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新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探究

2023-04-10秦闯

科技风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工科就业指导机遇

摘 要: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举行研讨会,讨论新工科建设问题,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6月,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突破的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新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是新工科建设必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新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所在新工科专业,探究改善新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为逐步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就业指导;机遇;挑战

2017年以来,为主动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教育部推动新工科建设,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各高校纷纷响应新工科建设精神,把“轰轰烈烈”的理念倡导转向“扎扎实实”的推进落实和质量提升,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开展新工科研究和事件项目,新增一批新工科专业,探索新工科教育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方案,响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为我国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1]。新工科服务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分析高校新工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新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新工科就业面临的机遇

工业是强国之本,强大的国家一定是建立在强大工业能力基础之上。中国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处于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大数据、物联网以及高端制造人才需求非常大,新工科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于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挑战提供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界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落地,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催生了一批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1]。我们从大中型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R&D人员(指报告期R&D活动单位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全时当量,如下图,从2000年的9.2万人年到2020年的73.5万人年,年均增速超10%。可以看出新工科技术、人力投入仍在加速。新工科的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驱动力,也为新工科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新形势下新工科就业挑战

就业市场萎缩。中小企业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从数量规模看,全国企业数量达到4842万户,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从吸纳能力看,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3]。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受限,供应链断裂,订单减少,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不得不收缩规模,减少新员工招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需求结构有所调整,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于需求结构调整,相关行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滞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发展对传统行业构成的影响等也造成了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实践能力下降。新工科专业针对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升级传统工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重点加強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嵌入式培养的新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具备开发、集成、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应用能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然而在现有条件,学校、企业很难提供这样的实践环境。新工科专业建设所需的教学实验工具还有一定缺口,如工业互联网是一个需要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的新工科领域。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新工科大学生通过一种实践引导的自学模式开展项目式实训,需要在线实验平台和工具的支撑,这些在新工科建设初期,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相关教学实验工具很难配备。

竞争压力增大。2000年高校毕业生约为107万,到了2022年已突破1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反而成为学历的基本,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专业技能等,甚至要求大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随着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一些工科专业人才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剧该专业学生就业竞争。

就业意愿降低。随着研究生扩招,新工科本科生选择国内升学比例快速提升,以2020年研究生招生为例。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110万人,招生人数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医学、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其中工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9.37万人,占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36%,占比最大。受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影响,近些年考教师编制、考公务员热等话题经常冲上热榜,有就业、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不愿意在本专业就业,更希望追社会热点。笔者通过对本校2021届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愿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的学生仅占65%。

三、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新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新工科的内涵强调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5]。在新形势下,新工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新工科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探究出适应本校的就业指导对策。

(一)注重交叉融合,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工科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新工科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释放的人才需求。立足学校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启动校地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的“三联三融”工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促进了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笔者所在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智能制造、装备联合创新实验室,采取校企导师引导、学生自主研学的机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助推平台、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工作坊,着力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工科产业传统需求并引领工科产业未来发展,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提升新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和产业认识,把以往的被动求职观念转变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分别与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合作成立产业学院,与当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校更好地融入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职业认识,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新工科职业教育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深化大学生加强对新工科专业认知,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的人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行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领域就业创业。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实践调查活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内容结合就业形势,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打造“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重视课程实践环节,不断深化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引导新工科专业大学生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综合分析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需求等影响下,依据个人的人格类型、新工科工作崗位认识等因素,形成适应个人发展的职业观。结合“工匠精神”“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新生入学后各种的不适应,积极组织完成新生的职业生涯测评工作,并形成个人生涯规划手册,很好地引导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学习正轨。

(三)发挥思想引领,提供贴心暖心服务

传统制造业技术成熟,员工收入普遍不高,工作条件艰苦,发展前景有限。新工科大学生由此产生误解,对新工科产业前景产生怀疑,逃避就业,甚至不愿意在工科行业就业。专任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工科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工科在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大战略作用,引导新工科大学生建立职业自豪感,把国家和人民需要放在首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慢就业、有业不就等现象,提供贴心暖心服务,为大学毕业生打通就业前“最后一公里”。一是增加线上招聘会场次,学校校园线上线下常态化、规范化的举办大、中、小型招聘会,做到“小规模、分专题、高频次”举办招聘活动,基本形成日日有信息、周周有宣讲、月月有招聘的工作布局。开通网上用人单位与学生一对一视频面试、实现远程学生与用人单位不见面签约。全年共计开展19场大、中、小型招聘会,参展企业2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开展企业专场宣讲会近百场,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二是建成线上毕业生用人单位库,截至2021年12月25日,学校91job智慧就业平台有用人单位4683家,1000人以上规模企业1318家,注册资金1000万及1000万以上企业3274家,5000万及5000万以上企业1948家,1亿及1亿以上企业1414家。三是点对点服务,学院面向未就业学生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微信群,毕业班辅导员在线答疑解惑,并针对未就业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兴趣领域等推送相关政策信息、招聘信息等,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

(四)立足学生发展,服务个性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育人理念,贯穿大一新生入校到大四毕业生离校。新生入校后,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评测工具,开展性格、兴趣分析,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能对自己性格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针对新生可能遇到的学习方式转变、专业迷茫、专业不感兴趣等适应性问题,开设专业导论、职业发展认知课程。通过对本校智能制造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以及专业导论、职业发展认知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对新工科的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知,专业认同感增强,专业满意度为9798%。进入大二,要积极响应“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的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工作环境与自身职业性格是否匹配,匹配程度如何?自己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否会感到压抑,能否发挥工作的热情?进入大三,尝试撰写简历,投递实习简历,模拟演练求职笔试和面试,通过一段时间的在岗实习,将专业课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入优质工程案例资源和科研成果资源、搭建虚实融合实验环境,解决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四阶段,建立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积极主动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动员学生线上投简历,主动对接企业,邀请企业开展线上宣讲,组织“云招聘”,搭建好就业大舞台。对考研学生做好心理辅导,为考研学生提供复习教室和面试教室,帮助学生“上岸”。就业困难以及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建立教师、辅导员一对一帮扶机制,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帮扶,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要做到就业服务,又要始终贯彻育人理念,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受教育者发挥主体地位,立足本职、拼搏奋斗,紧跟时代、砥砺前行,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中。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搭建服务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资源,提升新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求职能力。开展好就业服务,发挥好育人作用,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湘蓉.大变革时代呼唤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J].教育家,2022(31):6-8.

[2]赵瑾.习近平关于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论述研究——兼论“十四五”我国“走出去”的政策着力点[J].经济学家,2021(11):5-13.

[3]韩鑫.精准对接 助力就业[J].大众投资指南,2022(14):36-38.

[4]孔松涛,蔡萍,王堃,等.基于MOOC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制图能力提升[J].百科知识,2020(33):54-55.

[5]姜立秋,肖大薇.计算机类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探索电子世界,2018(15):50-51.

项目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中辅导员角色与职能研究(编号:2022SJSZ1262)

作者简介:秦闯(1989— ),男,汉族,江苏宿迁人,研究生,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新工科就业指导机遇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RCEP与房地产机遇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