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洋琴”到“扬琴”
——谈“海上丝绸之路”扬琴音乐文化的西学东渐

2023-04-06

航海 2023年2期
关键词:扬琴乐器广东

王 娜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

0 引言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曾经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中外商贸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是一条商贸交易之路,更是一条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渠道。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与精神,音乐和音乐文化不可或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与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扬琴作为现存的“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了世界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交流。扬琴这样一件从海上舶来的“洋乐器”,经过300 多年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在加强扬琴的中国属性的同时,它也有效地融合了世界性和民族性,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文化特征。中国扬琴音乐文化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扬琴也用音乐沟通中国与世界,向世界展示出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

1 “海上丝绸之路”与扬琴的历史溯源

1.1 “海上丝绸之路”与扬琴

古代“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它不仅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商贸之路,更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实际上,古代的“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我们熟知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1913 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研究西突厥史料时,将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如图1 所示)。“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路上,音乐成为了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文化交流媒介,它贯穿起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广阔地域上的音乐文化元素,各国、各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形式、风格各异的民族乐器,在频繁的音乐交流中相互交融、传承、变异、落地生根。如今,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目前能够肯定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只有扬琴。

图1 “海上丝绸之路”

1.2 “海上丝绸之路”上扬琴的西学东渐

扬琴是“丝绸之路”上许多国家都在使用的一种乐器。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传说。但因文献资料的缺乏和不完整,一直没有一种准确的定论。历史上关于扬琴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一种是“西亚起源说”,另一种是“海上传入说”。但无论是哪种学说,都体现了扬琴有效地融合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不同民族与文化的碰撞中,突显了扬琴西学东渐的文化内涵。

关于扬琴的西渐,经古代文物资料考证,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公元前8 世纪的新亚述帝国的“阿舒尔”,到波斯时代的“桑图尔”,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德西玛”等三次演变过程。公元前746—609 年,新亚述帝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第一帝国,当时的亚述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亚述人发明的用一根木槌击奏的乐器“阿舒尔”就是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扬琴”的老祖宗。公元前6 世纪,随着波斯帝国国力日益强盛,国家版图空前扩大,它成为近东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扬琴的演变过程中,波斯人充分发挥了民族的独创精神,不但将“阿舒尔”这一乐器在波斯时代得以发展,而且用“桑图尔”(见图2)这一新的名称,让扬琴在波斯的古典音乐中得以世代传承与发展。如今,我们在聆听描写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音乐中,依然可以看到“桑图尔”它那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演奏,这无疑显示了它在传统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亚历山大东征,“桑图尔”传入欧洲,扬琴演变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欧洲各个阶层的时髦乐器“德西玛”(见图3),文艺复兴为欧洲德西玛提供了重要的改革与潜能。扬琴在外形和演奏方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双边梯形的外形,还是使用双木槌敲击的演奏方式,都使得它更接近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扬琴,在演奏上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它成为17、18 世纪欧洲最盛行的乐器,在欧洲音乐史上德西玛也是民间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乐器。

图2 桑图尔

图3 德西玛

扬琴的东渐,源于“海上传入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英国人把“德西玛”传入中国,先后有“洋琴”“打琴”“扇面琴”“蝴蝶琴”等名称(见图4)。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关于中国扬琴最早的记载,是喜名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 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湖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该书中附有演奏扬琴所着的明代服装及演奏图。这是目前文献资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扬琴乐器演奏图。另外在清代的两则文献中提到:双槌洋琴在康熙时(1661—1722)由海外传入中国,在康熙32年(1693 年),洋琴已出现在松江(上海)一带,到了乾隆时(1736 年)已经开始在中国江南民间流传。从清代的文献中提到的洋琴来自“大海洋”和“海外”,我们可以确信洋琴是通过西洋人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经历了近400 年演变与发展,扬琴成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

图4 中国扬琴

2 “洋琴”到“扬琴”的中国式演变

扬琴作为一件舶来乐器,起初它的音乐风格并不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但随着扬琴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特别是较长时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使得它逐渐顺应中国音乐的发展,成为带有浓厚中国“血统”的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式演变体现在诸多方面,不论是乐器改制、演奏技法的丰富、还是传统流派与风格的形成,使得扬琴在中国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能力,成为更加符合中国人听觉审美的民族乐器。

2.1 扬琴形制的演变

在扬琴的中国化进程中,其主体形制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扬琴自明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最先传入我国广东沿海一代,广东人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改造,使它和国外的同类乐器有所不同。首先,从外形上扬琴的琴身由梯形四角改为圆形,将琴体变大,琴架边框常以镂空雕饰相配,从视觉美学上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其次,琴弦由铜丝弦改为钢丝弦,解决了传统洋琴音量较小、质脆易断、难以满足观众听觉需要的问题。利用改进琴弦的张力,使弦长、弦的粗细与音高三者具有科学的比例,让扬琴在音色上更加悦耳动听。另外,毡片和铜条的加入,一方面防止了杂音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共鸣效果。第三,击弦工具由“木槌”变为“琴竹”。据1751 年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记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此种“铜丝琴”指早期的扬琴,“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击弦工具由外来的木制“琴槌”改为竹制的“琴竹”(见图5),是扬琴中国化的重大变革之一。

图5 琴竹

2.2 扬琴演奏技法与风格的演变

扬琴进入中国本土时,只有点的演奏形态,但经过长期的中国式演变,它逐步发展为表现力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乐器。项祖华以“左右全能、点线结合、曲直相兼、纵横交错”来概括当今扬琴演奏的发展趋势。中国扬琴的演奏形态包含了点与线的交流,也正是在这样的动态演奏中突显了扬琴的中国特色。另外扬琴形制与律制的变化使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身的演奏技法,尤其是对击弦工具进行改革后,衍生出更多丰富且复杂多变的演奏技法,如浪竹、轮竹、颤竹等,在琴弦的处理方面也有滑抹、揉弦等技法。这些技法的创新使扬琴的艺术表现力更为突出,而中国扬琴也在世界扬琴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派别。

1916年,广东台山音乐家丘鹤俦在其编著的《弦歌必读》一书中,因其扬出之音清脆响亮,将“洋琴”改称“扬琴”,虽是一字之差,从“洋”到“扬”,说明这种“洋”乐器已经被广东人“中国化”了。正是经过广东人的改造与努力,这件“洋”乐器由最初民间艺人使用的伴奏乐器,发展为如今的独奏乐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扬琴独奏艺术的发展。不同流派的扬琴与中国民俗文化的紧密结合,造就了中国扬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地方音乐风格。

3 “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扬琴音乐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这条路上,音乐成为跨越国界、超越语言传播文化的媒介,“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了西亚、东亚、南亚乃至非洲的广阔地域上的音乐元素,各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经过碰撞、融合,为世界音乐增添了多彩的华章。明代末期,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洋乐器”——“桑图尔”,经过300 多年的“中国式“演化,正式定名为“扬琴”,成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技术或是作品的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可以说,扬琴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更是一种悠远的文化印记。

以扬琴演奏为代表广东音乐以及广东扬琴流派的形成,是“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珍贵音乐文化。起初扬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最早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在广东岭南文化的影响下,扬琴开始与广东音乐同步发展,并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广东音乐也凭借着扬琴成为中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传统音乐流派。扬琴在广东音乐演奏中大量使用加花技法,这些特色技巧的应用,使得扬琴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表现出柔和抒情、清婉秀丽的广东扬琴流派的风格特征,奠定了扬琴在广东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多元包容的岭南文化孕育出一批优秀的扬琴演奏家,他们积极开展技法创新和乐曲创作,谱写了《旱天雷》《倒垂帘》等经典作品,同时增强了扬琴在广东音乐演奏中的现代性。广东扬琴流派艺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广东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更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扬琴在与广东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不仅继承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扬琴文化,同时彰显了积极向上的丝路精神。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恰恰见证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文化交流的兴起与繁荣,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扬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对于我们探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民族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意义深远。研究、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扬琴音乐文化,不但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音乐交流、文化合作具有现实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继往开来,扬琴音乐文化必将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扬琴乐器广东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学乐器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乐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