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修复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屏障的研究进展*

2023-04-05刘雨翀刘同亭

光明中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湿热型屏障黄芩

刘雨翀 刘同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累及直肠与结肠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呕吐、黏液脓血便,或伴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病因尚不明确。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U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及病变率逐年升高[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分析全国文献纳入的UC患者,证属大肠湿热的占比高达34.8%[2]。本文拟从肠道黏膜屏障结构、UC的肠道黏膜表现、湿热型UC的中医认识及中药及复方治疗UC的应用等方面加以论述。

1 肠道黏膜屏障结构

肠道黏膜在肠道表面主要形成4种屏障结构,包括机械、免疫、生物及化学屏障,其中机械屏障起最主要作用。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受损是引起肠道炎症的首要条件,肠道机械屏障破坏,免疫功能紊乱或肠道菌群的失衡,均可导致肠黏膜受损。

1.1 机械屏障机械屏障包括黏液层、肠上皮细胞层、紧密连接层、黏膜下固有层以及肠道的运动等,对维持肠道正常结构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蠕动可以推进肠内容物,减少细菌附着时间,促进肠道自洁。紧密连接层由紧密连接蛋白 (TJP) 构成,是机械屏障的基础结构,可维持正常的肠道通透性,防止致病菌入侵机体。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存在TJP损伤情况,肠道通透性升高,导致肠道高敏感性,与肠动力障碍互相作用,引起腹痛、腹胀[3]。王莉芬等[4]研究证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过表达可减轻炎症性肠病小鼠腹泻症状,促进小鼠的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保证肠黏膜的完整性。

1.2 免疫屏障免疫屏障包括细胞及体液免疫,由分泌免疫球蛋白A(S-IgA) 和肠相关淋巴组织等构成[5]。作为肠道中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S-IgA可通过保护生物屏障的完整来调节肠道免疫反应,维持肠黏膜稳定状态。当肠黏膜受损,S-IgA含量减少,引起免疫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内致病菌移位[6],大量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肠上皮细胞,破坏黏膜屏障。

1.3 生物屏障生物屏障又称微生物屏障,是由肠道中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黏附在肠黏膜上构成[7]。肠道菌群是定植于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可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的定植增生[8]。生物屏障可以起到调整肠道微生态稳定、维持肠道酸碱平衡、抑制外来菌的定植和生长以及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等作用[9]。结肠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微生物群的代谢为宿主细胞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调节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

1.4 化学屏障化学屏障主要是指肠道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防止致病菌在肠道内定植并且阻止内毒素的吸收。

2 UC的肠道黏膜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通透性增加是造成IBD以及引起内脏高敏感性的先决条件。IBD患者的肠黏膜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存在肠上皮细胞TJP的表达异常现象[10],其与肠道内炎症因子的增加息息相关。

UC患者有肠黏膜炎症免疫耐受紊乱,免疫反应异常激活的情况。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免疫异常[10],肠黏膜抗炎系统失衡,TNF-α、IL-6和IL-8等促炎细胞因子通过活化、趋化炎性细胞[11],释放大量NO,损伤肠黏膜屏障,诱发一系列肠道炎症反应,参与UC发病。徐水亮等[12]研究证实,UC患者血清IL-8及其他趋化因子含量明显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当患者症状改善时,TNF-α、IL-6等炎性因子含量降低。也有文献记载,UC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13],肠道释放的炎症因子引起血小板的异常激活[14],血流变缓,肠黏膜微循环障碍,肠道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最终或形成血栓,造成局部组织溃疡坏死,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肠道细菌可在消化活动中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有效对抗UC的炎症反应[15]。湿热型UC患者肠道内菌群差异明显,有益菌表达量较低,而肠球菌等致病菌均处于高表达水平。单佩英[16]研究指出,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革兰阴性菌数量增多,致病菌分泌大量内毒素,诱导上皮细胞凋亡,造成肠上皮层的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被破坏,甚至引发内源性感染。

3 湿热型UC的中医认识

UC属中医学中“肠澼、泄泻”等范畴,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息息相关。其基本病机在于湿,即中医提出的“湿盛则濡泄”理论,《医宗必读》中提出:“无湿不作泄”,肯定了湿邪在泄泻致病中的主要影响。张景岳云:“若饮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泄泻作矣”,即表现为大便溏薄,泻痢不止。今人研究UC的证型分布规律指出,UC多见以脾虚湿热、大肠湿热型[17]。中医认为UC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虚”指脾胃虚弱,正气亏损;“实”指湿热瘀毒及一系列肠内外炎症表现。

脾胃虚弱,影响正常的消化转输功能,津液不能输布,聚而化湿,留滞肠间,以致大肠传导失司;而湿性黏滞,久羁大肠不去而化热,最后化为湿热之邪。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当湿热邪气侵犯机体,起初病位较浅,病情轻,但邪气胶结熏蒸,日久则化为瘀热邪毒,损伤胃肠,甚则入于经络,导致病位深,病情重[18]。

UC的根本病机在于湿热和瘀血。毒邪与火、热邪气胶结,蕴于机体,壅滞肠道,以致肠道气机不通,运化无权,血热瘀毒内生,使得病邪深伏,久则入于肠络,与气血相互搏结,血败肉腐,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肠络纵横交错,一络受损则病及他络,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并见各型溃疡灶。毒邪深入交杂,日久则耗伤气血,煎灼阴津,损伤整体,导致病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

4 中药在治疗湿热型UC中的应用

针对UC的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的规律,传统医学多采用健脾燥湿清热、活血解毒,结合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整体的调节。今人总结发现治疗IBD的中药多为健脾和清热两类,常选用白术、黄芪、黄芩、黄连、大黄、白头翁、秦皮等[19]。健脾类中药可通过推动肠道蠕动、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维持肠道菌群稳态、调节免疫功能等多方面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屏障[20];清热类中药多归大肠经,清热解毒之功效能祛除肠道内蕴积的湿热瘀毒,使毒随二便而下,谓之通因通用。

白术味苦,性温,归脾、胃经,是运脾化湿的首选药物,被誉为健脾助运第一要药。白术中的化学物质可作用于机体胃肠道及免疫系统,并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功能[21]。朱慧敏等[22]运用白术水提取物治疗UC模型大鼠,对比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白术组大鼠的肠黏膜皱襞纹理清晰,无糜烂溃疡,肠壁增粗情况改善,内镜下肠黏膜无紊乱和坏死现象,且白术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上升,IL-17明显下降;其他对照组肠管增粗、肠壁增厚,肠黏膜出现多个出血溃疡点,内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L-2和IL-17变化较白术组有显著差异。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健脾、活血生血、利水消肿,特别是其甘温活血之效,与白术同用可达到扶正活血、消积化瘀的效果,加速肠道内的血热瘀毒排出。同时黄芪也可以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提高血液流速,对治疗湿热型UC有重要意义。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脾、大肠经,有解热、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黄芩多糖作为黄芩的主要药物成分之一,在发挥药效、降低病理组织损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黄芩多糖可以降低UC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23]。黄连长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治疗湿热型泻痢的要药。焦瑶等[24]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芩-黄连对药治疗UC的信号通路,发现其具有多活性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以通过调控多种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有效消除炎症,帮助溃疡面愈合。其他药物如大黄可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发挥清热解毒之功;白头翁擅清大肠湿热及血分热毒,其提取物有抗炎、抗氧化、降低炎症因子生成的功效,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是治痢良药;败酱草擅于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是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广泛应用于UC的治疗。

5 传统方剂在治疗湿热型UC中的应用

5.1 芍药汤芍药汤重在清热利湿、调气活血,黄连、黄芩为君,清热邪,利水湿,解肠毒;佐以大黄、肉桂,助芩连清热燥湿,调畅气机;再配伍当归、白芍以养血,槟榔、木香以行气,以起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作用。祖健等[25]利用芍药汤治疗湿热型UC大鼠,检测大鼠血清发现其中炎症因子IL-8含量明显下降,这证实芍药汤可以调控炎症反应,减轻损伤,保证肠黏膜稳定,起到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5.2 白头翁汤《金匮要略》中云:“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中白头翁为君药,起凉血消瘀解毒的作用。药理研究发现,白头翁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抗炎、生肌、护膜等[26]。同时配伍黄连、黄柏清中下焦湿热,加之秦皮以固涩下焦,清肠止痢。白头翁汤对UC炎症细胞因子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7、IL-23等的表达[27],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28]来减少肠道黏膜炎症反应,以促进肠道溃疡面修复,保证肠黏膜愈合以达到治疗UC的目的。

5.3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有清热利湿、表里双解功效,是治疗肠道湿热型泄泻的经典方。方中葛根归脾胃经,黄芩、黄连归大肠经,三药均具有清肠下利的作用,合用对治疗泄泻有显著效果。葛根芩连汤可通过抑制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生长[29]、抑制促炎因子INF-γ、TNF-α、IL-8的表达[30],同时提高血清抑炎因子IL-4的含量,以达到修复肠道黏膜,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的目的。

6 展望

西医临床治疗UC主要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磺胺类和糖皮质激素等为主,以抑制结肠黏膜分泌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但较难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大,不良作用明显。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疾病经验丰富,大多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调控炎症反应,以达到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但目前研究局限性大,临床试验方面较为薄弱,对中药治疗湿热型UC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应注意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临床试验,加强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认识,运用现代技术分析中药及其复方的靶向治疗因子,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湿热型屏障黄芩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一道屏障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