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施蔬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2023-04-05曹国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1期
关键词:设施蔬菜

曹国华

(南通市海门区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南通 226100)

0 引言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滨江临海,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上海后菜园”。海门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断壮大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设施蔬菜面积8 400 hm2,设施化比重57.2%。为顺应消费者对优质、安全蔬菜需求,2019年以来,实施江苏(海门)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项目,大力推广设施架构优化、壮苗培育、绿色生产、轻简栽培、提质量强品牌等技术,集成了设施蔬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发展设施栽培,增强生产能力

1.1 设施建设

1.1.1 田块选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仓储、预冷等设施农业用地指标。水、大气、土壤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环境要求,地形地貌相对平坦,田块相对集中连片。交通方便,沟渠水网、水电路设施配套,达到“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

1.1.2 建设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常面临台风、强对流天气,使设施棚架、棚膜、蔬菜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较大。优化棚构,建设坚固耐用的设施大棚,增强防灾抗灾能力,6 m大棚拱管外径不少于22 mm,壁厚不少于1.2 mm;单体8 m大棚拱管外径25 mm,壁厚1.5 mm,拱管间距不大于80 cm;连体大棚建设符合GSW-8430等标准。

1.2 光温湿调控

1.2.1 光照调控。光照是确保蔬菜正常生长必须条件,选用流滴消雾薄膜、PO功能膜等透光性好的新型棚膜,经常除尘保持棚膜清洁,在满足蔬菜适温前提下,减少保温覆盖层。加强吊蔓、整枝、打杈、摘老叶等植株调整增加通风透光。夏季光照较强时加盖遮阳网或向棚膜喷洒降温剂遮光。

1.2.2 温度调控。蔬菜适宜生长昼温20~30℃,夜温10~20℃,冬季采取“大棚+中棚+小棚”多层保温覆盖,遇极端低温加盖保温被或草苫,也可采用电加热设备或柴油暖风机等临时加温。春季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加大通风口。夏季高温采取自然通风降温、遮阳降温、湿帘风扇降温、微雾降温等方式调控温度。

1.2.3 湿度调控。设施蔬菜湿度过大容易引发病害发生,采用流滴消雾棚膜、起垄栽培、膜下滴灌、加强通风、地面覆草等技术降低空气湿度,以抑制病害发生。

1.3 茬口安排

设施栽培为蔬菜生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在露地生产淡季或产品供应淡季采收上市,实现反季生产和周年生产。茬口安排品种选择上要有利于轮作换茬控病,有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经济收入[1]。

1.3.1 单体钢管。大棚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加盖二道帘,地面地膜覆盖,用于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西甜瓜、豇豆、松花菜等蔬菜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以及莴苣、青菜、苜蓿、芹菜、甘蓝、菠菜、芫荽、茼蒿、萝卜等蔬菜越冬栽培。大棚通风口安装防虫网,顶膜上加遮阳网用于青菜、莴笋、大白菜、甘蓝、松花菜、叶菜类、茄子、辣椒等蔬菜越夏和早秋季栽培。

1.3.2 连栋大棚、玻璃温室。设施空间大、作业方便,光温湿环境可控。可用于基质瓜果类长季栽培、水培叶菜多茬次栽培,选用樱桃番茄、水果黄瓜、厚皮甜瓜、礼品西瓜、栗味南瓜、彩色甜椒及颜色各异的叶菜类等品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用于发展采摘和观光,也可以礼盒包装销售。

2 培育优质壮苗,挖掘增产潜能。

2.1 选用良种

良种是优质丰产基础,根据目标市场需求、栽培季节、设施性能、抗病性遴选出优良品种。适宜本地设施栽培的优势品种有:“美多”西瓜、“西洲蜜”甜瓜、“津萃12”黄瓜、“满棚喜”丝瓜、“镇研16”辣椒、“欧宝318”番茄、“千嬉”樱桃番茄、“杂交苏青”青菜、“绿宝石”甘蓝、“东方白雪”松花菜、“绿胜”豇豆、“凯尔文”西芹、“三青皮”莴笋、“射手101”生菜、“光杆”茼蒿、“欧冠皇”菠菜、“澳香”芫荽、“中薯5号”马铃薯、“301”萝卜等品种,良种配套良法,发挥增产潜能。

2.2 培育壮苗

2.2.1 穴盘育苗。苗好五分收,培育壮苗是蔬菜稳产丰产的基础。穴盘基质育苗是提高育苗效率、保障种苗质量的有效方式。单位面积育苗量是传统育苗方式的7~10倍。育苗环境可控,管理标准化,培育的幼苗根系发达,与基质紧密黏着,适宜长途运输和机械化移栽。定植不伤根系,缓苗快,成活率高。

2.2.2 嫁接育苗。嫁接育苗是防止土传病害发生和克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有效技术措施。瓜类蔬菜采用葫芦或黑籽南瓜作砧木,茄子用托鲁巴姆作砧木,嫁接苗较自根苗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抗病性、抗盐渍化,肥水吸收性能强,增强叶片利用弱光的能力,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

3 科学平衡施肥,提升耕地质量

设施土壤养分充足且平衡供应才能获得优质丰产,在生产上要平衡施肥培肥土壤。

3.1 肥料选择

设施蔬菜周年生产,常年棚膜覆盖,缺少雨水淋洗排盐,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少施易出现盐分积累的肥料,有机肥施用上控制畜禽粪使用量,以免施肥带入盐分加剧土壤盐渍化,可选用腐熟豆饼、菇渣、豆腐渣等植物源有机肥,一般每亩施用豆饼200 kg或其他植物源有机肥1 000 kg。化肥施用上优先选用磷酸二铵、硝酸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等无盐分积累型肥料。

3.2 平衡施肥

根据品种需肥特性、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肥,均衡地满足生长需求。蔬菜生长周期较短,产量高,且复种指数高,所需肥量较大。坚持有机肥和复合肥结合的原则,做到氮、磷、钾之间平衡,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之的平衡。定期对设施蔬菜土壤养分检测,对土壤含量较高的营养元素肥料限制施用,缺乏的营养元素肥料增加施用。蔬菜是喜钙作物,在番茄、大白菜等蔬菜生产要增施钙肥;萝卜、芹菜、甘蓝等缺乏硼易引起生理性病害[2],要注意硼肥施用。

3.3 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是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肥水运筹技术。根据蔬菜品种需肥特性和生育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兑水成肥液,由施肥器或文丘里接入灌水管道,肥水相融后通过铺设在蔬菜根部的滴管带均匀、定时、定量灌作物根部。一般每次每亩水施用溶肥料2~6 kg或液态肥4~8 kg,每间隔10~15天施一次。水肥一体化可节水50%以上,节肥约30%,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土壤盐渍化,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改善品质,增产15%以上。

3.4 土壤改良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蔬菜种植呈现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栽培品种单一,常局限于某些效益较高的瓜果类蔬菜,引起土壤盐渍化、土传病虫草害增加、生长势变弱等连作障碍。充分利用夏季或冬季闲田期种植鲜食玉米或苜蓿等作物,吸收土壤富余的养分,采收后直接粉碎还田作绿肥,亩撒施80 kg的碳酸氢铵,耕翻、灌水、盖膜、封棚,闷棚15~20天,随后施入含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有机肥40 kg,改良土壤,丰富微生物种群。

4 推行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

冬春季节,设施大棚需要夜晚密闭保温,棚室内的湿度较大,十分适合病菌繁殖[1],成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阻力。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科学应用化学防治,确保蔬菜稳产保供。

4.1 农业防治

针对设施栽培发生病虫害选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培育优质壮苗提高抗逆性。采取不同科作物合理轮作,轮作年限一般1~3年,枯萎病发病重的田块需轮作4年以上[3]。实行高垄栽培,地膜全田覆盖,膜下滴管,加强通风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防控病害。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拔除病株,采收结束后立即清理田园,残体杂草带出棚外无害化处置。

4.2 物理防治

利用高温杀菌、覆盖阻隔、害虫趋光性等物理措施防虫治病,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治效果。播种前种子用55℃的温水浸种20 min,杀死种子上的病原菌;通风口安装35~40目银白色或银灰色防虫网,阻隔害虫为害。在蚜虫、飞虱发生初期每亩挂设20~25张25 cm*30 cm的黄板进行粘杀;蓟马发生初期挂设蓝板粘杀。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向性,地面覆盖银灰地膜或大棚通风口挂银灰色薄膜条驱除蚜虫。规模化设施蔬菜园区每20~25亩安装一盏诱虫灯诱杀夜蛾类害虫。

4.3 生物防治

使用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控病虫害,具有安全环保、防效持久、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释放赤眼蜂、捕食螨、异曲瓢虫等昆虫天敌,以虫治虫;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座壳孢菌剂,以菌治虫。用藜芦碱、苦参碱、蛇床子素、印楝素等生物农药治虫,用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病。应用昆虫信息素进行诱捕或干扰交配消灭害虫。

4.4 科学用药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在病虫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适时对症下药,一般害虫以低龄幼虫盛发期、病害以蔬菜感病生育期、杂草低叶龄防治最有效。根据农药标签推荐用量兑水喷雾,不能随意减少或增加。注意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对口农药品种轮换交替用药,以免病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间隔期,保证农产品采收上市时农药残留不超标或没有残留。合理地混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他病虫害,节省人力,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混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5 应用轻简栽培,促进节本增效。

5.1 机械化作业

设施内蔬菜生产机械化能提高作业的精度、作业效率、作业者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实现省力化[4]。海门地区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建设蔬菜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在设施环境调控、耕整地、施用基肥、起垄(作畦、开沟、壅根)、铺设滴管、覆膜、育苗、移栽、植保、追肥、灌溉、采收、搬运、采后商品化处理及清园、废弃物处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不断提升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同时,新建蔬菜设施向“宜机化”发展,以连栋大棚、8米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为主,加大了棚门宽度与高度。生产上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采取宽行距窄株距、标准畦宽等技术改进,不断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

5.2 蜜蜂授粉

设施瓜果类蔬菜一般采取人工授粉,费工费力,且授粉不当,易出现果实大肚或畸形,以蜜蜂取代人工授粉,省工节本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在初花期将蜂箱搬至设施内,离地面40~50 cm,设施所有通风口安装20~30目的防虫网,防蜜蜂飞逸。一般每300 m2放置一箱蜜蜂。蜜蜂对农药较为敏感,喷药前天晚上待蜜蜂回巢后,搬至于棚外安全地方,喷药后加强通风,2~3天后搬回棚内。

5.3 无土栽培

以基质和营养液替代土壤栽培的无土栽培方式,省去了耕翻地、筑畦、松土除草等劳动力,无土栽培病虫害发生较少,省去了喷药用工,施肥灌水、环境调控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5.4 长季栽培

利用番茄、茄子、黄瓜、丝瓜、西甜瓜等无限生长和再生能力强的生长特性,采取吊蔓落蔓、剪枝再生等栽培模式,配套水肥运筹、病虫害综合防控、设施环境调控等措施,延长采收期,减少耕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等作业,节省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和效益。

6 提质量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

6.1 适时采收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收达到商品成熟度的蔬菜,瓜类、茄果类、豆类等多次采收的蔬菜宜适当早采,以利于植株和后续瓜果、豆荚的生长。多次收割采摘的蔬菜,根据长势确定采割部位和收割次数,一般长势弱采割后留基部茎适当多点,并减少收割次数,以贮藏更多营养物质给地下根茎,增强长势。

6.2 商品化处理

商品化处理使蔬菜产品保持优良品质,提升商品价值。采后去除老叶、黄叶、根系、杂质,洗去泥土,放入预冷库降温保鲜。上市前根据品质、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等进行分级包装,用冷链车辆运输或包装筐内加冰块冷却保鲜。

6.3 品牌化销售

蔬菜品牌化、拥有独立的标识,不但有利于打通市场渠道,增加销售产量、提高蔬菜价格;方便消费者辨识,在众多参差不齐的农产品脱颖而出,提高市场竞争力,给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宝贵的无形资产。南通市海门区积极组织商标注册和“二品一标”申报,大力培育省级蔬菜标准园、绿色蔬菜产业基地,组织参加各级评比与展览活动,提升了“造亚农业”“旭时”“绿圩”“中宝”“秒乐”等品牌知名度,消费市场持续拓展,质量经济效益不断彰显。

7 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

设施蔬菜生产中产生大量尾菜和废旧地膜,随意丢弃于田间地头,造成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5],影响农业农村环境。为此,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7.1 尾菜利用

采取种养结合,尾菜饲料化利用,作为羊、鸡、鸭、鹅等畜禽青饲料,畜禽粪便腐熟后作有机肥施入菜田,培肥土壤,实现循环生产。尾叶也可直接作绿肥还田,叶菜类、甘蓝类、葱蒜类等蔬菜选留无病虫害的尾菜还田,每亩再撒入碳酸氢铵50 kg,耕翻后灌水、覆地膜,6~9月高温季节1个月即可彻底腐熟。茄果类、瓜类等不易腐熟的残株回收离田,机械粉碎后堆制沤肥,撒入碳酸氢铵6 kg/m3、过磷酸钙5 kg/m3,用农膜覆盖保温保湿,经70~90天腐熟后可作有机肥。

7.2 废膜处置

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指导、执法检查等举措推进厚度0.01 mm以上的国标地膜使用,杜绝超薄地膜使用,从源头确保可回收。推广“一膜两(多)用”技术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等,实现PE地膜减量替代。南通市海门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对回收处置工作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构建了“农户捡拾+村回收+镇中转+区整理运输+企业加工利用”废膜回收体系,做到废旧地膜应收尽收,加工成再生颗粒,用于制造光缆线护套,实现100%废膜资源化利用。

猜你喜欢

设施蔬菜
蔬菜“涨疯”,咋了?
民生设施非“摆设”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蔬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设施黄瓜栽培技术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