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全球经济新亮点

2023-04-06江瑞平

世界知识 2023年7期
关键词:经济体谈判优势

江瑞平外交学院教授

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前景愈加黯淡的背景下,东盟经济正因其凸显增长优势、加速内部整合、引领区域合作、提升国际地位而越来越成为为数不多的新亮点。

凸显经济增长优势 全球经济在2020年遭遇严重衰退,2021年迎来强劲回升,2022年陷入滞胀困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率在这三个年份依次为-3.0%、6.0%和3.2%。在激进加息导致负面后果趋重、乌克兰危机恶化、新冠疫情反复延宕背景下,主要国际机构纷纷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但东盟经济却逆势飞扬,越来越凸显出增长优势,成为全球经济灰暗图景中的一大亮点。据位于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最新数据,2022年东盟经济增长率高达5.1%,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两个百分点,2023年仍将高达5%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三个百分点以上!东盟一些重要经济体的增长优势更加明显,如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2022年增长率分别高达8.7%、8.0%和7.6%。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也达到5.3%,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增长优势非常明显。新加坡3.6%的增长率在东盟成员中虽不算高,但与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同样显现明显增长优势。同时,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产业升级、数据转型、绿色发展等重要层面,东盟也都有不俗表现。

加速内部经济整合 东盟经济之所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并在全球形成明显增长优势,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过加速内部经济整合,在全球经济趋冷的背景下抱团取暖,增强了抵御冲击的韧性。东盟是全球成立最早(1967年)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早在1992年即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到2015年又宣布建成了东盟经济共同体(AEC)。近年来东盟加快落实《东盟经济共同体2025蓝图》,推动内部经济整合,加速经济一体化。通过落实《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在促进疫后经济共同复苏等方面,进展更加明显。最新进展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合作和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如在数字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推进数字经济框架协议的(DEFA)研究和探索,为更多成员参与谈判创造条件;建设区域跨境电子支付系统,印尼和泰国已于2022年8月推出跨境二维码支付系统试点;健全区域无纸化贸易系统,扩大东盟单一窗口(ASW)贸易文件电子化范围;通过启动东盟接入匹配计划,促进东盟中小微企业利用数字技术等。

引领区域经济合作 東盟在推进自身经济整合与一体化的同时,更对东亚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发挥着多层面的积极引领作用,其在东亚地区合作中长期保持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东亚地区的已有经济合作框架几乎都是以东盟为中心启动和推进的,形成东亚独具特色的“10(东盟)+”模式。近前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于2022年初开始成效,截至2023年2月菲律宾正式通过国内法律程序,RCEP对全部15个成员都将正式生效。RCEP谈判由东盟于2012年发起,随后整体谈判进程始终由东盟主导,直至2020年11月15日签署协定,以及此后的正式生效程序。东盟引领区域经济合作,也通过扩大与区域其他成员的经济合作,推动自身经济增长优势的形成。最新动向是,2023年2月7日,中国—东盟自贸区(ACFTA)3.0版谈判正式启动,可望在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等重要层面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对华贸易占比高达23%左右,谈判成果将对东盟进一步搭乘中国经济快车、保持经济增长优势产生重要作用。

提升国际经济地位 持续保持经济增长优势,显著提升了东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东盟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仅为1.9%,之后快速提升,2010年达到3.0%,2022年更达到3.6%,2025年可望达到3.8%。据IMF预测,到2027年,东盟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1991.8亿美元,届时将超过日本的51721.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事实上,东盟对外贸易规模已经排到全球第四位,仅次于欧盟、中国和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东盟始终占据特殊重要地位。在既往东亚区域合作中,东盟也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但因其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始终给人以“小马拉大车”之感。而伴随经济增长优势凸显、实力和地位提升,这一“瘸腿”状况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正因如此,世界大国都在加大发展对东盟关系的力度,尤其是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当然,中国更是乘势而为。

猜你喜欢

经济体谈判优势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俄乌第五轮谈判
矮的优势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画与话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
第二优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