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走笔

2023-04-05徐光文

山西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州临夏杨家

徐光文

魂牵梦绕牡丹情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清代甘肃临洮著名诗人吴镇之诗《陈子昂谈河州牡丹之胜怅然有作》。全诗为:“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及尔谈今夕,今予感旧游。风清和政驿,月满镇边楼。只恐重来此,名花笑白头。”吴镇(1721—1797),狄道(今临洮)人,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乾隆庚午(1750)年举人。能文善书,以诗名显。

临夏古称枹罕、河州、导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史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彩陶之乡”和“花儿的故乡”。这儿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历史上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要道的重要驿站,是西部牧区与中部农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是五大茶马司的中心。

牡丹如影随形,从一开始就与临夏结下了不解之缘。

临夏。

春天,牡丹。当融融春意染绿古老的临夏时,煦煦的春风就送来了牡丹花诱人的芬芳。此时的临夏,到处盛开着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牡丹。让您觉得“不知是天上人间”,仿佛来到了一个牡丹王国的世界。

牡丹,被拥为“百花之王”。它玉笑珠香,冠绝群芳。她是民族兴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的写照,是富贵吉祥的化身。中华牡丹,从古至今,被誉为国花。物竞天择,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中华牡丹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而临夏紫斑牡丹,就是这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色斑而得名。

临夏牡丹,历史悠久,名冠神州,河州素有小洛阳之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道。大明奇才解缙洪武年间客居河州,身处异乡,面对着临夏如盘的牡丹曾大声地吟诵道:“秦地山河无积石,至今花树似咸京。”清人吴镇则对临夏牡丹有这样的描绘:“枹罕花称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

临夏人热恋牡丹,把牡丹作为临夏花中之魁。临夏牡丹品种繁多,约在百种以上。其中以紫朱砂、佛头青、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等最为名贵。真正是“胜绝是河州”。其花色有红、白、紫、黄等多种,即使花色同为红花,有的如丹,有的像火,有的却似红玛瑙那样晶莹;同为白花,有的似冰,有的若银,有的宛如白玉。花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斑,树高达两米,花大盈尺,造型端庄妩媚,花香袭人,色泽艳丽,一树树如花伞撑开,一朵朵如彩云追月。

临夏人喜欢种牡丹,民间曾有“家家庭院栽牡丹,户户中堂挂字画”的说法。据考证早在800多年前,牡丹就已深入到当地人民生活。金代墓葬中就有牡丹砖雕的倩影。明嘉靖本《河州志》中已有栽培牡丹的记载。临夏还有闻香推门而入赏牡丹的习俗。每逢花开时节,临夏到处弥漫着牡丹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纵使你情不自禁推门而入,与热情洋溢豪爽的主人一起赏牡丹,品香茗;临夏人最甚唱牡丹。时至今日,在“花儿的故乡”——临夏,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尤以“牡丹令”最为有名。以牡丹命名的花儿曲令还有“白牡丹令”“二牡丹令”等等。歌手唱道:“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白牡丹白(者)娆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尕妹的身旁有人哩,没人是我陪着坐哩。”“尕妹是牡丹(者)花中的王啊,绿叶儿配上,骨朵儿打上,清水儿浇上,花园里开哈的漂亮呀,越开是越旺,阿哥是蜜蜂者落上。”在这中间,以牡丹暗喻亲爱之人。一曲曲高亢婉转,跌宕起伏的花儿,唱不尽临夏人对牡丹的挚爱和赞美,她是老百姓心中流淌的优美之歌;临夏人更喜欢写牡丹、画牡丹、雕牡丹、刻牡丹、绣牡丹。每当春节来临,巧手的姑娘们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牡丹剪纸贴上窗棂,把千姿百态的牡丹绣在锁袋、围腰、肚兜、枕套、鞋垫、袜底上;聪明的画匠将牡丹描绘在板柜、方桌、炕柜、炕桌、木箱上,牡丹随着灵巧多变的刻刀绽放在雕梁画栋间;在声名远扬、蜚声海内外的临夏砖雕、葫芦雕、木雕和彩绘中,以牡丹为主题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牡丹,不畏权贵,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品格、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如血战八宝山的朱贵和喋血正阳门的马福禄。

“牡丹随处有”,大大小小的牡丹园更是遍布临夏的角角落落,使您品之有所,赏之有所,也是名之所归。每当牡丹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笑迎西面八方的宾客之时,这也就是她传递临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体现迷人的临夏神韵的时节。在这期间假若做客临夏,随便走进哪家,好客的主人一定会用沸腾的牡丹花开水沏上八宝盖碗茶和那盛开的牡丹一起热情迎接您的到来。美景和热情,让您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临夏大地上还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牡丹的传说,她们神秘而凄凉。有《紫斑牡丹的传说》《咪咪情》《挡羊娃与牡丹》《尚书红》《猎人与牡丹》《五山池与牡丹的传说》《紫斑牡丹酒的传说》等,对这些传说,临夏人谈起来那真是如数家珍。

恰恰是因为临夏牡丹的“胜绝”,造就了她在很多书籍中频频亮相,这些著作主要有李嘉珏的《临夏牡丹》《中国紫斑牡丹》《甘肃牡丹》,陈仿云的《中国紫斑牡丹》,郭继明的《西北牡丹图谱》,以及常承源主编的《临夏牡丹栽培技术》和徐光文主编的《牡丹吟》。这些著作或从科技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地展现了临夏牡丹的神韵。

如今,在临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沉淀下来的牡丹文化已经进入到我们的骨髓里,无论是绘画、书法、刺绣、花儿,还是手工地毯、砖雕、木雕、葫芦雕刻,处处都能见到牡丹的魅力。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浪牡丹”之风盛行,经久不衰。政府因势利导,举办牡丹文化节,形成了牡丹文化产业。

牡丹,临夏之魂!临夏,魂牵牡丹!

再访杨家河

杨家河,在万顷塬上,为河州之盛景。辛丑春,再续十三年前文化缘,再度踏上杨家河。遥想戊子夏月,余与吾邑名士赵忠、史有勇、何珂同访杨家河,好不快活。赵君在《积石访录碑·当代·临夏县杨家河龙泉寺题壁》按语中对此次访问有记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今何君已归道山三载有余。正是人生无常、人世苦短。

清泉淙淙,鸟鸣山涧。溯源而上,在一台地,捡得一陶残片,质地砖红色,无纹饰,考其为马家窑文化类型。

唐人刘禹锡《陋室铭》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杨家河虽无仙,却有龙泉寺,深山藏古寺。龙就是水,就是泉。堪舆学云:“山环水抱,则有气,有气则灵。”的确如此,杨家河为甘肃省文物遗址点,1976年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灵气,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关于龙泉寺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在杨家河内的西山洞中有一只大公鸡。每当这只公鸡鸣叫时,这儿就会大雾弥漫,大雾散发出毒气,毒死庄稼和家畜。当地人深受其害, 叫苦不迭。正在此时,不知何方神圣显灵托梦,说此地若建一寺,便可镇压住这只大公鸡行恶,于是龙泉寺便应运而生。

传说归传说,循山沿而行,有小泉眼九,名曰九龙口。《续修导河县志》载:“朱家泉,在朱家墩西沟,水充量足,沿沟立轮小磨。”朱家泉就是这些小泉。昔日,泉边树木茂盛,鸟语花香,整齐排列数盘水磨。水磨是古代的一种灌溉工具,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临夏志书多有记载。邑人、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竑曾有关于水磨的诗作:“磨枕西溪巧制裁,两围巨石自移推。半由曲艺机关转,多是长河水力催。渠底时时旋地轴,屋中日日吼春雷。赞襄造化成功业,些小规模拟相才。”现如今水磨已荡然无存,只是成为一段美好的往事。水磨已成为一种记忆,已成为一缕乡愁。

往事不堪回首,沿着夕阳的余晖,走出杨家河。

站在了大明天顺年间的朱家墩上,朱家墩为一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墩”“烟墩”“墩台”。遇有敌情,白天放烟称“烽”,夜间点火称“燧”。“烽燧”早在商代时即有之。《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嘉靖本《河州志》和康熙本《河州志》均有河州境内烽墩有“二十一处,天顺二年设立,每一处军五名常守”的记载。朱家墩为其一。见证昔日边陲多事,兵戎相见的烽火台,欣逢盛世。凭墩鸟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万顷塬尽收眼底,万物萌动,蓄势待发。

泄湖峡访古

辛丑元宵节,是日天朗气清,与学生何进国相约,同游河州八景胜迹泄湖峡,探访大禹足迹。

泄湖峡,在州东,古志多有记载。从上观之,水犹汹涌。惊涛拍岸。鬼斧神工,巨石直立。看似禹劈所为。

“泄湖桥,州东三十里,禹未疏凿时,河州即湖也。即凿,导水入黄河,故名。两岸石凿,禹迹犹存。”临夏古称河州、枹罕。有明一代,临夏始有志书,这是嘉靖本《河州志》中的记载。

环视下峡之处,皆如刀削,近处无路可下。后环视一周,得一径,从旁下之,只听声如巨雷。上前仔细端详四周,无一如字状凿于峡内。非古志所云:“鸟迹篆在泄湖峡,相传大禹凿峡石所募刊,常没于水,水陷时见之。”

泄湖峡,文人墨客多有凭吊。狄道吴镇有《峡铭》,邑人张和、邓隆有《泄湖春涨》《泄湖峡》《泄湖峡歌》之作。张建、张思温父子亲临考察,冯国瑞、李环溪皆到于此,均未见到禹篆。“遍寻摩崖碑,云深不知处。”“攫求禹篆久销铄,仅剩元碑尚可指。”这些人皆为陇上翘楚,诗文名重一时。诗中所云鸟迹篆,又称鸟虫篆、禹篆,为古文字。一云传为仓颉所创。《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一云传为大禹所创。“袛惜禹篆销铄,蚯蚓难将峋嶙拓。”

凡是有水、有河的地方都有大禹的传说。临夏关于大禹的记载首见《尚书·禹贡》:“大禹导河,始于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

同一地,不同时,即使同样拜访者,也会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泄湖峡,余曾多次探游,己亥、庚子,分别陪画家任惠中、砚王赵成德君访古。俗语说得好,事不过三,此为第三次。虽然每次感受各不相同,但探究禹篆只是个引子这一点是相同的。就因她之魅力,访者众,访者虽然谁都没有一睹禹迹真容,也许都是败兴而归,可她恰恰是这样,会显得更神秘,更会演绎,内涵的博大和精深。

“双崖如门,一泻而北。断若斧痕,得非神力。兹峡不开,滔天曷极。禹功万古,永怀明德。”记住历史,记住创造生活的英雄。致敬生活,致敬英雄。

猜你喜欢

河州临夏杨家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古河州的魅力
寻觅临夏至味
在河州(外一首)
杨家有只羊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