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

2023-04-05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二十大共同体中华民族

赵 铸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5)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十分重要的根本指引和保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必须担当起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办好新时代国家民委直属高校,要在国家民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刻把握和全面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关系,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历史主动,主动担当起服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1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2]大连民族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要求,广泛组织师生原汁原味、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3],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学校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现代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协调一致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时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列成章、一体部署,重点突出了教育事业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定位。报告深刻诠释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大连民族大学要自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进一步对标党中央和国家民委党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认真思考“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中“改进”二字的真正含义,围绕“什么需要改进”“应该改进什么”等问题[4],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

大连民族大学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而生,深度参与并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培养了六万多名维护民族团结的有用人才,以脚踏实地务实之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迈出了蓬勃发展的坚实步伐。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为建设目标,实施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学科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四个突出”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综合改革等“三项重点工作”,持续抓好学科专业布局与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大学治理和校园布局优化与功能完善等“三件大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2.1 坚定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坚持把握“融”的要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主线思想认识,强化主线职责意识,创新主线工作模式。学校较早探索开展十项具体落实举措,从建校初期就探索实施嵌入式互助管理,实行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分寝,广泛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活动,逐渐形成空间互嵌、学习互嵌、服务互嵌、心理互嵌、文化互嵌等全方位互嵌育人格局,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面对新形势,学校专门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十四五”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党委常委会按季度研究专项工作,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季度有推进。修订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了各单位各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职责任务。编制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校本讲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开设中华文化系列课程。举办中央五部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2年各族青少年大连夏令营活动,连续举办十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活动,组织开展“各族青年学子看大连”等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系列活动。

2.2 坚定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坚持高位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提出并探索构建“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面对新形势,学校深入落实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交流会精神,制定贯彻落实工作方案。持续深化学校每一名教职员工、校园每一个岗位都有育人的职责,推进辅导员工作“一口清”制度落实,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加强班导师队伍建设,全校每一个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大力营造“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大学文化。推进学校学风建设,通过深化教师严谨治学、学生严谨求学、干部职工严谨工作的“大学风”建设,打造“教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有高度的学风”,打造“学在民大”的民大口碑,增强全方位互嵌育人的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 坚定抓好学科引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旗帜鲜明放在引领位置,系统谋划部署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一方面坚持增进共同性方向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从教材与教学建设、研究生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民族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民族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论证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强化服务“三交史”工作的有组织科研,成立学校东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东北地区民间家谱、正史及地方志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收集和编撰,承担“三交史料·辽宁卷”部分编纂工作。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布局,召开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持续深化特区建设,制定印发《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学科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等制度文件,理顺学科、平台、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从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健全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各个要素服务学科建设,注重骨干团队培育,注重青年教师成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学科“冒头”、平台“冒头”、人才“冒头”、成果“冒头”、专业“冒头”、课程“冒头”。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全校近半数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2.4 坚定抓好教育教学

学校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党的创新理论充盈学校育人空间。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落实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16条措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教育教学具体环节。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互融互促,制定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建立思政课教师与教学单位结对子制度。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持续推进百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百个专业课程、百个示范课堂等“三个一百”培育工作。着力构建完善的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体系,落实学生“梯田式”培养要求,严格执行学业预警、课堂考核、过程性评价等制度。加强分层分类教学,制定实施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行动计划,加强教学工作管理、考核、奖励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一流课程建设体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5]。新征程上,学校党委必须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部署,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安排部署的新思路,不断创新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学科布局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瞻布局有组织科研的重点方向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效。着力建设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大连民族大学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实现更名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增加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通过油茶推广种植技术帮扶等助力贵州铜仁打赢脱贫攻坚战,两次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金石滩校区占地面积扩大了一倍等。学校的发展变化,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一幕,得益于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新道路赋予新使命,新使命要求新担当。面向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践行初心使命。

3.1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做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发挥党委常委会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深入开展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研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深入落实学校党委工作规则、学校党委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体措施等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文件,严格执行“两咨询、三评估”(法律咨询、技术咨询,和谐指数评估、稳定指数评估、廉政指数评估)决策把关机制,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筹备开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是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大事。这次大会将对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重点谋划做好今后五年包括“十四五”后两年的工作。这次大会是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学校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推动全校上下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要把筹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过程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的过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每年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清单和全面从严治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中央和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要求,制定《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具体措施》,组织开展党委和纪委对“一把手”监督谈话。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四个特别”重要要求,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二级学院成立分党委和分纪委,建立与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严格落实学院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两个议事规则”。着力提高校内巡察质量,实现校内巡察全覆盖。坚持以上带下抓好作风建设,落实深入基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3.2 持续深化服务国家战略

坚持发挥科技和教育优势,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着力健全助力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教师科研团队参与乡村振兴、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战略部署实施,在资源植物研发、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持续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民委党组部署要求,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分内之事,将学校成功帮扶贵州铜仁的模式全面复制到内蒙古巴林右旗,制定年度帮扶计划,与巴林右旗开展双向对接调研,推进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见效。

3.3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践行初心使命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国家民委“三定”规定,对照转观念、转职能、转作风要求,把坚决落实国家民委“三定”规定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汇聚全校上下落实“三定”规定的思想合力,形成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共识。持续抓实抓牢主线突破,完善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校本讲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融入校本讲义,持续开设中华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持续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深化民族学学科调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培育和建设,持续围绕东北“三交史”等重大命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开展跨学院、跨部门、多学科集成攻关和联合实践,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积极参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持续建设学校中华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筹备申报翻译和新闻与传播等适应对外宣传人才培养需要的硕士授权点。积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全方位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承担起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二十大共同体中华民族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