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基于福建孕育地和实践地探索

2023-04-06李宝银陈白璧

关键词:福建文明生态

李宝银,叶 琪,陈白璧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2.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3.福建农林大学 国际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目标,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眼光,在从地方到中央长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科学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指引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充分体现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国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特经验和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历经福建探索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凭借着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持探索的巨大勇气,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虽然这期间历经曲折,但也逐渐摸索出中国要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怎样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新突破,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在中国的山海河湖、生产生活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环境治理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以整治水患、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后,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倡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推动环境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大规模的环境治理;21世纪初,提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在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页。顺应了中国的形势又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科学的理论、严密的逻辑思维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绿色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世界生态思想的有益成果。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也得益于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经历。早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期间,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陕西省第一个沼气化村;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倡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在河滩种植速生丰产林和果树,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习近平把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带到了福建,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深入思考沿海地区、落后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实践,促成了福建良好的生态优势。在厦门工作期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治湖思路(2)求是杂志社、福建省委联合调研组:《山海聚力,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求是》2022年第15期,第65-71页。,亲自推进筼筜湖治理,并把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编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在宁德工作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要发挥山海兼备优势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论析。在福州工作期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在主持编写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中提出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3)《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三八二〇”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0日第1版。。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4)《“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8日第1版。这是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早酝酿。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领导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10次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开展科学治水,根治了木兰溪水患;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问题做出批示指示,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新篇章;充分肯定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拉开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幕……习近平在福建大地上不断探索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科学之道,将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深深埋入中国实践的沃土。

福建从生态省建设到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成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样本。福建森林覆盖率已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第一,武夷山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型,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5)蒋升阳、施钰:《奋力把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人民日报》,2022年8月31日第2版。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福建成功的实践充分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伟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全球合作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6)龚维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光明日报》,2022年8月26日第11版。福建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和成功案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科学观、辩证观、福祉观、系统观、发展观、全球观等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一)明确阐释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贡献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一直是困惑古今中外哲学家的难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自然中心论”或“人类中心论”等主张,多数学者只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或者强调人或自然某一方的重要性,但对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却没有进行深入的阐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内在统一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第一次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基础上,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揭示人与自然关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1页。,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应该始终对自然界保有敬畏之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提出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

遵循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贯穿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莆田木兰溪治理就是一个缩影。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调研、指导木兰溪治理工作时,反复嘱托一定要使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9)姜文来、于法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鲜活样本》,《光明日报》,2022年8月13日第9版。。20多年来木兰溪经过持续治理,已经从“水患之河”变为“安全之河”“发展之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治理的典范。(10)李宝银:《看河湖全流域治理的生动样本》,《光明日报》,2022年8月13日第9版。武夷山国家公园整合了武夷山多种类型的保护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生动说明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会得到自然最好的回馈的道理。

(二)正确看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贡献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观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也成为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第4-8页。这不仅强调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更科学指出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辩证法。习近平始终辩证地看待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多次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是长期变化的结果,不是一天变坏的,因此,环境保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2)《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6月3日第1版。。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相容的言论,以及西方炮制的中国环境威胁论,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的两山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的环境生产力论等理论,对其进行有力反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并与地方经验探索之间良性互动,这充分验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出版的《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开山之作(15)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9期,第4-7页。,也是对贫困落后地区如何将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最初探索。无论是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还是振兴闽东林业、让荒山变“绿山”,以及多年来福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银行等方面探索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都是对“青山”向“金山”转化的辩证思维的具体应用,打通了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

(三)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贡献了公平共享人民至上的福祉观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阐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根本价值取向。(16)曲青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022年第2期,第37-42页。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7)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9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加,既包括对丰富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也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敏锐洞察到这一转变,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8)《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综述》,《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6月3日第1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5页。等贴近民意民心的论断,体现了他不仅把环境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外在条件,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内容。习近平始终把老百姓生活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强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筑牢老百姓生活的安全防护线。人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绝对份量,这也是广大民众积极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因。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牵挂着人民,他指出“不要忘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20)本书编写组编:《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6页。,人民也始终处于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筼筜湖从“臭水湖”变为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会客厅”和“门面担当”,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到共享水土保持的生态红利;在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多年来成为福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人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群体,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实践充分展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深刻把握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贡献了协同推进综合治理的系统观

地球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2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在具体政策实施上,“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3)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4-19页。。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思维,弥补了传统生态环境治理的独立性和割裂性,指明了协调联动、协同共治的治理之路。从2013年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到更加全面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5)《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第1版。,生态系统的范畴和要素不断丰富。习近平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来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地球万物之间的关系,淡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把握住了生态环境各要素平等性、共融性、整体性的特征,为多方协调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以系统性思维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以及湿地保护要融入城市建设。二十多年来,福州同步推进闽江河口排污治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鸟类保护及候鸟迁徙研究、红树林保护修复、推进湿地立法等,以系统性思维将湿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治理、宜居城市建设等相结合,将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如今,闽江河口湿地野生动植物已恢复至近1100种,带动罗源湾、连江敖江口、福清兴化湾等地形成闽东沿海串珠状生态湿地格局(26)余少林、冯雪珠、覃作权:《福建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福州晚报》,2022年8月29日第8版。,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共生性。

(五)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贡献了绿色清洁低碳循环的发展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永恒主题。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走什么样的发展路线,决定了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也决定着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2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4-18页。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破解我国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中,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凸显了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构筑了底线和边界。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28)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第4-9页。“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29)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13期,第13-14页。而在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上,习近平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30)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13期,第13-14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既包括在生产上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也包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绿色发展把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布局中,为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注重经济发展与污染整治,离开福建后仍十分关注福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率先推出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创新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治理模式;推出“林票”制度,开发“福林贷”“惠林卡”等林业金融产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在“双碳”战略实施上走在全国前列。如今,绿色已经成为福建的靓丽名片。

(六)秉承共同体理念,贡献了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全球观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无国界性使得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在全球大生态系统变化中独善其身,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建设行动是最优选择。以绿色为纽带,将各国人民的利益和责任紧密串联在一起,把全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点从经济层面扩展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层面,更加关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公平性和话语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适应中国国情、指导中国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其也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胸襟、高超的战略智慧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31)隆国强:《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1版。习近平不仅表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提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2)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第4-9页。,更以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姿态明确提出要以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号召“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3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观是人类历史观、文明观、发展观的融汇,在谋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中展现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必然性。

福建积极发挥生态省建设的优势,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和姿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外宣传推介福建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和绿色产业,发展国际文旅产业。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加强绿色新能源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国家投资发展,推动与国际方面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展开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强海洋经济合作。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球大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彰显,也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性的践行。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的时代价值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2018 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性贡献。”(3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89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发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避免了走上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散沙”的割裂局面和内部的分歧矛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系统性的治理思维。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根本上也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从而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一任接一任的接续奋斗中源源不断把福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福建率先构建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新机制,确保了福建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推进。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于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中,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能力,做好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压实党委政府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位。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5)张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日报》,2020年1月10日第9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精力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筑起最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福建充分把握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重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既立足整体和长远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打赢一场又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实施了多项改革举措,积累了多项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依托碳市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促进生态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的宏观治理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充分结合,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精准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来。

(三)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现代化的新道路摒弃了西方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摒弃了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广大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摒弃物质财富不断增长而生态安全不断弱化的不平衡的现代化进程,强调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生态系统的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探索实践正是不断深化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在环境治理、生态资源开发等过程中根除了水患、保持了水土、整治了城市内河、保持了森林覆盖,实现了落后山区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继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方式、新模式。

(四)强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不断夯实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根基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目的上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阶段上深刻把握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的生态环境诉求;在发展动力上从大规模资源要素投入转向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依靠技术创新走集约型、清洁化生产道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坚持深入群众,调研了解百姓的生态需求,不断思考如何开发福建生态资源优势并利用此种优势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广大人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供更多高质量生态产品,不断夯实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根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了绿色根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引领中国走稳绿色发展之路,朝着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坚定前行。

猜你喜欢

福建文明生态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