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衲百川”壮族拼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023-04-06曾于壮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关键词:壮族技艺传统

曾于壮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拼布技艺常见于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的家庭服饰中,在纺织用品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中,广西壮族拼布技艺自成一家,凭借成熟稳定的制作技法、相得益彰的色彩搭配与颇富壮族文化特色的图案成为拼布的典型代表。拼布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比较受欢迎,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洗礼,机器生产纺织品普及,传统拼布手工艺受到了一定冲击,传统拼布技艺在民族生活中逐渐淡化,继而影响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壮族传统拼布技艺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挖掘其中的价值,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1 拼布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拼布的历史记忆可追溯到3000年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贴绢”制作的记载,发展历史悠久。但对国内群众来说,拼布似乎只是一项服饰修补的技术,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直到近些年,拼布被列入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传统技艺才渐渐进入大众视线。“为了加大拼布技艺的传播力度,中国推出了许多保护和存续这项技艺的举措。中国自2002年以来开始举办各类拼布艺术展,2015年3月,首届国际拼布展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拼布艺术家、专家学者及手工艺爱好者相聚于此,为交流和互相学习拼布技艺创建了一条美好路径”[1]。就目前来看,虽然传统手工业被国家重视,但是关于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展却没有引起大众的重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拼布技艺大多是师徒传承制,过程相对漫长枯燥,因而学习者寥寥。因此,传统拼布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到大众喜闻乐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拼布的文化知识内涵,使更多的人产生兴趣,进而发展拼布文化。

国外拼布的发展起步早于国内,已形成产业,并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位于美国的惠特尼美术馆于19世纪80年代初展览了关于美国的早期拼布,对拼布的宣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其艺术地位[2]。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许多国外设计师和品牌结合可持续理念对拼布进行再设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和民间就拼布方面成立了组织协会,并开设拼布展览,使拼布文化深深影响群众。同样国外许多奢侈品牌也着手于拼布的设计,例如顶奢品牌爱马仕设计总监Pascale Mussard创立了Petith工作室,设计师根据剩下来的边角料再设计产品,解决了服饰边角料浪费的问题,对材料做到物尽其用[3]。

2 广西壮族拼布发展问题

第一,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纺织行业发展加快,费时、费力、成本高的手工制作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也逐渐倾向快捷方便且价格低廉的机器生产制品,由此加剧了壮族人民对拼布技艺的遗忘。第二,由于拼布技艺制作具有特殊性,耗时长,内容复杂,基本都是师徒传授,没有系统的制作方法,因而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第三,壮族拼布的制作蕴含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只通过简单的学习还达不到制作的水平,这造成了壮族拼布传承难的问题。

非遗项目大多都是地方传统文化,存在于特定的地方,区域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只有前往当地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如苗族的银饰和蜡染等。只有让大众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再一方面就是需要创新,使其融合新元素,开拓新领域,如此才能让非遗“活”起来。

3 壮族拼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FS)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87年,“可持续设计”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它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随后,这一理念逐渐延伸到设计领域,而经典的可持续设计概念源于联合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公约》[4]。壮族拼布图案精美,蕴含大量关壮族民间传说、文化习俗、商业贸易等信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借助原有的文化进行创新,实现壮族拼布的跨领域发展。

壮族拼布出现的初衷是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由于生活地区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服饰多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壮族妇女使用天然材料制作染料,结合当地特色,制作出形式丰富的图案并用于服装、饰品上,如图1。同时,她们还赋予这些纹样图案趋吉避凶和寄托之意,比如“鱼”和“余”同音,壮族女性便使用鱼纹来代表对富裕生活的向往,还有象征爱情幸福的蝶恋花纹样、代表光明的凤纹、兼具富甲天下与金榜题名双重瑞兆的螃蟹纹等[5]。可见,壮族拼布使用旧材料进行拼贴与缝制,形成新的用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碎布再缝制,而是融合了壮族女性独特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理解,是结合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旧物利用。

图1 隆林壮族三角刺绣拼布被面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造就了壮族人民朴实、节约、惜物的特点,并衍生出很多民族传统文化。拼布作为壮族的非物质遗产,深深融入壮族人民生活,将节约和实用发挥到极致。无论是衣服边角料,还是已经损坏的布艺用品,都被壮族女性制作成精美的壮族拼布。这一行为鲜明体现了壮族女性勤俭持家的惜物思想,也体现了壮族拼布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4 壮族拼布技艺发展方向

壮族拼布是壮族服饰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但近年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要实现壮族拼布的可持续发展,应和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相结合,从多方面分析。广西是我国西南边境省份,与越南接壤;而其首府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政治、经济资源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政府应作为引导,鼓励拼布跨界结合,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创作,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使壮族拼布发展国外市场。同时,应将传统的壮族拼布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品牌效应,提升国内外拼布竞争力。同样,也可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拼布领域,促进广西壮族拼布的发展和继承。

4.1 挖掘壮族传统拼布图案的价值

4.1.1 明确自身价值

壮族拼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物质载体,承载着世代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信仰以及美好的愿望。不同的拼布样式被赋予了不同的图案,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壮族拼布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积累才能形成一个拼布艺术品,甚至有的需要两代人才能完成,可见壮族传统拼布图案的价值不能用一般意义的经济活动和价值来衡量,它具有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特殊属性与功能,它的发展创新同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乃至手工艺者的思想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是工业生产线所不能代替的[6]。

4.1.2 打造自主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形成品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使壮族拼布走出去。据了解,隆林壮族拼布传承人黄碧瑜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室,产出了许多作品及周边产品。以拼布技艺来说,作品极具民族特色,无可挑剔,但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作品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偏离大众审美,难以激起大众购买的欲望,每逢节日,产品的销量才会有所增长。针对此现象,文章提出以下三点策略:第一,使拼布和其他产品跨界结合,解决拼布产品形式的创新问题。通过政府平台聘请相关设计师,针对当下社会大众的审美特点再设计壮族拼布形式,由传承人结合新的元素进行制作,制作出符合当下社会的系列产品。第二,市面上的产品都有属于自己logo,壮族拼布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或者根据传承人特点设计出具有辨识度的商标,提高壮族拼布的知名度。第三,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壮族拼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品的销售,拓展拼布的市场,增加资金来源,这样才会吸引到更多的人投身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中,促进壮族拼布的可持续发展。

4.2 制定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4.2.1 制定相关的政策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持续出圈的现象表明了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部分文化遗产列入了保护目录,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非遗面临消失的危机,同时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制度的保护策略方面存在缺陷。壮族传统拼布技艺主要由壮族女性进行,其中少部分女性掌握着核心资源,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能够联络到不同尺度的行政、文化和商业资源并建立合作,从而不断积累资本。而普通壮族女性只能依靠计件的方式收取工费,她们生产的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由外部资本和少数本土精英所掌握的品牌经营、研发和零售环节。当非遗作为一种经济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时,普通工匠们的传承人身份和技艺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和榨取了[7]。因此,壮族传统拼布技艺制作者往往降低对拼布制作的热情,长此以往,不利于拼布文化的发展。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护普通群众的利益,降低环节中产生的费用,以提高普通群众的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宣传教育,从教育入手,将壮族拼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教育之中,让更多的人发自内心地对壮族拼布产生兴趣,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2.2 拓宽壮族拼布的市场渠道

疫情防控期间,国内众多的流通行业受到影响,旅游景区人流量急剧下降,直接导致相关文创产品的销量降低[8]。经调查,在疫情期间,许多壮族拼布的店铺歇业,壮族拼布非遗传承人黄老师的店铺也不例外。由此,疫情也就催生出了一系列“互联网+”“云参观”,等借助互联网销售的新形式。疫情的影响是挑战,也是机遇。壮族拼布可借此进行云参观、云设计的建设,在手机上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拼布设计,通过云端下单,产品制作完成后,通过快递送达买家手中,使买家不用去到现场就能有参与感。另外,可由政府进行牵线搭桥,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对拼布产品以及相关文创产品进行网络直播,通过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对拼布制作以及拼布的介绍内容进行推送,在进行壮族拼布宣传的同时,拓展其销售渠道。

4.3 做好壮族拼布技艺的传承

要使壮族拼布技艺长久存续在社会上,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能让壮族拼布技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壮族拼布,将有关技能和知识有效地传给下一代。要实现壮族拼布的持续发展,培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实现其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9]。经过调查发现,壮族拼布技艺的传承人目前只有黄碧瑜老师,壮族拼布的传承人培养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应该加强对壮族拼布技艺传承的重视。我国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并不完善,多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是师徒传承制。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时间和资金成本的上升,都使传统的师徒传承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应结合教育,从学校入手,通过设置相关的鉴赏和理论实践课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壮族拼布的制作,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多举行相应的社会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提高壮族拼布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

5 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拼布手工技艺不仅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如今,壮族拼布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但随着文化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而言之,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进行创新,融入社会发展,才能使传统手工艺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猜你喜欢

壮族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老传统当传承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