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多重维度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2023-04-05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中华

饶 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理论逻辑、核心价值、意识形态、规则规范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是指以话语为表达方式、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就国际舆论和相关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整个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身份标识,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厚文化软实力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权的构建工作,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逻辑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1.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厚理论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上下五千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思想。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虽未直接提出有关“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等学术概念,但其中也有许多内容蕴含着对话语权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生命源泉和理论支撑。“亲仁善邻、协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讲求以“和”为贵,强调“和而不同”。在对外交流和与各国交往过程中,我们追求的处世之道是和睦共处,平等协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目标,实现共赢共享。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话语霸权,而是寻求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4]相比于西方文化的“重术轻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向来以“道”为尊,讲求以道御术,以术载道,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语录流传后世,老子也有“惟道是从”的谆谆教导警示后人。[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向世界阐明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与西方奉行的丛林法则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之道超越了西方狭隘自私的利己主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所阐发的价值意义正逐步破除西方文化以“术”见长的话语逻辑。

2.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和核心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矢志不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强思想基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围绕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不断探索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话语权,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话语的提出,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实践,标志着中国开始自主独立构建国际话语权。[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超多强取代了美苏两极格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根据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同时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设,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话语权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实现了我国话语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

3.现实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以及“西强东弱”的话语现状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7]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自觉担当,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全面复兴的新的时代机遇。在国内,随着一股股“国学热”的兴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认可度得到显著增强;同时,随着一所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汉语热”在异域他乡兴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然而,在现阶段的国际传播中,国际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西强东弱”的话语现状依然存在。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掌握的媒体优势和话语霸权,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恶意抹黑,强行输入西方文化和普世价值观,通过“文化侵略”挤压和排斥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定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解决“挨打”“挨饿”问题后,“挨骂”问题也亟待解决。面对西方霸权国家的强势话语围剿,急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构建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相匹配的话语能力,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铿锵有力传播中国声音,重塑国际话语秩序和话语格局。[8]

二、价值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国自主的话语权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本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软实力,以其作为思想源泉去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方面能够增强广大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可度,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不再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在内心深处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作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丰富的核心思想和深厚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之中,有助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具有原创性、主体性话语观点的提出,形成贯穿古今、融通中外的话语概念和话语表述。将富含中华文化的中国话语运用到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让世界了解文化中的中国,文明中的中国,破除国人对西方话语的迷信和对西方文化的依赖,揭露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面纱和丑恶嘴脸,真正构建属于中国自主的国际话语权。

2.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和精华所在,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向世界展示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运用中华文化提高国际话语权,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讲清楚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什么样的文明,把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促使世界人民更好地读懂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全新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中国好声音,以文化这种接地气、聚人心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为“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有利于巩固阵地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境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特别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也呈现“白热化”态势,意识形态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提高新时代中国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对外感召力,能够掌握话语领导权,进而把握思想主动权,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传得更深、更广、更远,壮大自己的话语力量,彰显中国的话语魅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转化为我国独特的话语优势,有利于坚持中国自主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抵制西方殖民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拥护度,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三、现实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1.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层意蕴的理解领悟存在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然而由于个人学习水平和种种现实原因的限制,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仍存在着一些思维误区,导致对传统文化深层意蕴的理解和领悟有所不足。现代人由于古今时空差异等诸多原因,往往热衷于以今释古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致使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等认知误区。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渊与流的研究上目前相对比较匮乏,许多人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将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纳入传统文化,这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此外,对文化的领悟本应是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但现实情况却是,传统文化经典常常被人们束之高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思想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和体现,与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学习传统文化并不仅仅只是作为学习知识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习圣贤人的思维方式,体会圣贤人的动心起念。《弟子规》中说,“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只学不用,固然增长了文化知识,但也助长了自己浮华不实的心态,反而变得肤浅且不切实际。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警惕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倾向——文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摒弃民族文化传统为特征,主张彻底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而以实现全盘西化为目的;文化复古主义则主张全面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甚至把“儒教”当作“国教”去进行推崇和膜拜,固守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传统,否定西方文明,用“传统”反对“现代化”。这两种错误思潮都存在着巨大危害,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并坚决予以克服。

2.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不足,阻碍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一种文化想要薪火相传,代代传递,并且永葆生机活力,必须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历经五千年而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想保持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文化要义,使之与当今社会相协调,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植根中国大地实践,通过传统文化转化创新,解决中国话语提升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创新发展仍面临重重障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价值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文化创新的认识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方法上相对滞后。有些人觉得传统文化已经严重过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少数民众陷入“文化自卑”的不良心态,以西方思想文化为“本位”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看不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和独特魅力。尽管也有一些人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对如何转化以及如何创新仍然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例如在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网络化转化,许多人只是把经史子集中的文本进行简单翻译和归纳概括并上传到网上;此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宣传上,部分人歪曲传统文化本有的教义要求,不能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转换,甚至宣传训诫“三从四德”等封建落后思想。要真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和现代转化。

3.西方话语霸权扩张抑制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彰显

从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国际话语体系。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话语交往中,理应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学习,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对话,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和共同发展。但在当今国际话语体系竞争中,正如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国际话语权的“分配”也极不平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情况愈加得到凸显和恶化。从西方话语霸权的历史演进来看,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利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从事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利用其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推广其所谓的殖民文化,而正是由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导致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仍处于“失语”“失声”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利用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势地位,牢牢主导和控制了国际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普世价值观,对国人思想造成一定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质疑和严峻挑战。例如,西方的利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潮冲击着我国所倡导的利他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着我国所推崇的勤劳朴素和艰苦奋斗等高尚道德品质。[11]在西方的强势话语逻辑之下,我们常常处于被动“挨骂”的不利局面,在各种国际舆论和议题设置上经常陷入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扭转“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垄断,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四、实践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1.在话语内容上,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通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的核心构成要素,提升话语权的重心和着力点之一是打造具有本民族特色和文化气质的话语体系。以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勾连自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对待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要从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话语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一对截然相反的概念范畴,二者是相辅相成、接力传递的关系,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剔除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对其进行转化和再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中寻找建构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并以其为依托建构现代社会文明。[1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要处理好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与西方话语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和范畴,探求二者之间的文化共同点和情感交汇点,在中西文化融通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形成打破语言交流障碍、超越中西文化隔阂的国际话语体系。

2.在言说主体上,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参与的话语言说主体

言说主体在国际话语权的建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传统的话语言说者主要是指政府官方机构及其外交代表者,官方话语作为一国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的载体,承载着传播本国声音、引导国际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功能。在官方话语的建构上,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动设置国际议题,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阐释清楚、解释明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官方话语。在官方话语之外,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比官方话语更大的功能价值。相比于官方话语的成熟稳重和单一模式,民间话语更为灵活自主且形式多样,其中影响力最为广泛是以李子柒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者,运用短视频形式向海内外民众传递中国文化,其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粉丝突破1000万,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了中华文化,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在解构西方话语,建立中国话语的学术道路探索中,以张维为、林毅夫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的“良政善治”“新结构经济学”打破了西方话语所谓的民主范式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权。通过打好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三种话语“组合拳”,形成话语合力,进一步打造中国自主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话语影响力。

3.在传播渠道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传播体系

有了好的话语,更要有好的传播渠道,要改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传播媒介的作用发挥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建设,大力推动官方媒体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支持力度,形成对外文化传播合力。主流媒体在国际话语传播中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占据着话语传播的主导力量,要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增强中国话语的穿透力和感染力。[1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根本依托,推动主流媒体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讲好中华文化背后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超时空性等传播特点,在网络话语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运用和实践,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打赢网络空间信息战的战斗力作用,打破西方媒体垄断下的话语优势地位。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自媒体从业者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加大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文化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中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