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2010—2020)杨绛研究综述

2023-04-07金家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钱锺书杨绛散文

金家瑢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作为一位 “少产” 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杨绛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涉及面广,包括戏剧、散文、小说以及翻译,有着稳定的读者群体。她的文字冷静节制、朴素平实,折射了一位有底线的文人的智慧与清高。杨绛在写作上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政治、权力保持距离,以旁观者的视角和心态,坚守着知识分子的本色。其创作横跨80 年,有剧作《风絮》《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小说《洗澡》,中篇小说《洗澡之后》,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等,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进入21 世纪,杨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其作品的独特价值正逐渐被人们认可。随着新的研究视角的开拓,杨绛研究领域日趋活跃。本文简略梳理了近十年来的杨绛研究成果。

一、杨绛研究著作

2014 年以来,有两部杨绛研究专著相继问世,分别是于慈江的《杨绛,走在小说边上》和吕约的《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

早年侧重新诗研究的于慈江近年来潜心杨绛研究,他2014 年出版的《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一书是学界首部杨绛小说研究专著,也是首部杨绛研究专著,不仅有拓荒之功,也有不少独到的发现。譬如,于慈江注意到, “杨绛活的不是生命的宽度(或密度)和爆发力,而是生命的长度和柔韧力” ,[1]所以其写译实践走的是 “浅斟慢酌、厚积薄发的路数”[1]。作者为了避免研究取向的单一,注意从大处着眼,尽管选择从杨绛 “情有独钟” 的小说入手,却又特意结合杨绛的写译实践,深度解析杨绛小说写作和翻译的理念与理论(如作者指出:杨绛的小说写作理念与理论的形成既有不易察觉的渐进性与隐蔽性,又有较强的恒定性与持续性,集中地发表于20 世纪50—60 年代与70—80 年代这两个时段[1];杨绛的小说理念深受菲尔丁和奥斯汀等小说家的影响),进而从小说的写译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着眼,对杨绛及其作品展开了全面细致的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杨绛小说写译的特点,也填补了文论与译作方面对杨绛研究的空白。于慈江的这部专著也因之成为后续对杨绛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部研究著作。

2021 年适逢杨绛先生诞辰110 周年,吕约出版《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一书,从戏剧、小说、散文等文类入手,兼顾杨绛的写作风格,缕析了杨绛的文学世界中 “喜智” 与 “悲智” 两种情感倾向不可分割、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论证了这种 “悲喜” 双重性是对黑格尔所批评的 “精神力量的片面性” 的否定和超越[2]。吕约这部著作的新颖之处在于,除了将杨绛的作品按情感表达方法分为 “喜智” 与 “悲智” 两大类,还将杨绛80 年来的文学创作置于整个20 世纪文学史中细致梳理。作者深以 “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为然[3],分析杨绛作品时注重 “意义细节” ,发现了不少前人尚未注意的细微差别。譬如,作者将杨绛的散文划分为 “记” “纪” “忆” 三类,体现了巧思与用心。

二、杨绛研究论文

2010 年以来,在杨绛研究领域,知网上一共出现了大约46 篇硕士学位论文和110 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视角,微观研究相对较少,可约略分为如下十大类。

(一)着眼于知识女性与女性意识

陆素敏的《浅析杨绛作品中的新型知识女性》(《文学教育》,2020 年第8 期)一文从杨绛推崇的新型知识女性入手,研究杨绛作品中各异的新型知识女性的独立自尊等形象特点,引导读者理性审视新型知识女性的精神困境与生存姿态。对于杨绛来说,新型知识女性是她认同的作品人物;对于读者而言,新型知识女性是其生活姿态的参考范例[4]。海南大学吴燕的硕士学位论文《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身份的重建——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杨绛解读》(2011 年4 月)以女性主义为视角,通过细致分析杨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凸显她背依中西文化,如何处理女性意识与女性身份。

(二)着眼于隐匿人格与隐身意识

陈浩文的《在含忍与自由之间——论杨绛的文化人格》(《文学评论》,2020 年第4 期)这篇论文从隐身意识出发,研究杨绛作品呈现的退隐自适、崇尚天真的人格特点,以及身处卑微、冷眼旁观的生存智慧[5]。作者分析指出:在特殊时期 “退隐” ,但仍从事自己热爱的文学工作,是一种智慧;杨绛作为 “京派的外围人员” ,其 “隐匿” 的文化人格受京派文人影响颇深[6];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杨绛转而从事戏剧创作,写出了《弄真成假》和《称心如意》这两部经典之作,也是寻找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的结果。河南大学赵晨露的硕士学位论文《沙漠中的水井——杨绛文学创作中 “隐身” 意识的解读》(2015 年5 月)着重关注隐身意识对杨绛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态度的影响,探究其在杨绛文学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挖掘杨绛文学创作的内涵指向。

(三)着眼于理性精神与宗教情怀

山东师范大学李璐的硕士学位论文《杨绛散文中的理性反思精神》(2012 年6 月)主要是立足于反思的方式、内容和立场三个方面,详细评价杨绛散文中含蕴的理性反思精神。论文认为,杨绛受中西文化交互影响,清楚知道中国近代社会弊病,因而能在写作中时刻保持清醒和思考。西北师范大学张惠的硕士论文《杨绛的宗教情怀及其文学阐释》(2010 年6 月)主要从家庭成长环境、教会学校教育、婚姻生活美满三方面入手,论述宗教情怀在杨绛身上如何形成,又如何与其文学创作相互交织、彼此影响。

(四)着眼于文本修订与版本对勘

张治以钱锺书为主要抽样对象,聚集中西比较文化,也对杨绛及其作品有深入观察。张治的《珀涅罗佩的技艺——杨绛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改造与文体重构》(《文学评论》,2019 年第2 期)注意到:在《奥德赛》中,珀涅罗佩为逃避追求者登门,以为丈夫的老父织造丧服为由,一遍又一遍重新织造;这一行为与杨绛对其作品的反复改造和修订行为有相似性。张治此文因而主要考察杨绛的这一 “珀涅罗佩技艺” ,进而揭示杨绛文学观念中的文体宗旨与修辞志趣。湖南工业大学陈福萍的硕士论文《〈名利场〉杨必译本及杨绛 “点烦” 本对比研究》从原文语义、英汉语言差异、汉语词汇特点与衔接作用,以及翻译的美学效果等方面着手,对比分析《名利场》的杨必译本与杨绛修润本。通过详细阐释杨绛如何提高翻译质量,论文引导人们关注合理的翻译观、重视翻译修润的价值。

(五)着眼于文类写译与写译互动

众所周知,杨绛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戏剧、小说、散文以及翻译方面。而于慈江的《杨绛与诗的交集、纠结及态度》(《文学评论》,2019 年第3 期)这篇论文偏要独辟蹊径,从与杨绛相距较远的诗歌入手,从其诗歌处女作《斋居书怀》《悯农》以及其辞世前发表的旧体诗《诗六首》出发,兼顾其译诗和以写代译之作,细致探讨杨绛与诗歌多方面的内外在交集与纠葛,审慎分析了她对待诗歌的复杂心态。这一研究不仅拓宽了杨绛研究的视野,也具方法论与示范价值。暨南大学王海霞的硕士学位论文《杨绛的文学翻译与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洗澡〉为例》(2017 年6 月)依托杨绛创作与译作各占一半的基本态势,通过抽样解读《洗澡》这部长篇小说,从人文思想、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三个方面出发,剖析其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

(六)着眼于中外影响与文学比较

龚刚多年从事钱锺书研究、杨绛研究,发表过多篇卓有识见的论文。在讨论杨译《斐多》的文章中,龚刚指出,文学手法与哲学思辨并非截然对立[7],初学者吕行在网上批判杨绛在《斐多》中误译 “music” 一词欠妥。他对这种试图抹倒前贤的鲁莽文风表示 “反感” ,希望年轻人引以为戒。龚刚的《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文学评论》,2019 年第2 期)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爬梳杨绛与英国文学的核心关联(深受菲尔丁 “滑稽史诗” 理论、奥斯丁 “非英雄” 喜剧小说的影响,更与狄更斯、萨克雷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阐释其小说艺术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指出了杨绛小说认识方面的不足(如未能区分古典 “非英雄” 小说与现代 “非英雄” 小说等)。范培松、张颖的《钱锺书、杨绛散文比较论》(《文学评论》,2010 年第5 期)通过细致比较和论证指出:钱锺书的散文的写作手法是 “以偏寻乐” ,杨绛的则是 “以虚显神” ;在作品所呈现的 “幽默感” 方面,钱锺书的是 “酷幽默” ,杨绛的则是 “轻幽默” ;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是单纯议论,杨绛的《干校六记》是单纯叙述——两部作品之所以在散文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两人同样具有 “自我” 的文化品格,分别表现为 “唯我独尊” 和 “唯我独醒”[8]。山东师范大学赵杰的硕士学位论文《杨绛、宗璞散文比较论》(2014 年6 月)同样以文学比较为视角,主要从生命体验、情感体验、不同的散文风格、创作处事心态以及散文的价值等方面,对杨绛和宗璞的散文创作进行了细致对比与剖析。王艳芳的《钱锺书〈围城〉与杨绛〈洗澡〉互文性考辨》(《中国文学研究》,2018 年第3 期)从有关 “互文性” 的概念和理论出发,详细地讨论了从《围城》中的方鸿渐、唐晓芙到《洗澡》中的许彦成、姚宓这些两两相对的人物身上明显的互文互释性。该文在指出这种互文性绝非仅仅体现在用词、用典方面的同时,也向针对作品互文性的如下评价致敬: “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9]

(七)着眼于记忆书写与《干校六记》

吕约的《记·纪·忆:杨绛记忆书写的三种形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年第7 期)这篇论文认为,杨绛的散文是记忆书写,其记忆文本可依 “记” “纪” “忆” 分类[10]。作者重点阐释了划分这三种记忆文本的依据、结果,并对这三种文本进行系统分析。三种分类方式的结合不仅为杨绛散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丰富了叙事散文的审美表现,呈示了灵魂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创造精神。程光炜的《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 年第10 期)这篇论文因作者与杨绛、钱锺书夫妇有着较为密切的来往,熟知这对夫妇的为人,因而能在别有会心地解读《干校六记》这一系列记忆书写文本的基础上,探寻杨绛、钱锺书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风貌。

(八)着眼于雅俗冲突与悲剧意识

尹玉珊的《两条鞭子:杨绛小说中雅与俗的交战》(《南方文坛》,2019 年第2 期)这篇论文视角新颖,论述得深入而独到——通过详细分析杨绛小说中的雅俗夫妻组合,展示雅与俗这两条鞭子如何交互作用: “一面用文人的智慧来鞭笞庶民的低俗与蒙昧,一面用庶民的平等与求实精神来鞭笞文人的清高与低能。”[11]河北大学李影的硕士学位论文《杨绛戏剧创作的悲剧意蕴研究》(2020 年6 月)聚焦杨绛戏剧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亦属另辟蹊径。该文试图发掘杨绛悲喜剧创作间的内在统一性,整合其悲喜剧作品中的悲剧性因子,进而阐释杨绛悲剧意蕴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创作的意义。

(九)着眼于翻译理论与翻译观念

辛红娟、郭薇的《杨绛翻译观的中庸义理解读》(《中国翻译》,2018 年第4 期)这篇论文通过细致梳理杨绛撰写的各类译本序及其万字长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深入阐释杨绛在践行中国儒家 “中庸” 的基础上,如何把握翻译的 “度” 。陕西师范大学钟祥元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对等理论看〈洗澡〉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2017 年5 月)的角度不仅比较别致,也称得上交叉——运用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探讨杨绛小说《洗澡》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十)着眼于写作理念与文学批评

于慈江的《取法经典、阅世启智——杨绛的小说写作观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 年第1 期)一文认为杨绛的小说写作理念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受前人的小说经典启发并依据自己的小说写作实践感悟而逐渐形成的小说艺术观,也即她反复申说、念念不忘的‘创作小说的艺术’……其二,是以自己的人生理念为底色涵养的小说写作功用论,也即她在不同的场合里,一再解譬和强调的小说的阅世启智作用。”[12]辽宁大学贺莉莉的硕士学位论文《杨绛文学批评研究》(2019 年4 月)剑指杨绛的文学批评,有助于从一个文学学者与批评者的透视角度,还原一个立体全面的杨绛。论文主要是运用文艺学的基本方法,挖掘杨绛的文学批评路数、特色及其含蕴的主体精神。

三、结语

近十年来,杨绛研究已经有了较大起色,以宏观视野广角研究杨绛其人其作的越来越多,而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杨绛某一部作品的越来越少。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杨绛研究向纵深推进的良好势头。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杨绛作品反映出来的理性、隐身、反浪漫主义、女性等方面的意识,相对缺乏深入细致的综合性与纵深性研究,以及有新意的文学理论视野的发现与观照。

猜你喜欢

钱锺书杨绛散文
钱锺书的幽默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选择
选择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最短的情书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名师学案·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