《Bringing up Father》的表现内容已经丰富很多。到了1935年,叶浅予开始积极南下,寻找产生社会矛盾的真正原因,在南京见识到官场的腐败后,题材开始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作品一改往日娱乐大众的轻松。叶浅予认识到在这个倒行逆施、矛盾丛生的旧社会中,描写黑暗才能衬托光明的美好,因此《小陈留京外史》和《王先生到农村去》也遭到国民党的警告被迫停止。

三、职业实践对叶浅予造型能力的影响

“我的造型能力基本上是从各种职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③,上海时期的叶浅予将创作和职业实践结合,早期叶浅予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打开了学习的视野,中期为了提高漫画的表现力,开始画速写,锻炼不畏惧任何实景的写生功夫,是叶浅予美术事业的一次重要转变,后期领悟到表现现实人物的必要性,成为运用中国画笔墨的起点。

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进入中国,影响涉及了几乎所有美术领域。到1925年,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已经从被动发展为主动,并且逐渐适应中国的地域特点,形成了属于中国的新艺术特色。建筑家具、服饰穿戴、工业产品、纺织产品、印刷产品都呈现出中西兼容的风格特点,如叶浅予为《子夜》创作的插图,从其中内容可见这种流行因素在当时的影响。

茅盾在其《子夜》中描写道“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④,南京路上几家大商场的广告牌画笔泼辣,色彩夺目,成为叶浅予学习的榜样,其中包括蒋兆和给先施公司画的广告画,新中国成立后叶浅予和蒋兆和提起这件事时,都认为画广告这个职业对以后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印刷业的繁荣为传播新艺术风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漫画》有时翻印外国画报的新闻图片,对叶浅予影响比较大的有《大陆报》《三藩市日报》《图画伦敦》《punch》《vogue》等杂志,受到启发的叶浅予开始学习新式图案,突破传统样式,极具装饰性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视觉感受,强化了线的表现力,这种抽象的、装饰性的线性美使得叶浅予开始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去塑造艺术形象。线的性质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如都以速写入画,叶浅予的用线与黄胄有很大区别,黄胄强调“繁” 而叶浅予突出“简”,他的人物造型线条简练,掌握了对线条的抽象表达和归纳提炼的能力,其中一部分作品更是特别放慢了笔速,不断推敲人物造型与线条组织的关系,几易其稿的过程中不断再创作。在叶浅予速写与插图展览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稿子精心绘制最终并没有变成中国画作品,但由于作品极富线性美感依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1933年叶浅予为了更加深入地表现生活,将杂志中的墨西哥漫画家珂弗罗皮斯的社会速写变法用之,用速写将人物形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与外在形象的关系,眼手配合逐渐默契,反映形象思维由慢到快转变,叶浅予的造型能力开始深化,总结出“目识、心记、意测”的写生规律。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掌握了人体结构的运动特征,所以他的作品始终能够留存转瞬即逝的神采和姿态,准确又微妙,夸张又传神。“晚年叶浅予在紫竹院公园散步途中竟偶然遇到为当年做时装设计师时的模特,几十年没见却认出对方并叫出了准确名字”⑤,可见大量的历练和绘画经验让叶浅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记忆力。

在叶浅予之前,速写仅仅作为美术造型训练中的一种手段,并没有把它作为深入生活中记录形象的手段,叶浅予的尝试成为美术界的新风尚。他的速写作品极富线性美感,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所采用的以速写取材生活的创作经验至今都产生着影响。

1936年,叶浅予因一场文化活动结识张大千,接触到了中国画的写意意境,并且领悟到中国人物画表现现实人物的必要性,开始在漫画和速写中运用中国画笔墨,他的速写作品由漫画速写变成毛笔速写,开始为他转向中国画创作服务。1941年在苗乡写生,决心从漫画式的塑造手法转向中国画独特的传统造型,使得速写与中国画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促使速写成为写实主义与中国画之间的桥梁,这一实践对中国画的发展意义深远。

四、职业实践对叶浅予艺术思想的影响

上海时期的职业实践使得叶浅予艺术观念快速成熟,其作品最初从谋生属性到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最后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去创作艺术作品,为叶浅予成为民族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20年代中期的上海,画社会讽刺画的人并不多,受到沈伯尘和黄文农讽刺漫画的影响,初入画坛的叶浅予就采用了当时颇具争议的社会讽刺漫画,可以看出叶浅予非常具有批判精神,这样的精神一直贯穿叶浅予的一生,以讥讽和诙谐的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但由于年纪小,阅历少,早期的批判精神还停留在迎合大众来谋生的目的。

在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后,叶浅予的艺术思想发生了飞跃,他认识到漫画的力量,开始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用漫画抚慰大众的同时唤醒民众,剖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社会,抨击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作品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美术评论家黄蒙田所说“叶浅予已经认识到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些加诸人们身上以痛苦的事情。”⑥

《上海漫画》创刊的初衷是支援罢工,五卅运动让叶浅予深刻感受到了“惊心动魄的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的国家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爱国意识高涨。七七事变的发生,激起了叶浅予抗日救国的决心,作品对旧社会的政治批判被迫停止,开始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1937年叶浅予赶往南京组建抗日漫画宣传队,临行前将手稿全部藏于租住的亭子间内,返回寻找已全部丢失,这些作品的遗失与王先生的退场代表着叶浅予上海创业阶段结束。叶浅予的艺术思想在职业身份的转换中逐渐深刻,使其艺术观念具有关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民族精神,他走在抗日前线和后方进行宣传,以另一种方式发挥漫画的战斗功能,让漫画不再是报刊的尾巴和屁股,而是冲锋陷阵的庞然大军。

结语

叶浅予在多种职业实践中吸收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和风格,锻炼了扎实的人物造型功底,艺术思想逐渐成熟,他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叶浅予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聚焦现实,启示我们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作品。他在创作中坚持立足传统,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并将其民族化、本土化过程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注释:

①叶浅予.叶浅予自传:自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65.

②黄茅.漫画艺术讲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28.

③叶浅予.叶浅予自传:自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10.

④茅盾著,叶浅予绘.子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

⑤笔者于2022年9月6日采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内容。

⑥毕克官,黄远林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119.

猜你喜欢

速写中国画漫画
中国画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蹲连”速写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