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乡村文化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以邹城市研学游为例

2023-04-06祝昕儿

江苏商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邹城市古建筑研学

祝昕儿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注重学科培训向素质教育转换,主打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研学教育获得了更多关注①。邹城市作为孟子故乡,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邹城市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将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融合,叫响“孟子修学游”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文化旅游道路。但是,邹城市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邹城市应充分思考制约自身发展的因素,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研学游背景

研学游是指学校根据各地的区域特色、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组织学生通过边学习边旅游的方式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以增加学生对社会公德以及集体生活的体验。

研学游的意义:(1)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中小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校园内,因此学生们学习到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学生接触到的环境也相对单一。而研学游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生在参与研学游的过程中会接受各种思想的熏陶,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将伟人的思想转化为自身的思想,研学游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学生在校学习书本知识,除了“智育”得到良好的培养,其他方面总是有所欠缺,不免令人遗憾。而研学游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短期作用来看,研学游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从长期作用来看,学生在边旅游边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能量,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研学游的理论基础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自然天性。因此,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消除不良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方,教师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也被称为“消极教育”。让儿童回归自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准则。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提到了这一根本准则:儿童必须先是儿童,然后才成为成年人。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一客观规律,儿童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儿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特别强调:教育活动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教育内容应该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始终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将儿童与社会相分离,而“社会即学校”在于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以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三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三、邹城市开展研学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依据资源,认真规划

邹城市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同时也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邹城市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境内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凫山羲皇庙等古遗址。也有孟庙、孟府、孟林、凤凰山风景区、峄山风景区、铁山公园、护驾山植物园、五宝庵山、明鲁王陵、上九山古村等主要景点。借助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邹城市旅游局联合旅游行业协会,整合全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孟子研学游路线。政府通过联合张庄镇上磨石岭民俗村、田黄镇杨峪民俗村,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创新乡村研学线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推进研学教育活动走进乡村。孟子研学游活动一经推出,就赢得了游客们的青睐。

(二)坚持不懈,取得经验

总体来说,邹城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双减的大环境下,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将旅游与教育相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许多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让游客传递研学游火炬、俯瞰邹东青山绿水、游览历史文化展馆、体验手工馒头制作、品尝原生态美食、参与游戏互动等。这些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可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邹城市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经济发展新动能②,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要重视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精髓的深层挖掘,用乡村特色文化内涵去吸引广大的国内外观光游客。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牵头组织并深入挖掘和丰富民间乡土故事,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并将旅游与教育相融合,弘扬优秀社会主义乡土文明,唤起旅游者内心最为强烈深刻的民族乡土记忆,让海内外旅游者能够沉醉于中国社会主义乡村生态人文之美。

四、邹城市开展研学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邹城市在开展研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对古建筑以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当

邹城市对传统建筑物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学景区整体的修缮以及翻新痕迹过于明显,导致部分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古建筑法规定: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是修缮古建筑时最基本的原则。但是,邹城市在修缮部分古建筑时,盲目修缮,过度改造,改变了古建筑的原状,反而使得古建筑少了些古色古香的味道。第二,邹城市没有采取完备的措施保护景区古建筑,旅客对古建筑有意无意地破坏。由于研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各个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弱,加上组织带队的教师数量有限,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学生的行为。所以,部分古建筑遭到了游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如游客在建筑上涂鸦等),加上景区的工作人员没有定期检查、修复被破坏的古建筑,古建筑便产生了永久的“疤痕”。景区以及游客的种种不当措施无形中给古建筑带来了“致命的伤害”。第三,由于游客还尚未形成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景区的清洁人员数量有限,景区的生态环境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无形中增加了景区内耗,削弱了景区生命力,这对景区而言也是“致命打击”。因此,想要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相关单位既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又要坚持对传统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优秀旅游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景区旅游的服务水平总体偏低

邹城市研学游景区内缺少专业导游,有些学校在进行研学教育时,只是让带队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景区的基本情况以及讲授孟子思想。虽然,老师的文化水平是过硬的,但是,只有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介绍之下,学生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景区的基本文化以及孟子思想的精髓。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景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专业的旅游人才。邹城市研学游景区的现状恰恰反映了我国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全国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大多非旅游相关专业毕业,导游群体面临着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等突出难题。导游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使得景区难以提供优质服务,这也就导致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其次,导游的总体学历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互联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行业48.6%的从业者均为初中学历,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不高于12%。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导游不仅需要实战经验,还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显然,目前我国导游的总体文化水平远远达不到标准。最后,我国导游总体人数较少以及优质导游人才紧缺。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六百多万。由于我国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总量的增长,实际需求导游人数已达到了800万以上,因此,全国缺少将近200万专业旅游人员。旅游人员的紧缺并不仅仅体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我国旅游业中最缺乏优质导游。据统计,在中国内地取得职务资质证书的合格导游人员才仅8万多名,资深导游人才也仅有数百名,而特级导游人才只有几十名。旅游业虽然看起来门槛很低,但对从业者的综合素养要求却非常高。以导游人员为例,人们印象中的导游通常只是背背现成的导游词,说一些简单的话,有一些导游的还会说外文。但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导游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懂得与人交流、肯吃苦、肯钻研。旅游产业的人才架构需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邹城市在研学游项目中反应的一些问题恰恰是全国乡村旅游行业的缩影。因此,邹城市以及全国各地乡村旅游景区必须反思自身缺陷,合理优化和提升现有人员结构,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

(三)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不到位

大多数人都知道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然而,知道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人却不多,以至于邹城市乡村研学游项目的游客大多是邹城本地人。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邹城市在旅游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景区的宣传渠道较单一,景区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邹城市旅游区的宣传,长期高度依赖于传统媒体,受众较少且影响范围很小。这样不仅直接忽视掉一些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还极易造成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的情况。同时,邹城市的线上及线下宣传活动配合不到位。邹城市坐落于交通枢纽城市——济宁市,但在济宁却很少能看到关于邹城市乡村研学游的介绍物料。因邹城市的旅游官方网站基础建设尚不到位,游客无法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旅游资源信息。这些存在的问题无形中使旅游区失去了很多游客,这对整个景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很不利。

五、推动邹城市开展乡村研学活动的几点措施

(一)保护传统建筑和生态环境,合理有序开发旅游区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永恒生命力的保障,我们只有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开发孟子研学游项目时,邹城市应做到合理适度,并且坚守生态红线。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降低过度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应提倡采用更节能环保的清洁产品,统一回收处理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在保护传统建筑方面,工作人员应进行劝导作用,通过在重点景区周围设置标牌,引导游客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对于传统建筑的修缮不能只考虑外观的翻新而忽视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在对建筑物进行修缮时要考虑周边环境,使修缮后的建筑物能够融入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员工的能力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服务素质

邹城市应加强对全市乡村及度假类旅游经营公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从满足游客的需求出发,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旅游院校合作的方式来扩充景区的导游人才储备。政府每年可以举办导游人才评比表彰大会,对突出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鞭策其他导游。景区也可以组织专业技能大赛,并且设置奖励,以此调动景区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在招工时,要摒弃一般服务业中过度要求的“年龄、身高、外貌”的招工标准,而应注重应聘员工的服务意识、态度和精神,选择能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并希望在本公司长久工作的人员。

(三)加强孟子研学游教育活动的宣传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缺少产品营销意识,许多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得到积极推广,邹城市孟子研学游景区也是如此。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我们应逐渐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逐步探索乡村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宣传与营销新渠道③。邹城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对研学游景区的宣传:首先,邹城市应广泛利用国内外传统宣传渠道进行景区旅游信息宣传活动;同时,景区应加强自身网络资源渠道建设,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配合。要借助纸质媒体渠道和报纸电视媒体渠道,对研学游景点进行文化旅游形象展示。其次,邹城市还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论坛、公众号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对外宣传展示。有关人员应积极谋划开发云文化旅游相关项目,通过开发VR文化主题旅游度假产品让普通民众在足不出户的同时,也可充分体验研学游景区的独特秀丽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情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许多传统教育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许多素质教育产业在这个大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④。邹城市将乡村旅游与研学教育巧妙结合,不仅发展了教育,还充分响应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完善孟子研学游教育活动,邹城市政府应该在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景区监管力度、加大景区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景区建设,优化研学游教育活动。

注释:

①张宇.“双减”催热研学游产品细分成趋势[N].中国旅游报,2022-01-20.

②文欣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8):941.

③董亚,赵莉.文化旅游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广研究[J].财经界,2020(13):61-62.

④刘杨.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9-30.

猜你喜欢

邹城市古建筑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山东省邹城市飞行画室学生作品展示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中国古建筑
研学之旅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